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季札挂剑     
原文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经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予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相似文献   

2.
季子挂剑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心欲之。  相似文献   

3.
诚信以立身     
<正>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商鞅立木取信、曾子杀猪兑现承诺的故事,至今仍然是诚信教育的榜样。人而有信,为人称赞;人而无信,必失人心。下面,让我们翻开典籍,寻找更多关于诚信的故事吧。古文赏读【甲】延陵季子将西聘晋1,带宝剑以过徐君2,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故反,则徐君死于楚,  相似文献   

4.
朱浩真 《上海教育》2014,(18):87-88
沪教H版高二语文教材(试用本)收录有《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以生动、凝练的文笔叙述了季札献剑的感人故事。季子的一番话可谓是点睛之语,"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徐君死后,季子之所以要挂剑于墓,因为不能欺骗自己内心的许诺。这除了展现主人公的守"信",更体现他的真诚。  相似文献   

5.
【原文]季扎“之初使,北边徐君。徐君好季扎剑,。弗敢言。季扎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剑,系之徐君家②树而去。从者日:“徐君已死,尚谁子叫?”季子曰:“不然④,始吾心已许之,艺以死倍。吾。C哉!”(选自司马迁《史记》)【注接]①季扎是吴王诸樊的弟弟,公元前544年,奉命出使鲁国。②读出ong,坟墓。③“谁手”即“子谁”,送给谁之意。④好:对或正确。③倍:通“背”,违背之意。【导读]这则短文不足百字,它通过记叙季扎赠剑的故事,歌颂了朋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古代贤人一诺千金的美德…  相似文献   

6.
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90-510年左右,是吴文化开始形成时最早的名人,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从仅存的史料来看,季札是一个博学多才、开明通达而又交游甚广的人,它的言论和事迹,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主要有: 一、多次辞让王位。 公元前585年(吴寿梦元年),笑开始称王。寿梦有四个儿子,依次为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辞让不受。于是寿梦只好传位于长子诸樊,约定兄终弟及,最后传及季札。 公元前561年,寿梦死,诸樊立,诸樊愿立季札,季札辞,弃其室而耕。前548年,诸樊在攻楚中中箭,将死,又言于弟馀茶曰“必以国及札。”馀祭立,封季札于延陵,号回延陵季子。  相似文献   

7.
在常州东郊丁堰镇运河北岸,旧时有名胜剑井、剑井寺和徐君墓。季札、徐君、葛洪、黄巢、陆元光、邹浩等历代名人与之发生联系,诗文载之古籍,传说流于民间。文章通过查阅相关古籍资料,结合亲身所见和当地民间传闻,考证并厘清这些名胜的来龙去脉,揭示了其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郑重建议“应当修复先贤遗迹”。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3)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的幼子季扎,聪慧勤奋,贤良诚实。有一年,季扎奉命出访北方诸国,途经一位徐君家。徐君仰慕季扎的人品,招待十分周到。二人也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当时,季扎身上佩戴着一把漂亮的宝剑,徐君对这把宝剑称赞不已。季扎心里想,应该将这把宝剑送给徐君。但因为出访任务尚未完成,宝剑是自己离不了的礼仪用具,于是季扎就暗暗决定,等到出访返回时一定把宝剑  相似文献   

9.
[中考原题]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常州市政府在制定的“常州市民精神”中,倡导全体市民要“重诚信”。阅读下面几则诚信小故事,从中归纳出“重诚信”的含义。(4分)(1)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等他返回时,徐君已死,季子就把剑挂在其坟前的树上而去。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下面一篇文盲文,完成后面的1-7题:臼季[注1]使,舍于冀野。冀缺薅,其妻[注2]之,敬,相持如宾。从而问之,冀芮[注3]之子也,与之归。既复命,而进之曰:“臣得贤人,敢以告。”文公曰:‘其父有罪,可乎?”对曰:“国之良也,灭其前恶,是故舜之刑也殛[注4]鲧,其举也兴禹。今君之所闻也,齐桓公亲举管敬于,其贼也。”公日:“子何以知其贤也?”对曰:“臣见其不忘敬也。夫敬,德之俗也。信于德以临事,其何不济!”公见之,使为下军大夫。(《国语·晋语》)注:(1)臼季:晋国大夫甘臣。(2):往田野里送饭。(3)冀芮:冀…  相似文献   

