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孩子你是怎么管的!成绩这么差?”教师对家长横眉冷目。“这学生你是怎么教的?你还有脸质问我!”家长对教师一脸怒容。“说!你是怎么学习的?我为你操心费力,你就学成这样?你对得起我吗?”家长开始追究孩子的责任。“我教过那么多学生,就没见过你这样的,怎么教都教不会。你让我说你什么好!.”教师也开始追究学生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吴庆飞 《广西教育》2010,(13):48-48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就是‘听、说、读、写’。”“听”是“说、读、写”的基础,没有细心的倾听,何来滔滔不绝地“说”,又何来洋洋洒洒地“写”呢?我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倾听”是最重要的学习本领,不能倾听别人的发言,何谈思考、感悟和对话呢?只有倾听才使深入思考成为可能,只有倾听,生生、师生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对话。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愿倾听也不爱倾听,或者不善倾听。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愿听、乐听、善听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前些时候,和一些朋友去学车,我用尽全力也无法让车倒进指定的“库”里。教练反复强调的方法,我也能一一记住,但一坐到驾驶室,一摸到方向盘,车子就是不听使唤,该往左时却往右,该往右时却又偏到左,角度无法准确把握。教练开玩笑地说:“你是当老师的,就这么个心理素质吗?怎么老记不住呢?你的学生如果也这样,你会怎么样?”一席话说得我满脸通红。  相似文献   

4.
成强 《现代语文》2005,(1):38-38
笔者有一位学生,现在在外地上大学,学的是中文,经常给我写信,但每次来信在信封上都写是“西藏中学某某老师敬收”。这个“敬”字显然是用错了。说“敬收”是让对方恭敬地收,用在这里,反而给对方造成了自大和傲慢的印象。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样用的不是偶然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的一个老同学来访,我与他谈到的此事,他哈哈一笑,说:“如果是我,我就用‘敬启’”。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经常有家长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怎样学?”“作文怎样才能写好?”“我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作文书,可文章还是半页长,成绩仍是上不去。唉,真是愁死人!”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怎样才能诱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呢?  相似文献   

7.
李晓娥 《黑河教育》2013,(12):25-25
六年级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作为老师,我心急如焚,尤其是对学困生,如果问他什么问题,他一声不吭,或支支吾吾,我就会火冒三丈,随口会说:“看你怎么办呀,你怎么这么傻?”就因为这句话,一位学生给我写了封信,信中说:“老师,你是位负责任的老师,但我不傻,你这样说我,很伤我的自尊心。”看完信,我心中好似打翻了五味瓶,  相似文献   

8.
陈文珍 《中学文科》2009,(6):139-140
曾与一位老乡聊起孩子的学习情况,她的一席话让我震惊:“我那孩子一提起玩可来劲了,但是一提到学习,他就满脸的不高兴,甚至还说我真哕嗦,是不是到了更年期了?”前段时间,也曾亲自听同事说一位学生分别在初一、初二、初三时向不同的班主任编造同一个谎言——“奶奶病故”来请假去上网;一位学生在期考试卷上的作文中公然写着“去泡妞真好玩”……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校招生》2009,(1):57-57
当天气转冷母亲让你带上御寒的衣物时.你是否嫌麻烦而断然对母亲说“不”呢?你知道吗:你不但伤了母亲的心.你还因为抵抗不了寒冷的袭击而生上一场病:当上级领导跟你说“你这样做不太好”时.你是否想都没想就顶撞回去说“不,我没错”呢?你这样做所收获的就是你的工作能力或处事方式总在原地踏步、永远也得不到提高。甚至有可能招来某些针对于你的报复行为:当很多人都在跟你说“你做不成这件事”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时自己正在从事着的这件事说“不”字了呢?  相似文献   

10.
“才”字是文字学校出名的机灵鬼。一天。他说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同学们,我能让句子中的时间表示长的变短,短的变长。”话一说完,“才”字四周便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不相信“才”字的话。矮个子“一天”走向前说:“‘才’老弟。你能把我变长一点儿吗?”  相似文献   

11.
何敏 《教育艺术》2010,(3):56-56,55
一、成因分析写人、记事类习作往往有这样一个要求:请写出真情实感。可学生常常视而不见,写出来的文章不要说读者不信,就连学生自己都觉得不真实。学生习作写不出真情实感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主要原因在“大”、“空”、“借”、“乱”。(“乱”主要是基本功和态度问题,在这儿笔者就不多说了。)  相似文献   

12.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天.农夫正赶着两头牛在犁地。有人路过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在一旁吃草时,农夫才附到那人耳根低声说:“左边那头牛更棒些。”那人很奇怪,问他为何用这么小声音说话?农夫轻声说:“牛虽畜类.心和人一样,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我的评论,右边那头虽已尽力而为.但仍是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的.”  相似文献   

13.
钟杰 《班主任》2010,(10):39-40
班里有个学生很没有上进心,我让他好好学习,他说:“反正我也考不了高分。”我对他说,只要努力就能进步。他说:“进步了又能怎样?”我许诺他进步了就给他奖品,他却说:“我才不稀罕呢!”反正我怎么做,他都无动于衷。班里总有这样上课没精打采、作业敷衍了事、学习热情低、没有人生目标的学生,作为班主任,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4.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15.
有人曾经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作《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知道后,仅仅耸耸肩道:“100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我由此想到了有些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他们擅长举“例”,而不善于说“理”,动辄搬出“一百位教授”来壮自己的声势。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先搬出“赵XX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蒲昕昕 《山东教育》2005,(28):18-18
当我把“平”字范写在黑板上,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请小朋友们评一评,老师写得怎么样?”当一个女孩子给我指出“平”的第三笔“撇”碰到第四笔了,我称赞她说:“小天真勇敢,敢给老师提意见,真了不起!”当我再让其他的孩子接着评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平”字最后一笔“竖”应该是尖尖的,老师写得不够尖;老师写的“平”字第二笔“横”有点短;老师没注意顿笔……  相似文献   

17.
前段时间,博友推荐给我一本王晓春老师写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不爱整洁的牛牛很让方老师头疼,午餐后的他,胸前总是有一幅“现代派抽象画”。面对这样一个谈过几次话都没有明显进步的学生,方老师并没有放弃努力,而是在某个午后亲切地对他说:“牛牛,来,让老师抱抱!看看你有没有长胖呀?”孩子很开心,  相似文献   

18.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则故事:成为世奥撑杆跳冠军之前,布勃卡也有过一段痛苦日子,尽管自己不断尝试冲击新的高度,但每一次都是失败而返。那些日子里,他甚至怀疑起自己的潜力。有一天,来到训练场,他禁不住摇头叹息,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平静地问:“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布勃卡如实回答:“我只要一踏上起跳线,看清那根高悬的标杆时心里就害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周晓琴 《小学语文》2009,(11):41-41
一次,在学习了生字“眷”之后,学生在默写中竟出现了“誊恋”和“誉恋”,而且出现这样错误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我不禁暗自责怪:“都六年级的学生了,认识生字还这么难吗?”可事后想想,“眷”“誊”“誉”这三个字的字形的确比较相似: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眷”和“誊”都是拳字头,而“誊”和“誉”又都有偏旁“言”,稍不留意,还真的易错易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