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昭昧詹言》卷十二引姚鼐云: 放翁兴会猋举,辞气踔厉,使人读之,发扬矜奋,兴起痿痹矣;然苍黝蕴藉之风盖微。所谓“无意为文而意已独至者”,尚有待欤? 大致说来,这看法并不错。但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题材、体裁、风格  相似文献   

2.
说“嫖姚”     
“嫖姚”,叠的联绵字,其基本含义为轻扬,它本无正字,不但写法多样,而且含义亦多,使用广泛,可连语、可单用、亦可重言,该系列的多形多义联绵字,字音都不出叠韵宵部的范围,是联绵字之典型。  相似文献   

3.
<正>兴趣在一个人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获取新知、激活思维、开拓创新的动力,是点燃天赋的火花。大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时代,要想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以一种兴奋、激动、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何其艰难。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发现大部分语文课堂都存在一个通病:缺乏激情。很多时候,课堂环节很清晰,安排很紧凑,但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相似文献   

4.
我校从2003年开始进行姚剧进校园试点(姚剧是浙江余姚的地方戏,俗称“余姚滩簧”。形成于十七世纪中叶的清乾隆年间。它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等地,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本人参与了姚剧进校园试点的各项活动,在姚剧进校园进课堂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笔者想晒晒本校姚剧进校园之事例,以解戏曲进课堂之问题。  相似文献   

5.
成通时期的诗人诗作,体现着小李、杜以后晚唐诗发展的基本走向。懿宗一代诗人数量颇为可观,作品得以传世者将近五十人。世事的混乱、儒道的衰微,逐步改变着咸通诗人的处世心态,他们不得不面对出世与入世的艰难选择。咸通诗歌在艺术取向上以平易浅俗为主,间有淡雅清丽之作,这预示着“元、白”与“姚、贾”两种诗风必将主宰唐末诗坛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6.
正"姚文俊丛书"一套三本:《校长之道——姚文俊教育档案》定价36元,《创新之路——姚文俊教育人生》定价48元,《大道之情——姚文俊与人民大道小学》定价33元,合计每套定价117元。购书热线:13949517662,联系人:陈合芹,邮箱:ydqjyschq@126.com。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是我国的佛教四大名山,可谓游人尽知,但对佛教十大小名山却知之不多。我国佛教十大小名山分别是: 天台山天台山的最大寺院国清寺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天台宗祖庭。栖霞山南京栖霞山栖霞寺为  相似文献   

8.
姜燕 《考试周刊》2011,(30):28-29
《艰难时世》从表层结构看依然具备了复调小说的主要特征。本文拟从复调理论入手,从个人语言变体、社会方言等方面来分析《艰难时世》的语言风格特征,通过举例分析来探讨《艰难时世》中多言是如何表达意义和互相交叉的。  相似文献   

9.
姚绂为元人,但《元史》无传,诸方志、文集中亦无传记以述其生平者。现于永州地区,还存有姚绂题刻两通,一为榜书,一为诗刻,据其款识、诗跋,兼之资以文献,尚可知其生平之大略。就其宦历来看,姚绂多任肃政廉访司官,在任期间又多致力于学校。另外姚绂在巡按地方时,所作诗文亦多有可观。  相似文献   

10.
美好的记忆     
黄心如 《新读写》2014,(9):29-29
作者从自己的体悟、仙人球“小姚”等多方面表达了对姚老师的怀念,使得姚老师的形象鲜明饱满,师生之间双向馈赠、共同分享生活的温暖之感也跃然纸上。文章读来似春天的细雨,浸润了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是横跨南北宋的著名词人 ,在其几乎所有的后期词篇中 ,都流露出浓厚而执着的怀乡情结。作为时代的见证人 ,她深情地倾诉了历经劫难后对故国、亡夫、旧时的悼念和追怀之情 ,从而使其怀乡词体现出突出的独特性、丰赡性。尤为值得肯定的是 ,她的这类作品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呈现出不容忽视的鲜明的爱国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小妮在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较之八十年代愈趋成熟,也愈益显示出她在当代诗歌的重要性。其九十年代的诗歌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诗与个人日常生活的合一,日常生活与诗写具有显著的互文关系;追求生命的“自然”呈现,通过一种类似“植物化”的冲动,直趋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境界;在方法论上,表现出一种富有特征的“看”的生命直观方式。  相似文献   