11.
【猜题依据】2011年高考《回到原点》《总有一种期待》《这世界需要你》《诚信》等关注社会热点,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经典高考作文试题。【猜题背景】社会信任危机背后的冷思考!【全真模拟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春秋时名公子吴季札受吴王之命出使北方上国,路经徐国,便去拜会徐国国君,徐君隆重接待远道而来的吴国使者。在会见过程中,徐君见季札身边所佩的青铜宝剑煞是威武,请求季札解下来鉴赏。宝剑出鞘后寒光闪闪,锋利无比,惹得徐君艳羡异常。聪明的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思,便暗许将此宝剑赠与徐君,但因考虑到还要继续北上去出使上国,  相似文献   

12.
为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考查考生语文的综合能力,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一批创新试题。下面,为同学们举例介绍这些试题。例1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常州市政府在制定的“常州市民精神”中,倡导全体市民要“重诚信”。阅读下面几则诚信小故事,从中归纳出“重诚信”的含义。(1)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心中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等他返回时,徐君已死,季子就把剑挂在其坟前的树上而去。(2)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位姑娘相约桥下,姑娘因有事未到,正逢潮水…  相似文献   

13.
找到自己     
有必要认识两位古人。一位叫公子札(zhá),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四儿子,照旧礼,我们尊他为季子。这一天,他奉命出使鲁国,途经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款待。席间徐君看中了季子的佩剑,季子便有心将剑送给他作纪念。可是,这是出使前吴王赐给季子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作为使臣的象征。现在自己的出使任务还没有完成,还不能把剑送给  相似文献   

14.
剑的滋味     
柳生又寿郎是一位著名的剑手之子.他的父亲认为他学习成绩太差,不能精通剑道而与他脱离父子关系.于是他前往二荒山去见名剑手武藏,武藏也肯定了他父亲的判断."你要跟我学剑吗?"武藏问道,"你不能满足我的要求的."  相似文献   

15.
找到自己     
有必要认识两个人。一个人叫公子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四子,照旧礼,我们尊他为季子。一天,季子佩戴着宝剑去看望徐国国君。国君看完季子的剑后,满脸喜欢之色。季子看在眼里,心里想这剑还是送与爱剑人吧。当时急于出使晋国,季子没有立即  相似文献   

16.
唐华 《考试周刊》2013,(37):34-34
"剑"为"百兵之君",英雄豪杰爱剑,文人雅士也爱剑。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剑的意象或展现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或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剑"之双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两个兰子     
宋有兰子者,以技千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跷,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相似文献   

18.
昆片先成礼然檐戏之衡中欢元故育肠之和 二6¥‘成,飞之前之’会以里人”创先。 、为乃乐健。乐’侧以之营’之遂立¥5 俱能为于柜”‘事远’谨所85园堡也@Z_ 贝‘斯其冬仰’中与辱二吐婴二营-握开 吕 SQ。不5&堕堕堑亭昼¥磐sg。sg 磊 发乐”夏吾青现舍之穹二辇和昙赖坞量 愚 控o#$喜皋尚,④&ag①a%肥聂j袁 剑 仆。成作也”尘蝉近翼耳于我门¥谭g因二 礼。拿 男‘七返矗孜墅运矗蠢\刍云”‘百颓5以重 自gI 型泽昌8豢勇Z棍弄ZL千百。g三g g考 霎买二 皇玉一莫誊/第蓖峙妻二至追雳季髦辜李 蹩季芙 石手轻”子架音二I屡萎乏寞辽二罕…  相似文献   

19.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相似文献   

20.
好书推介     
<正>魔法数学大战:神秘的古堡纸上魔方/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内容简介班主任李波老师被抓走.下落不明。珠珠与洋洋通过调查得知,李波老师被十二陋习精关在一个古堡里。少年们在寻找李波老师的途中,不停地受到攀比精与嫉妒精的阻挠,他们自己也被关进了古堡里。珠珠与洋洋等人走出数学方阵,穿越死亡迷宫,破解三角魔轮,机智地救出了被陋习精控制的剑师:子——承影剑,丑——纯韵剑,亥——莲媛剑。三个剑师合成北方正义之水,和少年们齐心协力打败了攀比精与嫉妒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