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读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  相似文献   

2.
第三节造纸术的发明汉代学校发达,文化事业的蓬勃兴起,对于书籍的需要量日益增多。士人录写经传师说,以及学术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都需要大量的书写材料。当时人们多用竹简和缣帛写字,简重缣贵,很不方便,迫切需要一种质轻而价廉的书写材料。纸就在这个需要下产生了。长期以来,人们根据范晔著的《后汉书》上的记载,认为造纸术是东汉时的宦官蔡伦发明的。《后汉书》(成书于公元425年)《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  相似文献   

3.
《汉书·艺文志》中对于图书的著录,或以“篇”计,或以“卷”称,而当时图书的书写材料又简策缣帛并用,所以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篇”,是指简策书籍,“卷”是指缣帛书籍。例如,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中说:“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汉书艺文志》有称若干篇者,竹也;有称若干卷者,帛也。)”这种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缣帛档案是一种写在光洁细薄丝绢上的文件遗存。由于缣帛是帛、素、缯、缣的总称,所以缣帛档案又被称为“帛书“、“缯书“、“素书“、“缣书“、“帛“字始见甲骨文,是一般丝织品的通称;“素“是由生丝制成的白帛,不经漂染、平实无华,  相似文献   

5.
书的变迁     
《出版视野》2004,(6):41-41
第一代:木简竹简式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改革造纸术之前,“书”差不多都是用漆写在木片或竹片上的,再用细绳或牛皮素串联在一起。这种“木简竹简式”的书与印度的贝叶书、埃及的纸草书以及古代西方的泥板砖刻式“书”,并称为古代人类四种原始“书”。  相似文献   

6.
缣帛档案是一种写在光洁细薄丝绢上的文件遗存。由于缣帛是帛、素、缯、缣的总称,所以缣帛档案又被称为"帛书"、"缯书"、"素书"、"缣书"、"帛"字始见甲骨文,是一般丝织品的通称;"素"是由生丝制成的白帛,不经漂染、平实无华,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第三节我国初期的书籍 (二)写在缣帛上的书——帛书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在使用竹木简的同时,又使用丝织品来写书或画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在甲骨文中已有“丝”、“帛”和“桑”等字,说明在殷代已用蚕丝织造缣帛。早期的缣帛,只用来供贵族作衣服之用。随着桑蚕业和丝织业的发展,丝织品的出产渐多,于是人们用来书写,到春秋战国时,帛书已相当流行了。丝织品当时有帛、缯、缣、素等名称,因而帛书也称为“缯书”、“缣书”或“素书”。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图书的外部特征——装帧,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最早的图书简牍中,除了木牍是散页以外,竹简都是将若干竹简编连在一起,由于竹简窄细,竹简多的——也就是字数多的图 书再卷在一起,如同卷竹帘一样.  相似文献   

9.
徐雁 《出版科学》2008,16(3):93-96
"卷子因于竹帛之帛。竹谓简,帛谓纸也……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书林清话.卷一》)"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颜氏家训.勉学》)我于日常  相似文献   

10.
书籍形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具有记录和传达信息知识功能的书籍,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以各种形式和形态演变着,由最早的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竹木的“简册”以及缣帛书、卷轴书直到以纸张为载体的“折叠本”、“线装书”、“盒装书”等,一直发展到如今书籍以六面体的形态为主。当今的书籍还以影像和网络的形态存在着。    相似文献   

11.
缣帛档案是一种写在光洁细薄丝绢上的文件遗存。缣帛是帛、素、缯、缣的总称。“帛”字始见甲骨文,是一般丝织品的通称;“素”是由生丝制成的白帛,不经漂染、平实无华,也是书写所用缣帛的统称:“绢”也是生丝织成,轻薄如纱。常用于书写,特别是绘画:与“绢”类似的还有“缯”,“缣”用双丝织成,色黄。缣帛档案有着从战国到魏晋乃至宋、明、清的存在史。  相似文献   

12.
刘毅 《大观周刊》2013,(7):153-153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相似文献   

13.
何谓简牍档案?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简”是经过修治的细竹条,细木条称作“札”;较宽的木板,也包括竹板,称作“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片就是剖开的木。《辞源》中说:“简牍,即书牍。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日牍,书于竹版日简。”《词海》解释说:“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竹质简牍材料,史籍多载;以木制简,北方地区较普遍,不管竹质还是木质,据出土实物看,  相似文献   

14.
傅荣贤 《图书馆杂志》2003,22(4):71-72,44
《七略》将当时文献分为六大类,并非“因校书之分职”和“酌篇卷之多寡”,而是和当时的“尚六”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5.
山西教育出版社精品图书24《地球家园》《地球家园》一书是山西教育出版社为实行精品战略而推出的一部重点书。本书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全面讲述了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全书分为“大气篇”、“动植物篇”、“水篇”、“土地篇”、“人类行为篇”五部分,以...  相似文献   

16.
新出台的《归档件整理规则》对书立卷进行了改革,归档件实行以“件”为单位进行整理,取消“卷”级整理,“卷”不再作为书档案的保管单位和统计单位。以“件”为单位的书立卷方式代替以“卷”为单位的传统立卷方式,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方便;但另一方面。新的立卷方式也存在一些缺陷,有待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南唐清辉殿学士张洎奉命使宋,纪录宋典客、左补阙贾黄中谈话,撰成《贾氏谈录》一书。此书虽记唐代琐事,又仅一卷,“篇帙无多,然如牛李之党其初肇衅于口语,为史所未及,而《周秦行纪》一书,晁公武亦尝据此录以辨韦瓘之诬。他如兴庆宫、华清宫、含元殿之制,淡墨题榜之始,以及院体书、百衲琴、澄泥研之类,皆足以资考核,较他小说固犹为切实近正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三“小说类”  相似文献   

18.
对明人刻书,后人多有指责。清学者黄丕烈在《校元宋提刑(洗冤录)》中说:“明人喜刻书,而不肯守其旧,故所刻往往戾千古。”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七中说:“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如唐刘肃《大唐新语》,冯梦祯刻本为《唐世说新语》。”明监本《史记》,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苏武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皆为“唐宋八大家”成员。古今学人对其诗文等方面的成就多有评述,而对其在我国古代寓言方面的贡献却极少论及或忽略。故笔者不揣谫陋专以此题试论,以遂抛砖引玉之愿。在我国,“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寓言》篇中有“寓言十九”等语。后人注日:“寄之他人,则十言九见信。”疏曰:“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释文曰:“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九)庄子所…  相似文献   

20.
孙子(前545—前470),名武,春秋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刘向《新序》说“:孙武、乐毅之徒,兼前世之贤将也,久将深奥,其事难知。”(引见《太平御览》卷二百七十六引)根据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孙武的先祖姓陈,本为陈国贵族,后因陈国内乱逃到齐国,至齐后为田氏,成为齐国的一大世族。由此可见,目前学术界关于孙子其人、其事、其书的研究,由于史料有限,有许多谜团并未解开,所以研究中尚有很多的分歧。本篇主要探讨《孙子》古版本、引文、相关的论文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一、古版本和引文银雀山汉墓竹简简本: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