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文章饱含别情,诗文情真意切,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诗文互照,以“情”为主线贯串全文,表达了李白、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3.
1.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 A、首句除点明题意外,还包含与“黄鹤楼”这一天下名楼有关的生活和友情的回忆。 B、“西辞”说明朋友要离开黄鹤楼西去扬州。一个“辞”字透露出依依惜别之情。 C、次句点出送别的时节和友人的去处。“烟花”二字,烘托出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送别环境,也透露出盛唐时代的繁华。 D、三、四两句在写景中蕴含着一个充满诗情的动人细节,在长久的翘首凝望中,寄寓了诗人对朋友的无比眷恋之情。 2.对《…  相似文献   

4.
一日,我给学生讲《黄鹤楼送别》一文。课上,我带着学生一起去欣赏了烟花三月的江边美景,去体会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去见证了经典的黄鹤楼把酒话别的一刻,去凝望了伫立在江边送行的李白,并聆听了他即时吟诵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似文献   

5.
登黄鹤楼     
"此处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能够让诗仙李白赞叹不已的,是崔颢的诗《黄鹤楼》。记得初学《黄鹤楼》是在小学三年级。老师介绍说,这首七律写黄鹤楼,极负盛名。我读完这首吊古怀乡的诗,觉得写得十分美,但那黄鹤为何"一去不复返",这成为我心中的一个疑问。诗人放眼古今,俯仰山川,面对此等美景,作者并不流连,却萌生了思乡之情,我又有些不解。再读《黄鹤楼》时,已是初中,经过老师细心讲解,我对《黄鹤楼》又有了更多认识。我体会到这首诗语言的清新流畅,民歌风味浓郁,不像有的诗读起来拗口,难以理解。从诗句中我领悟到岁月不再,仙去楼空,天际白云,悠悠千  相似文献   

6.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相似文献   

7.
一、说一说:铺设温故知新的大道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刻板地照本宣读,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去感受阅读。1.说画面。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一课时,笔者适当引导学生根据"黄鹤楼""孤帆""远影""江水"等词语去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依依惜别的送别场景,让学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个直观形象的离别画面,让其有一种飞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  相似文献   

8.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依依惜别"是本课的文眼、情眼,最能体现出朋友间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这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用朗读、品析、表演、补白体会那般"友情""亲情""豪情""离情"之美。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情结在入情入境中接种 1.再现画面之美,在意境中感同身受.并不是所有的画面都先存于学生头脑之中,而是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用心读出来的,或者说是在读中生成的.因此,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再现语言画面、情感色彩、意境感受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优美的词语和段落.如课文《黄鹤楼送别》中的"烟雨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九寨沟》一文中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等画面感极为丰富的词语所蕴含的风景画面令人向往流连,《月光启蒙》一文中月光下母亲如月亮女神般的圣洁、勤劳与祥和的美好意境……可以说一个词语就是一个画面,一个段落就是一处风景.教学中引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阅读理解中去,把这些画面再现出来,势必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会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多角度鉴赏古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是诗歌学习的新途径. 一、内容鉴赏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1)写景抒情.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相似文献   

11.
诗的意境是以直觉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境的融合,神与物的浑成。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这是对诗的意境所作的精要阐释。它说明诗中所描述的情和景,并非单纯是现实中的情与景,而是情感化和艺术化的情与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为例,谈古诗中的意境创造。这两首古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前一首所表达的是“我送”友人的感情,后一首则表达友人“送我”的感情,两首诗所描述的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词语,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13.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唐朝诗人崔颢写的《黄鹤楼》诗,全诗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怀古、思乡、忧国之情。全诗煊赫动人,震撼肺腑,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目标预设】 1,有感惰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15.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17.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这类文章大多是在通俗易懂的故事叙述中揭示古诗词的创作经历、背景、内涵等,将诗词名句包含其中,文质兼美,故事生动,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章以送别为线索,文中有诗,诗文互照,  相似文献   

18.
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特征是创造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情景结合。诗的意境可以激起人们的情思,令人神往,从而感染读者。著名诗仙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创造的意境,是感人至深的。诗题的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点出了诗的主题——为友送行。可以想见,诗人是要通过送别场景的描绘,来抒发离别之情。为了创造出这种情景交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断 师: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李孟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端端正正地拿起书一起朗读。)  相似文献   

20.
在市级青年教师展示课上,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这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文包诗,讲述名人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士(孟浩然)赴名城(扬州)时的情景,即李白创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的背景。全文体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距下课还有几分钟,学生已在教者的组织和引导下,理解了全文,并能当堂背诵古诗了。从教学任务完成效果的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