13.
卢德仪为晚清台州名媛的代表,被当时著名学者张文虎赞为孝女、令妻、顺妇、贤母和贞女,是封建时代妇女的道德典范。同时,她又是一位能诗能文的才女。卢氏今存诗歌33首,集为《焦尾阁遗稿》一卷。内容上其诗可分为感怀、写景、思妇和闲适诗等。艺术上其诗常直抒胸臆,感情浓烈,多愁苦之音,风格凝重,语言平实质朴,有口语化倾向。以卢氏的成就,在清代妇女文学史上无疑应有她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陈敬容是九叶诗派著名的女诗人。她的一生曲折不平,但她在苦难面前没有低头,一生与诗为伴,用诗来记载苦难生活和情感历程,同时努力地超越自己,诗风不断发生变化。《山与海》是诗人诗艺成熟期的作品,抒写了作者晚年容纳苦难的广阔胸怀,诗中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性成为作者执着于生命苦难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朱淑真一生悲哀,嫁非所爱,漂泊东西。她把满腹愁苦灌注在她的诗词作品之中。尔后虽其大部分作品被其父母一火焚之,亦有少数有幸得以存世,后人结集之,名曰"断肠"。何为断肠?古人云:悲之极也,肝肠为之寸断。纵观朱淑真一生,经历着错嫁、思亲、相思、曲高和寡、叛道的感情煎熬,这些情愫最终凝结成了她的断肠之悲。  相似文献   

16.
许雪萍(1)无疑是广西70年代出生的诗人中重要的代表者之一,她以其独特的诗歌文本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她的诗歌语言清新秀丽且带有灵性,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正如她在访谈中所说的“在深入内心的幽暗丛林中,惟有诗歌,诗歌的光才能引领自己走出黑暗”,她自己的诗也正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安履贞是贵州毕节大屯余氏彝族文学家族的重要成员,更是知名的彝族女诗人。她有诗才,但性格内向,思想偏于保守,不多作诗,作诗亦不肯示人。内容主要是思亲、悼亡和闲适之作,大多自写胸臆、情感浓烈,语言清新朴素,偶尔用典,亦浅近贴切,诗风婉约细腻,别具风味。  相似文献   

18.
魏夫人的词作虽大都语言清雅秀媚,但有时也用俗语俚辞,真率直朴,天然本色,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反映出宋词庶民化的显特色。朱淑真是一位有独立人格意识和反常思维习惯的、很有艺术天赋的女性,在北宋历时近百年的思想解放和人性觉悟的学新潮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她,敢于用许多士大夫都不敢用的词来表现个人的“私情”,证明其新化人身份和反礼教的叛逆女性的形象。李清照是宋型化的标准产儿,是中唐到北宋化转型的新化观念、新价值思维所孕育的一位新型女性的代表。她在其词作中所表现的对生命激情的体验中,升华了自己对丈夫的爱,也升华了内心世界的审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500多首关于自然的诗。自然不仅净化了诗人的心灵,也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从中感悟人生,写下了大量质朴清新的自然诗篇。她的诗观察敏锐、笔触细腻、意象鲜明,或借景抒情,或寄物咏志。本文探讨诗人自然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就其中几首最著名的自然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朱淑真的不幸婚姻以及孤苦的人生历程,使生性敏感的诗人日渐忧郁,爱情的难泯给诗人婚姻生活蒙上一层灰色,转而借诗词大量表现个人孤寂、忧伤的情怀。悲剧性的人生却写出精彩诗词,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使诗人留下不朽的美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