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可以说是日本汉诗文化的兴盛期和黎明期。日本汉诗,指的是日本人用汉语创作的诗,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一种诗歌形式。汉诗从中国传入日本,深受中国唐诗的影响,是日本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就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的汉诗文化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江户末期著名汉诗人梁川星岩在西游途中观看了骆驼杂耍。对于这两头荷兰人带来的波斯产骆驼,他写了有名的《骆驼叹》一诗。诗歌在字词使用、参考典籍、化用诗句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因素。这自然与其作为汉诗的性质相关,但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某些中国因素,既可以加强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日本汉诗本土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发展史的日本汉诗,是以唐诗为代表的我国古典诗歌繁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日本汉诗曾深得李白诗歌的沾溉与滋养。本文考察了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史,进而从诗语受容、诗题受容、韵调受容、风格受容四个层面考察了其受容之形式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文学史上,曾经出现一个汉诗的创作高峰期,就是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这个时期的日本,汉文学昌盛,和歌文化一度中断,产生的“敕撰三集”就深受中国唐代以及唐代之前诗歌的影响,作家们借鉴和模仿中国古诗词创作出了许多汉诗,其中嵯峨天皇的[折楊柳]明显是对梁简文帝的[折杨柳]一诗的借鉴和学习,是整个时代汉诗创作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何谓“日本汉诗”? 日本汉诗是历代日本汉诗人用汉字写成的中国古诗式的诗。 日本汉诗是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影响并繁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日本汉诗是从对中国古诗的学习模仿开始的,后来也一直把中国历代古诗作为其楷模和源头活水。因此,日本汉诗与中国古诗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 日本汉诗在其一千三百余年发展史上,曾产生过数千名诗人和数十万首诗,成绩斐然可观,佳作不少。 爱好古诗的朋友们,您对日本汉诗有没有兴  相似文献   

6.
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时,我亲耳听到日中友好汉诗协会的事务局长棚桥篁峰致词说:“不懂汉诗,就不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就必须精通汉诗。”日本汉学家石川忠久教授也曾说过:“汉诗是高级艺术,无疑是世界上最灿烂、最富有内涵的诗歌。”外国人对中国诗歌竟有如此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又如何看待这一大批珍贵遗产呢?五四时期提倡白话诗,排斥旧体诗词(昔说古体诗词,今说中华诗词);解放以后,更有甚者,数十年来,几乎是新诗一统天下。虽然旧体诗词长期被冷遇,但终究未被打倒,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近年来,一统天  相似文献   

7.
日本汉诗是日本人以汉语和中国古体诗的形式创作的诗歌,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日本汉诗中,有不少深受佛教禅宗修心养性之说的熏陶。这些富于禅意的诗篇,表现了身处优美的自然风光中的禅者恬淡宁静的心境,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纯真美好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七夕题材有两次东渡日本的浪潮:第一次在公元7世纪以前,与七夕相关的传说、习俗等伴随着诗歌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并表现在和歌与汉诗创作.第二次浪潮在公元8世纪前后,中国的七夕诗宴被日本人作为风雅之举来接受,并形成了七夕宴饮吟诗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王毓  黄蔓玲 《文教资料》2007,(30):36-38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诗歌语言加上记录诗歌的文字,有"音"、"形"、"义"三大要素。本文利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从"音"这一角度,来考察诗歌的美。进而探讨中日两国诗歌在声律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意识。如:中国诗歌(汉诗)的拍节律是"二音(字)一拍";而日本诗歌是"四音(四假名)一拍";中日诗歌的音律拍子上的差异性;五音句日本诗歌内在的偶数性;日本诗歌中休音的多样性等。进而探讨中日两国诗歌在声律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意识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需要,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诗歌,而中国则更是诗歌的殿堂。吕家乡从字的思维角度出发,认为认识汉诗是汉语的艺术,同时,不应忽视汉诗又是"汉字的艺术"。[1]汉字的特有属性对于中国诗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来探讨汉字的属性对中国诗国形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11世纪初编成的和刊中日诗歌选本《和汉朗咏集》,列有“王昭君”辑名,辑内及其他辑中收录和汉咏昭君诗10节。这部中日古代学的经典选本在日本世代流传,对后世影响广泛深刻。寻绎昭君题材学艺术在日本的植根与发展,可知《和汉朗咏集》是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诗是从有着两千多年辉煌历史的古典诗歌发展而来的,但新诗由于在与旧诗的决裂中诞生,带有“先天贫血”,延缓了新诗的发展过程。自“五四”文学革新后,诗界开始向西方现代派诗歌寻求出路。20世纪后期诗歌回归其本质意义,同时也伴随着对诗歌语言形式的探寻。  相似文献   

13.
将唐代诗人李白置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考察其创作所达到的“时代高度”,举诗风改革大旗,引导唐诗进入健康发展的新纪元,以充满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诗作,展示盛唐由治而乱的历史画面,用多样体式进行创作,把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推向巅峰。  相似文献   

14.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正问世。新禅诗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对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数所谓的新禅诗思想境界与艺术质量并不高,很多是将“神性写作”与“人性写作”混为一体的诗作。优秀作品常常出自居士之手,包容冰是其中的优秀者,代表作是《拈花微笑》。只有修行深厚的佛的信徒与诗艺高明的诗的信徒才能写出好的新禅诗。新禅诗写作具有诗歌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对传播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汉译佛经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佛经转读促使了“四声说”的提出和“永明体”诗歌的出现,从此中国诗歌走上格律化道路。佛经偈颂给中国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大大促进了诗歌语言的通俗化转向。诗歌内容方面更能体现佛经的影响,特别是在禅宗出现以后,中国诗歌以禅入诗,更显空灵色彩。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艺史上,士人写山水诗如同画山水画,但山水诗理论并不如山水画论突显。个中原因,一是写山水诗理论往往隐在于宋代以后一直繁荣的诗话之中;二是诗人创作山水诗更遵循"诗言志"这一总价值旨趣。上世纪西学传入以来,中国山水诗理论研究成就显著,但也有其局限性,一些论断并不符合中国山水诗发展变化的事实,因此作为理论来说是苍白的。  相似文献   

17.
外国诗歌汉译与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鲁迅的成就是十分特出的,他的新诗创作虽然数量有限,却在诗歌内涵上表现出了远远高于其所属时代并使后来者言说不尽的现代性特质,与西方现代诗直接接轨,并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树起了鲜明的路标。  相似文献   

20.
李中峰先生是当代西部一位杰出诗人。他热爱传统文化,文化功底深厚,具有浓郁诗人气质,几十年来创作的诗赋近3000首(篇),其特点一是众体皆备,诗词曲赋文兼写,诗歌以格律诗为主,格律诗以七绝见长。二是题材广泛,咏怀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新田园诗既描写原生态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又体现了当代农村的新风尚;讽喻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美刺"传统。三是风格多样,其中有一些七绝佳作令人拍案叫绝。中峰先生的诗赋创作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赋的优秀传统,又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中峰先生以及当代许多传统诗歌创作实践是对后现代非诗化诗风的矫正。将当代众多的创作古体诗赋的作家屏之于当代文坛之外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不能只把眼光关注到小说、散文及现代诗上面,应该放开眼光,抛弃陈见,关注那一大群以古体格律诗为载体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诗人及其他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