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科学生活》2014,(3):55-55
酱油是烹调中的必备之品,我们在炒、煎、蒸、煮或凉拌时,按照需要加入适量的酱油,就会使菜肴色泽诱人、香气扑鼻、味道鲜美。这是因为酱油是一种色、香、味俱佳而又营养丰富的调料。  相似文献   

2.
芝麻豆腐采用芝麻和芝麻油改善豆腐的风味和口感。方法是把大豆制成豆乳后,加炒熟捣烂的黑芝麻和芝麻油混合搅拌,再添加凝固剂使其凝固制成。花生豆腐把花生米粉碎成粉末,再与马铃薯淀粉以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加水冷却凝固,即成美味可口的花生豆腐。鸡蛋豆腐以豆浆和  相似文献   

3.
有多少文人默客在诗章中借“美酒飘香”抒发内心情感;有多少委婉动听的旋律用“美酒飘香”赞美幸福生活。中国白酒呈香呈味物质与酿造酒的原料、生产工艺、发酵机理、蒸馏效果以及老熟过程密切相关,诱人的浓郁芳香是由酒中微量有机物种类及其含量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邸永君 《百科知识》2007,(11X):38-39
兰花,是国人最为喜爱的传统名花之一。其叶常青,花洁雅,味幽香,素有“空谷佳人”、“王者香”、“香祖”、“天下第一香”等美誉。其生于深山,隐于幽谷,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操的大德君子、临危难而不移其情的仁人志士。国人在采兰、养兰、赏兰等过程中,伴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发展,逐渐积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兰文化。  相似文献   

5.
谢少萍 《知识窗》2007,(2):20-21
皇帝请客吃饭,明代官方正式称为“大宴仪”,是嘉仪的一种。 皇帝宴臣下乃是国家礼仪,当然规矩不可不定,按明制,可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一般只有节日,象立春、元宵、四月初八、端午、重阳、腊八日,或者在郊祀或宗庙及宫殿建成之际才有机会行“大宴仪”。  相似文献   

6.
微波炉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烹饪工具,现在的微波炉已经可以做到煎、煮、烤、烘、焖、炖、蒸、烩等多种烹饪方式,做出各种营养美味的食物。与其他烹饪工具相比,微波炉具有热效率高、耗电量少、烹调速度快等优点,合乎经济原则,也比传统烹饪节省时间。由于独特的加热原理,它可以有效保持食物原有的色、香、味与营养成份,还可以迅速解冻食物,保持食物的水分与鲜嫩。而且微波炉使用中绝少产生油烟与炽热空气,使厨房保持清洁。微波炉有如此强大的功能与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是分不开的。变频微波炉变频微波炉是以变频器替代了传统微…  相似文献   

7.
发明市场     
发明市场人造有壳变蛋好投资百元可办厂“人造有壳变蛋”是选用几种食品原料经科学加工而成,易储运、其蛋清、蛋黄、蛋壳分明、形态逼真,色,香、味和营养价值可与真蛋媲美,具有清凉、明目、滋补强身、延年益寿功效,系替代皮蛋、鸭蛋、鹌鹑蛋等之佳品。自本所“人造技...  相似文献   

8.
粘糕     
每逢春节将至,中国南北各地家家都要赶制年糕。这种风俗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祝福年年高——粘糕的习俗各地年糕的原料和做法,有所不同。在北方,农家把黍子磨成粉,蒸出金灿灿的黄米年糕。在江南,水乡人家将糯米加水磨成米浆,蒸成圆形、条形或砖块似的年糕。江南年糕粉细糯香,蒸透柔韧,久贮不坏。泡水后切成薄片,或煎或煮,可荤可素,皆可口宜人。  相似文献   

9.
<正>从影院小吃爆米花到流行欧美的玉米饼,从西式玉米浓汤到中国棒碴粥,从印度街头的烤玉米到非洲南部的玉米面食“撒匝”,从俄罗斯的玉米片点心到澳大利亚的玉米浓羹罐头……今天的世界餐桌上随处可见玉米的身影。在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的全球种植时间最短,但传播发展速度最快。玉米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还可以与大豆、红薯、辣椒等作物套种以增加收益。此外,玉米功用繁多,它既是粮食,又兼作蔬果,既能饲养动物,又在能源领域大放光彩。在餐桌上,玉米吃法多样,煎、炒、烹、炸、蒸、煮、烤,样样都行。在工业领域,玉米能转化为乙醇汽油助力能源产业,还能修复被石油、沥青等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供求信息     
《科技创业月刊》2014,(5):82-83
供0001千层糕(北京)。在清官御膳房中有一种名为“千层糕”的小吃,制作精细,质地松软而富有弹性,色、香、味俱佳,适于蒸熟后热吃。因成品层次清晰美观,达81层之多,故名,流传至今,为北京小吃中之佼佼者。  相似文献   

