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笔者在上完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人教版)中《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后,适时地对本课教学难点“‘澶渊之盟’应持肯定的评价还是否定的评价”的问题,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辩论赛。引起了学生们的巨大兴趣,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下面,笔者就展示这次活动课的教学过程及反思。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2001年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的课后练习有这样一道题: 我国的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发明的是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此文在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基础上,展现了宋朝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涉及的内容广义上属"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在市教研中心组织的“高效课堂”研讨会上,一位教师执教了鲁教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教师注意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并在知识梳理时设计了以下表格。  相似文献   

5.
<正>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内容上承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下启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宋元时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学艺术等方面,构建了璀璨繁荣的隋唐。隋唐的繁荣促进了开放,而开放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时期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宋元时期的历史特点是:由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更加发达;文化高度繁荣。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期。  相似文献   

7.
一、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如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但辽、西夏、金这几个政权自身内部统一,经济、军事的综合国力并不弱。两宋政府都未能完成全国的大一统,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于是造成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指出:“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随后介绍了山东、山西和龙门碣石以北的地理范围.但江南是何处?课文却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设计思路"辽夏金元的统治"是部编高中教材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二课,从知识体系上看,其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上一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密切相连,揭示了两宋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高考在本单元的命题较为集中,重点突出“社会经济”和“化”两大块内容,复习时,要注意结合课本历史地图,了解这一时期政权更替和民族交往的时序和空间关系。这一时期,北方经济遭受破坏并迅速恢复,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11.
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蓝,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的南移,人才重心的南移和时代童心的南移,决定了迁都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和紧迫性,因而中国未来的新都应是开放交汇中的长江中游。  相似文献   

12.
2019年10月23日,在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办的统编教材教学展示系列活动中,笔者执教了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本课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四目。前三目讲述经济(第三目涉及文化),后一目讲社会变化,内容较为庞杂,且经济与社会两部分又相对独立,凝练一个统摄整节课的教学立意就成为了教学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陈云辉 《中学文科》2007,(12):121-121
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浩如烟海;近年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因此,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自然会给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本文以初中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多媒体网络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对于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性质与目标,《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作出如下论述:“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看出《汉语课标》对于文化教学相当重视,把文化教学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王建云 《天津教育》2023,(35):59-61
<正>任务驱动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是驱动历史教学走向深处的必然选择。围绕具体任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逐一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本文围绕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属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即“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通过对北宋政治、两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学生对两宋的整体印象可以概括为“积贫积弱”。但是,  相似文献   

16.
【单元导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高考在本单元的命题较为集中,重点突出“社会经济”和“文化”两大块内容,复习时,要注意结合课本历史地图,了解这一时期政权更替和民族交往的时序和空间关系。这一时期,北方经济遭受破坏并迅速恢复,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17.
蔡长春 《新高考》2006,(11):30-32
【考点指津】1.正确认识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两宋时期的特殊形势,使民族关系呈现如下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如辽、西夏、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②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三次议和并以岁币等屈辱方式换取和平,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160余年前就预见了全球化趋势的到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性与民族性并存已成为时代的基本关系,詹小美教授在《民族凝聚力研究》、《民族精神论》等专著的基础上,汇集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民族文化认同论》一书,该书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深刻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认同问题,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7,(9)
设计意图"经济重心南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的内容。本课介绍了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本课沿袭了上学期江南的开发,由于与以前学习内容承袭,学生已经有一定感知,再加上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去体验历史、去感受历史,所以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完全由学生去发  相似文献   

20.
岳麓版历史必修11《经济成长历程》(2005年第2版)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中,编者把本节课的内容编排成三个子目:洋务与官办、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夹缝中步履维艰。在“洋务与官办”子目中,编者提到: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