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逐渐普及的今天,许多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良好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突破。但是,当前不少教学还仅仅是把多媒体电脑当作一个高级演示工具而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量还是没有释放出来,学生主体还处在被动地位,失去了现代化媒体的作用。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电脑的特殊功能,将演示教学与学生上机操作、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呢?现以《蟋蟀的住宅》为例,谈谈“揭题、初读、精读、练习、迁移”等五个部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
一、揭题通过抓课题质疑和化虚为实的方法设计“蟋蟀的住宅”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而陌生的事情,故而,教学伊始可①屏幕显示:一只蟋蟀在洞口前的草丛中鸣叫,画面上叠印课题,使画面充满蟋蟀的动感和声感。其形象和声音可由远及近,使动画由“虚”变“实”,使学生一饱眼福和耳福。从而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缩短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距离,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②教师交代学习目标。借助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怎样在阅读中质疑”。教师可这样提示:当你看见《蟋蟀的住宅》这个课题时,你很想知道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此刻…  相似文献   

3.
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们仅把《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当作例子,借助这个例子来教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质疑”,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便足以对付,但大多是教师主宰课堂,把知识“灌”给学生。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普及的今天,许多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良好的声音、图像效果,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这对于传统的教学有一定的突破,但还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一台高级演示工具而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量还是没有释放出来。那么,如何利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将演示教学与学生上机操作、自…  相似文献   

4.
课文讲的是宋庆龄关心少年儿童的故事 ,语言亲切生动、浅显易懂 ,故事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结构上虽无起伏婉转 ,但间插悬念 ,结尾处画龙点睛 ,深化主题。根据刚入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基础 ,可应用“自主发展———点拨启导”阅读教学思想设计本课教学。一、破题开篇 ,读悟质疑揭题后 ,读题 ,要求读出题眼来。让学生初步建立“读文先读题 ,读题悟题眼”的认识。读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问“为什么” ,老师提炼出一个主要问题 :为什么说这个蛋糕不平常?二、整体把握 ,明确重点本篇课文较长 ,加上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较好的概括能力 ,要…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读多韵味 语教学中的人性的把握,主要是强调学习过程中“情、趣、韵”的追求。课始,力求在读读背背,吟吟诵诵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春天。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艺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计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引导学生“学然后行,思然后得”,变“要我学”为“乐学、会学、善学”。 1.导课新颖,揭题引趣 一堂课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导课、揭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注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以愉快的心情跨入知识学习的大门。 如,教学新课“能被2、3、5整…  相似文献   

7.
“揭题引读,学生自悟”是“六段主动式”中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结构的第二个环节,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充分体现。在此课堂教学结构中,“揭题引读”的问题设计,既关系到是否能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处确定教师的教,又决定着第三环节的“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的操作内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那么,如何设计科学、高效的自悟题呢 ?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问题要体现整体性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常常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零打碎敲。这样,不仅不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且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呆板、僵化,使之…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传统的科学实验缺乏自动地采集、处理大量数据的功能,很难与多媒体电脑连接,也缺乏便携式在室外测定功能;在教学理念上主要以演示验证定性式实验为主,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地定量地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进行研究型学习的创造能力。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掌上实验室就是在教育发展的最新进程中,把先进的手持技术和网络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记得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吸引住。”巧妙的揭题犹如戏剧。一拉开幕就能深深吸引观众的眼球;又如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能为整个歌唱奠定良好的基础。精心设计,别开生面的揭题方式,能够有效地稳定课堂秩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可见,揭题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现代建枸主义理论.采用“自主构建”式习题教学模式,设计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节的教学。文章从知识链接、例题引领、习题设计、反馈演练等四术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用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物理习题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的过程,更应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尝试、体验的过程。“动手做”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实验、制作、设计和探索等自主活动进行发现学习,其应用和推广将会对传统的以机械训练为主的接受学习模式起到调节和矫枉的效果。笔者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对此作初步探讨。一、动手操作在物理教学中要努力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过程中的创造能力。1.改造演示实验在为数不算多的物理实验中,绝大部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偏少,…  相似文献   

12.
吴晓丹 《小学语文》2013,(12):53-54
【教学目标】初步学会通过“分析、概括、筛选”等方法处理非连续文本信息。【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一起渎——(板书:走进信息世界)。[教学说明:直接揭题导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王桂福 《山东教育》2002,(32):52-52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化学启蒙阶段教学的基本特征。目前条件下,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每一个实验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班级授课制度下,教师的课堂演示还不失为一种简约、高效的手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以此为指导,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应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一、尽可能多做演示实验化学教育的老前辈戴安邦教授指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从对学生的调查中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最好的“兴奋剂”。一节课,只要有实验,往往学生情绪就…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 21课《詹天佑》是一篇讲读课文。按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中提到的“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揭题方法多种多样,本课可运用投影或多媒体,出示詹天佑图像,简要介绍詹天佑的事迹等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引导思考   检查预习情况时,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高,圈圈画画…  相似文献   

15.
给学生创建一个互动性强,能呈现清晰、自然、精确的多媒体信息的动态演示和教学环境,其主要作用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库中所需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的互动平台。学科资源库为学生探究新知提供不同内容与层次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实现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本文以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学科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桃花心木》是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第十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教学本课时本着体现要自主、要读书、要综合,有空间、有实践、有情趣的新课程理念,张扬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发展,在变“教案”为不确定的“学案”中,学生都能如文中所述: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教学思路:一、自主定向,去感知1.速读梳理,破题入文。揭题激趣后,激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课文是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还是写什么?引导学生运用整体式快读和寻找式快读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感知课文。2.质疑问难,以学定教。速读后,教师设计这样两…  相似文献   

17.
揭示课题是一堂劳动课的开端。“一个好的开头是课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用新颖、恰当的方法揭示课题,不仅能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学习欲望。常见的揭题方法有以下几种:1.谈话揭题。就是教师运用谈话的方式来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如《捉害虫》,教师可首先作如下谈话:  相似文献   

18.
为了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做一个“在学习上争先进,在生活上比俭朴”的好学生,我是这样设计《比什么》(江西省编思品教材第六册9课)教学的。一、揭题激趣,生动导入小学思品课的导入新课,一定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做到新课伊始,情趣已生。教学《比什么》一课,首先教师手举一个沾有灰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经常是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说明“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或是指令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反复强调“完全一样”这个前题条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从让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来看是很有效的。但是不足也是明显的: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缺少自己的思考,思维常常受到教师的制约。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发现的学习活动,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主动的探究者?如何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习探究发现的方法,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相似文献   

20.
张妍 《天津教育》2009,(8):49-49
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以学案为依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一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个有目标的学习向导,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