11.
供求信息     
《科技创业月刊》2014,(10):78-79
0001千层糕(北京)。在清宫御膳房中有一种名为“千层糕”的小吃,制作精细,质地松软而富有弹性,色、香、味俱佳,适于蒸熟后热吃。因成品层次清晰美观,达81层之多,故名,流传至今,为北京小吃中之佼佼者.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食物搭配多从色、香、味考虑。然而从营养学角度看,有些色、香、味俱佳的美味恰恰于人体健康无益。饮食时要谨慎对待“错配鸳鸯”的菜谱。  相似文献   

13.
郭怡红 《今日科苑》2007,(1):123-123
50岁的萨米尔夫人回忆起自己的烹饪历程,可谓感慨良多。“以前,给家里人做饭是件很简单的事情,黄油面包、土豆泥、炸洋葱圈,自从我的孩子长大以后,这个小胖子真让我费了不少心。以前我们煎食物用的黄油变成了大豆油、橄榄油、谷物油,虽然开始口味上有些不习惯,但想想还是健康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杨忠明 《科学生活》2014,(11):85-86
上海人爱吃阳澄湖大闸蟹,深秋,巴城蟹宴狂欢时,枫叶零落吴江冷。旧时上海人喜欢吃“面拖蟹”,用的是2角1斤的“六月黄”,买回家洗净,刀切两半,去鳃去底去胃,切开处蘸些用葱姜拌过的面糊,放入热油锅中煎,待到面粉凝固,再把蟹全部煎炒到壳红为止,加佐料,加适量的水烧煮收干。夏日食之,味道鲜,膏黄嫩,蟹肉甘,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5.
周慧 《百科知识》2021,(18):67-69
特色小吃的出现,是划分各地不同的特点之处.比如,中国一直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在烹饪方式上也有极为细致的划分,有炒、炸、煮、蒸、煎、烤、炖、焖、烧、溜、烩、拌、熏等.不同做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口味上有酸甜苦辣咸之分,材质上主要是荤素之分,还有形状、颜色等分类.从各方面来看,特色小吃的分类是五花八门的,对特色小吃的翻译也没有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有不少报刊撰文,诸如《北京晚报》的《盛夏话古扇》及1999年第10期《发明与革新》上的《折扇摇出“创新”风》等文章,都谈了到折扇“原出于高丽,北宋时传入中国。明朝初期,高丽以此进贡,而皇帝又用折扇赏赐臣下。因而,折扇身价陡涨”。也有说“北宋开始流行折扇,是从日本流传过来的桧扇经过一番创新改造而成的”。其主要根据大概是引用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中载:“宋人用折迭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以象牙为骨,饰以金银,盖出于高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说过:“高丽白松扇,展之尺余,会之止两指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四味土木香散各单味药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四味土木香散药理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结果:四味土木香散中有关苦参的研究非常深刻,但土木香和山奈药理研究较少。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关珍珠杆确切的药理研究报道。结论:各单味药药理研究不仅对蒙医中四味土木香散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对其更深层药理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中,有一个《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据说,谁只要喊一下“芝麻,开门吧”的密语,那座藏有无数珍宝的高山之门,就会应声打开,四十大盗因此毫不费力地钻入进去。如果喊的是“芝麻,关门吧”,那么大石头门就会应声原样地堵塞起来,不留任何痕迹。这个神话故事曾令人想入非非。可是有趣的是:学者发现,生命世界的确在运用着一种独特“化学密语”开启基因之门,其微妙之处,简直不亚于“四十大盗”。关于这,还得让我们从激素的机制谈起。  相似文献   

19.
李东辉 《知识窗》2007,(12):25-25
“三味”常用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佛教用语,指心专注于一境。这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另一个是指事物的诀窍或精义。例如:“个中三味”、“文学创作三味”、“得其三味”中的“三味”都是“诀窍”或“精义”的意思。“人生三味”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深刻道理”、“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20.
豆腐     
豆腐是我国的特产,相传是二千年前汉代的创造。我国十六世纪的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一书里写下了豆腐的制法和性质。制造过程和现在差不多,就是把黄豆浸水後磨碎,滤去渣滓,加水煮沸,先成为豆浆,用盐卤或者石膏把豆中的蛋白质凝固沉淀,便成了豆腐。这种千年不变的制法,到今天才有了革新,就是把黄豆先榨出一些油後再做豆腐,这样,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保证了质量,因为蛋白质的含量,相对地提高了。李时珍说:“豆腐清热,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这是那时候对於豆腐的功用的认识。豆腐所含的蛋白质,非但能充分供给我们身体的需要,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