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题。教师向学生点明作者命题的意图,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作文审题能力。如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可问学生:“本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学生回顾课文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指的是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老班长留下的鱼钩极其普通、简单,是用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的,但人们一看到这个钓鱼钩,就会想起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员过草地的动人故事,就能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受到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释例。有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问题不能解决,…  相似文献   

2.
习作内容:请仿照例子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也可以缩写其他文章。最好不要超过400字。习作指导:1.缩写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本次习作要抓住课文要点,进行删减,适当改写,保留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入选课文绝大部分都是千字以内的短文,一类的讲读课尤其如此。不过,随着年级的升高,后几册教材中也选入少量篇幅达两千字甚至三千字的长课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这些长课文,这是教研活动中出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探讨这个新问题,我们必须对长课文的基本情况先有个概括的了解。哪些课文可以列为长课文呢?我们认为,象八册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十六年前的回忆》,九册中的《金色的鱼钩》、《卖火柴的小女孩》、《将相和》,十册中的《穷人》、《凡卡》  相似文献   

4.
如何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乐学、会学的气氛,是小学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金色的鱼钩》一文朴实无华,具有真情实感,很适合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感知情。教师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后,可抓住“鱼钩”两字对学生进行感知。鱼钩虽然是很普通的渔具,可在红军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时,这个小小的鱼钩却救了战士的生命,故事催人泪下。由此,帮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了解到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受到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体会情。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项目,引导学生想象老班长瘦削的…  相似文献   

5.
《金色的鱼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学生很喜欢读,但文章较长。针对这样的课文,可以采取抓主干、赏枝叶、整枝嫁接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一、缩写课文——抓主干根据学生喜欢读这篇文章的实际,让学生反复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示,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出课文大意(即老班长接受任务——第一次吃鱼汤——发现老班长不吃鱼——老班长不吃鱼的原因——命令我们吃鱼——老班长牺牲——保存鱼钩)。只要求学生把握住文章基本的内容、基本情节即可。这样一来,一篇较长的课文便露出了筋骨。同时,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写出了课文的大意,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和抓主要内容的能力。二、再现情节——赏枝叶《金色的鱼钩》一文情节十分感人。特别是“我发现老班长不吃鱼”、“老班长讲不吃鱼的原因”、“老班长命令我们吃鱼”等地方更是如此。教学时,要让学生有重点、有目的  相似文献   

6.
1.投石激浪式: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争论,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是否主要写了一个鱼钩,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做为题目 ?这个问题的答案带有歧义,能引起热烈的讨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加以引导,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链条式:即对一个重点、难点,首先提出一两个核心性大问题,再划分若干个如锁链一样环环紧扣的小问题。如教《凡卡》一文,围绕课文的思想意义,可依次提问:凡卡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的 ?生活的…  相似文献   

7.
一、分析课文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对题目理解得透彻,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又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时恰当选材、组材。为什么学生作文时,总有脱离题目的现象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审题能力不高。为此,我在讲读每篇课文时,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审题,来弄清作者的选材范围、重点及所要说明的主题。如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弄清它是以什么命题的;分析这个题目的意义,然后为学生留下思考题:这篇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呢?在分析讲读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题目的作用,学生就会感到这个题目能突出反映人物的高尚品质。最后在出示几个文题:《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老班长用鱼钩挽救三个病号》、《老班长不喝鱼汤》等让学生对比,这样学生就不难发现《金色的鱼钩》这一个文题最能突出课文的中心思想,了解了文题要为中心服务的道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每册课本都有一定数量的长课文.长课文不一定需要延长课时,如果教学得法,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试以《金色的鱼钩》和《将相和》两课为例,谈长课文如何短教. 一、找准切入点每篇长课文都有个聚光点,它或是情节发展的动因,或是矛盾交错的焦点,或是故事凝聚的中心,或是人物思想情感发展的高潮处.总之,它是教材整体中的核心,是连接各个部分的纽结.抓住这个聚光点,并从这个点上切入,就可以迅速抓住关键问题,直奔中心,使课文由长变短.如《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段:“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  相似文献   

9.
习作要求:缩写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请仿照教材中的例子,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也可以缩写其他文章。最好不要超过400字。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小木船》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让学生们质疑。预习后,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课文中‘小木船在地上,摔坏掉了’的‘摔’字和我在画书上看到的‘甩手榴弹的‘甩’字不同,是不是书上用错了?”另外一个学生说:“不是用错了,我看‘摔坏’的‘摔’与‘甩手  相似文献   

11.
一次执教《鸬鹚》一文,笔者尝试着和学生一起赏析课文遣词造句的特色。欣赏完作者的动态描写后,吴磊同学突然举手发言:“老师,我想课文第三节的‘渔人……又把它(鸬鹚)甩进水里’这句话的‘甩’字用得不确切。因为渔人是非常爱护鸬鹚的,用‘甩’字从感情色彩上分析好像不能反映这一点。‘甩’字能不能改为  相似文献   

12.
第十一册第六组课文备课提要太原特级教师张月仙教师备课的基本功是钻研理解教材和确立教学思路。一、本组课文的理解要点这一组教材有三篇课文,即讲读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独立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还有一篇读写例话《外表和内心》及基...  相似文献   

13.
悟其神 动其情──《金色的鱼钩》思想教育设想丁伟《金色鱼的鱼钩》是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如果泛泛而谈.则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应针对这篇课文以情感人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悟其神”,“动其情”,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受到革...  相似文献   

14.
“三哭”三境界──《金色的鱼钩》教学难点突破贺兰县丁南小学郑晓理上好一堂课不但要深钻教材,认真设计教案,还要善于根据文章的特色,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金色的鱼钩》是篇阅读课文。课文篇幅长,阅读时间紧,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5.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说:“我们原先学过,‘拣’字有‘挑选’的意思,而‘捡’表示把东西捡起来,课文中说在海边‘捡贝壳’,所以应用‘捡’字。”我点头微笑,肯…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能成为名篇是不是名人效应呢?我没有觉得《社戏》妙在何处。“有何理由呢?”笔者问。“题目既然是《社戏》,那么内容就该着眼于写社戏嘛,但课文的‘正房子’似乎搞成‘偏厦’了:一开始略写‘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和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这是铺垫的笔法,我们理解;接着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为下文写看戏蓄势,我们也理解;然后详写夜航去看戏,借以烘托看戏的急切心情,我们仍然理解;可是,正当‘我’和少年朋友们的胃口被吊起来的后,课文写社戏又着墨不多,演的戏又让人大倒胃口,这就是…  相似文献   

17.
教《金色的鱼钩》这类篇幅较长的课文要把握两点:课文特点与单元重点。《金色的鱼钩》通过对老班长精心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自己却牺牲了的叙述,表现了他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党的高贵品质。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无法直接刻画老班长的内心,故而较多地描写其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外表因素。同时该文系阅读课文,宜用半扶半  相似文献   

18.
周宏 《小学语文》2012,(7):76-78
缩写是一一种很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习作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教版小语教材有个“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的单元,该单元的四篇课文为《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单元习作与主题紧密相连,内容为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中提出的五个“教育目的”,以及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举要”,小学语文第十册中所列举到的课文共有8篇,其中,按照课文思想政治内容的主要内涵分类,《桂林山水》、《古诗二首·暮江吟》、《草原》、《景阳冈》属于第一类教育目的;《革命烈士诗二首》、《金色的鱼钩》、《小英雄雨来》属于第二类;《卖火柴的小女孩》属于第三类。本文试就各类课文中的一篇,结合课堂教学,谈谈如何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恰当地渗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