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茂磊 《大观周刊》2011,(38):26-26
规范宪法学的学说与主张日益受到了公法学界乃至整个法学界的重视。规范宪法学之所以要认真对待政治宪法学的批判,是因为在政治宪法学背后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作为其结构性前提。  相似文献   

2.
包括中国宪法在内的现代宪法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种政治色彩,但是宪法的最高法律性价值却不能因此被忽略,因为它才是宪法的根本属性。以政治性取代法律性,是对于宪法作为"法"的本质的彻底颠覆,也使得问题由"政治宪法学"悄变为"宪法政治学"了。  相似文献   

3.
李大春 《云南档案》2007,(11):71-72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建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的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该制度的运行在实践和理论上存在诸多缺陷。本文从分析劳动教养制度的现状入手,从宪法学的角度作出了若干思考。制定一部劳动教养法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公民权利特别是人身权利的法治保障状况。  相似文献   

4.
仲瑶瑶 《大观周刊》2011,(14):253-253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重视了"洋垃圾"问题,并对走私"洋垃圾"行为进行打次专项打击,同时从法律、法规层面对"洋垃圾"问题予以规制,但"洋垃圾"问题仍得不到根本解决,它仍然在危害我国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健康。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我国"洋垃圾"的现实状况,采取多方面措施,解决"洋垃圾"入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党君 《新闻世界》2010,(4):32-33
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却与法律真实进行着不断的碰撞。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都来源于客观真实,两者既有着矛盾的一面,又有着统一的一面。作为目前审理新闻侵权案件重要法律依据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却有不完善之处——对新闻真实的"基本真实"没有界定。所以,在现阶段最有效的防止新闻侵权的方法就是,将新闻的"基本真实"向"法律真实"靠近,新闻报道应以法律真实为"底线",不应超越法律真实。  相似文献   

6.
贾薇薇 《大观周刊》2012,(18):40-41
近年来,房地产销售中“假按揭”案件频繁发生,不仅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而且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对我国金融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从法律角度探讨了其成因,并且据此提出了对于"假按揭"的法律防范措及相关法律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7.
刘恒新 《新闻世界》2011,(8):253-254
"微博自首"事件,又一次让人们对现代互联网尤其是微博的力量刮目相看。但是在媒体报道中,对于事实、法律和新闻伦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依法执政"的目标已经提出7年,如何"依法执政"却存在诸多模糊地带。中共湖南省委的探索颇具意义,值得密切关注法律科班出身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提出的"法治湖南"理念,在逾一年的酝酿与探索之后,其纲要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9.
李家连 《新闻实践》2012,(10):29-29
本刊讯8月29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举办萧山日报"法律百事通"栏目研讨会,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围绕栏目的提升与发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亲亲相隐"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亲伦精神,其根源在于人性的情感本源。现行刑事法律否定了"亲亲相隐",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导致人性的沦丧和异化。为此,应该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转化创新,对刑事法律进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所说的"自我规定的意志",就是甲、乙双方以人为本、相互平等的契约意志和法律意志,而不是牺牲自己以奉献于强势国家、强势政府以及某个强势个人的"存国家之天理,灭个体之人欲"的道德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徐迅 《新闻三昧》2004,(12):54-55
在上一期的专栏章中,笔曾经对法制新闻的“准确”问题这样加以概插这里所说的准确,包括事实准确和法律准确两大组成部分。如果说“事实准确”是所有新闻报道共同的基本要求,那么“法律准确”则属于法制新闻所独有。在法律准确中,可以细分为法律术语、法律条、法律逻辑和法治精神四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徐迅 《新闻三昧》2004,(11):54-55
笔曾在一线从事法制新闻报道18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即准确是案件报道的灵魂。这里所说的准确,包括事实准确和法律准确两大组成部分。如果说“事实准确”是所有新闻报道所共同的基本要求,那么“法律准确”则属于案件报道或法制新闻所独有。在法律准确中,可以细分为法律术语、法律条、法律逻辑和法治精神四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马慧珍 《兰台世界》2015,(4):143-144
从清末礼法之争到筹安会,杨度以其独特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杨度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强调应借助"礼法之争"这一平台向更多人宣扬这一救国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冯勇 《兰台世界》2014,(6):93-94
"先问亲邻"制度是我国古代对于不动产交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法律依据,是古代社会以家族为基础本位的农业社会制度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法律制度,文章就针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地探讨。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档案是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各个环节具体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参与国际竞争中不可替代的历史记录和法律凭证。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与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还不相适应,出现了制约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的"短板"。  相似文献   

17.
过劳死是一种过度劳累而死亡的社会现象,然而我国的相关法律却没有对"过劳死"的性质和地位作出明确的界定,所以本文在对"过劳死"的性质以及现状进行分析之后,立足于我国的立法现状对我国完善"过劳死"相关法律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海鹏 《大观周刊》2012,(17):49-49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系列见危不救、见死不救和救人者反被勒索的事件一次次的拷问着我们的道德水准和法律制度。有的学者建议将原本属于道德调整的见危不救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规定"见危不救罪",本文将就见危不救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进行简要论述,以期捋顺其所涉及的种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邱林 《兰台世界》2011,(1):56-56
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档案法制建设的历程回顾,指出我国已从"档案法制"走向"档案法治",表现档案法律体系初步建立,档案法律法规在档案管理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档案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广播属于"听觉艺术",这已被人们广泛认同,因为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语言、音响、音效等,是声音的不同表现样态。声音是通过人体的听觉器官来完成接收的。优秀的广播节目给人以美好的听觉享受。广播自然属于"听觉艺术"。然而,笔者以为,除此以外,广播节目还应属于包括"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人体各种感官感受在内的"感官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