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与基督教伦理相吻合之处的发现,以及对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思想中基督教宗教成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的分析,得出结论,即: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大力借鉴了基督教的某些伦理思想,故奥林匹克精神与基督教伦理密切相关。同时,考虑到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教育宗旨以及顾拜旦奥林匹克思想中浓郁的教育理念,还得出一模糊的猜想,即:奥林匹克运动实则为基督教普世教化的一种载体。  相似文献   

2.
奥林匹克精神指引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然而,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常常面临诸如政治、金钱等因素的干扰,并发生异化.文章认为,有效传承与发展奥林匹克精神需要深刻领会奥林匹克精神的时代意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丰富与发展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竞争与和谐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双重精神主题,竞争是奥林匹克竞技的本质特征,和谐则是奥林匹克竞技的价值目标和宗旨。由于受到20世纪世界时代主题的影响和政治、民族、文化矛盾的制约,奥林匹克竞争主题风靡世界,以致于成为唯一的价值目标,偏离了追求和谐的精神宗旨。当代世界局势的新变化,鸣响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和谐主题,由竞争到和谐的精神转向成为当下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奥林匹克精神进行诠释,论述了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多种教育价值,以期把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奥林匹克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奥林匹克的精神是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然而随着竞技体育逐渐"异化",奥林匹克精神的发展也步入半衰期。奥林匹克精神以西方文明为根基,然而它面临的这些问题与挑战已经无法仅靠西方文明自身提供答案。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推理法,以武德精神为文化视角,从东方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回应了奥林匹克精神。武德精神将以其充满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升华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6.
我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我国体育文化特征和奥林匹克精神要旨的基础上认为:我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在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运动形式方面存在冲突;我国体育文化中的“至善”、“修身正心”、“大同”、“自强不息”等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的“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和“更高、更快、更强”具有一致性,提出:我国体育文化应与奥林匹克精神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7.
论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运用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法解读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理念,对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蕴涵着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奥林匹克运动鼓励青少年实现自我、超越自我,鼓励青少年追求真善美.作者还提出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多种途径渗透奥林匹克精神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北京曾以恢宏壮阔的气度为世人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使奥林匹克精神和当代中国风貌深入人心。探索其中有益的传播策略和表达技巧,将为同类传播工程提供有价值的执行标准、传播范式、事务管理机制和媒介解决方案。成功的奥林匹克品牌识别体系应当准确阐释奥林匹克精神特质,与特定地域的内生性文化系统建立精神联系,与时代浪潮和公众现实文化心理达成默契,进而在奥林匹克精神与特定民族、地缘、时代文化体系之间构成深刻的时空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进行研究,探讨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中国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相同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0.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北京奥运的精神遗产.以<光明日报2008北京奥运会报道评论集>以及光明网对北京奥运会报道、评论、访谈的其他文献为主要资料,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8.0,运用扎根理论原理,析出了北京奥运精神遗产不仅包括弘扬了参与、团结、和平、友谊和拼博的奥林匹克精神,而且体现了中国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志愿精神、时代精神;同时认为2008北京奥运精神遗产不仅完美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而且丰富了奥林匹克价值体系;提出了北京奥运精神遗产体系所包涵的各种精神之间不是互相孤立、而是互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1.
从儒、道、释主体文化探讨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就社会属性、运动属性和文化属性审视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特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因奥林匹克运动的介入而充满活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现代化但不是全盘西化,"邯郸学步"做法不可取;现代化不能使民族精神迷失在"融入"中.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发展角度,分析了现代奥林匹克发展的文化背景,并且在各种文化不断交流的今天,提出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发展方向。结论: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弥补了儒学的“中庸思想”和“实用主义”带给竞技运动的制约,而儒学的“人本思想”填补了后现代主义“否定本质”和“随意论”与体育运动规则产生的冲击。因此,奥运的发展应吸纳各国的、各类文化,扬长避短,实现其文化的最优置配。  相似文献   

13.
奥运遗产理论是"奥运遗产学"的核心内容,是规划奥运遗产内容、治理与评估的理论基础。奥运遗产理论的构建原则要结合奥运遗产的内涵与外延确立,即多元化、可扩展、全周期、系统性四大原则。奥运遗产理论的构建方法应以四大原则为指引,以归纳逻辑法、演绎逻辑法与联系法为内容,复合应用于奥运遗产理论框架的构建与验证中。奥运遗产理论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即奥运遗产本体论、奥运遗产认识论、奥运遗产方法论与奥运遗产实践论。奥运遗产理论构建旨在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遗产理论指导,以促进"奥运遗产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奥林匹克教育在欧洲国家的开展概况,从希腊、捷克和德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提炼一些共性特征:没有设立奥林匹克教育的专项课程,将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源自《奥林匹克宪章》中对奥林匹克主义的理解和界定;奥林匹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通过知识的内在转化,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同时结合分析当前的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得到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进一步开展的启示:明确奥林匹克主义内涵;增进与欧洲国家的交流;寻找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义务教育的契合点;加强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丰富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内容,促进相关合作。  相似文献   

15.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要求奥林匹克主办城市和主办国应该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和发扬奥林匹克精神。为了调查关于该要求的执行情况,以及探究在北京奥林匹克教育规划和其他问题的有关研究。留下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一份持久的教育遗产,分别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检查: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始;中国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原因;奥林匹克教育对中国人教育观念的影响;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特性;北京奥林匹克教育为全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与奥林匹克主义内涵相一致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少年,《奥林匹克2020议程》将奥林匹克教育作为重要议题纳入新的改革路线图中。加拿大奥委会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对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背景下加拿大奥委会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以从中总结经验和寻找启示,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借鉴。加拿大奥委会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主要包括:1个交互式课堂、1个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和1个互联网线上奥林匹克课程图书馆。该活动具有如下特点:1)参与主体形成了双中心多辅助的网络结构;2)参与客体以中小学生为主,并进行多层次分级教学;3)教育目标是传播奥林匹克理念;4)教学内容是以冬奥会为背景的运动教育模式;5)教学手段是知识性与参与性融合并重。由此得到启示:奥林匹克教育项目建立长效机制;奥林匹克课程资源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结合;奥林匹克教学资源传播载体具有可获得性;奥林匹克教育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新北京、新奥运理念的探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人文学角度出发 ,探讨了北京申奥理念 ,论述“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目标。提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是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奥林匹克文化观。  相似文献   

18.
论奥林匹克教育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教育为核心、体育为载体的国际文化现象。因此,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奥林匹克教育:什么是奥林匹克教育;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奥林匹克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奥林匹克思想,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促进青年身心的和谐发展。国际奥委会要求奥运会承办城市应该具有积极宣传和推广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奥林匹克宪章第44条明确规定,“奥运会组委会必须制定一项文化活动计划,并事先提交国际奥委会批准”。北京是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城市,同时肩负着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20.
在论述奥林匹克精神本质和南京青奥会文化教育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我国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后青奥会时期我国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持续发展的思路。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不应随着青奥会的闭幕而结束,在后青奥会时期,要不断增强奥运精神与奥运理想的普适性,继续发挥奥林匹克运动培养人、塑造人、教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