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尚丽华 《成才之路》2010,(21):42-4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当前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生活实际,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的思维受年龄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相似文献   

4.
许观娣 《师道》2009,(11):36-36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任何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模型。"这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初中数学多媒体课堂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设置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挖掘生活与数学的连接点,创设趣味性的有效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来同化数学新知,促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梳理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技能。而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单纯的数学知识的讲解和技能训练是枯燥无味的,如何将原本枯燥无趣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数学来源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会变成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游戏。这样,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结合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相似文献   

8.
王禄平 《考试周刊》2012,(65):68-6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如能把数学教材、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  相似文献   

9.
黄毅  严世标 《考试周刊》2011,(76):83-84
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感想——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溶入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多思考学生的生活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可供学生利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相似文献   

11.
"积极性"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调动了"数学积极性",学生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学论认为,体验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重视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相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笔者总结了以下5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目前我区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显露出了它的局限性,过于注重了教材中的模仿而偏离了生活实际,造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照搬照套,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务必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实际中数学知识广泛应用,它对生活生产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意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数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6.
黄晓峰 《考试周刊》2014,(61):67-68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气息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相似文献   

17.
霍淑艳 《考试周刊》2012,(12):52-52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但现实生活中好多学生和老师都为学好数学伤透了脑筋,因此激发和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便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又一追求目标。本文从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努力转变自身角色,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让数学回归生活本位,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现象中寻找数学的踪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让学生学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主体不代表他们就会自主的学习,所以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心引导学生,以自身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达到以爱育爱、以乐促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与学习为载体。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联系实际,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萌发其数学意识。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活的数学情境…….”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杨伟 《考试周刊》2011,(55):83-8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走进课堂,使学习内容变得具体、生动、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