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文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创作以"一种处心积虑的刻薄的语体"著称.他在小说创作中,独创性地运用了各种叙事手法,包括"精神顿悟"--强化短篇小说的结尾;"作者引退"和"淡化情节"--让事实本身来讲故事,以及"内心独白"--忠实记录小说人物意识流以展现其内心世界.尤其是对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在作品<都柏林人>中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2.
杨昌龙是我国重要的巴尔扎克传播者.20世纪末期,他选择"现实主义创作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性、针对性、辩证性、科学性为特色,历时十余年,对巴尔扎克作了新的解析.他的研究立于作者作品之中又超乎其上,使巴尔扎克传播上升到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创作的影响层面,为文学青年的成才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剧作洋溢着生命的诗意,他以一种"青春型"诗人的创作感觉来创作话剧作品,使得作品在具有某种青春与生命冲动的奇异的力之美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先天缺陷,即,女性生命的辉煌、张扬与男性的困顿、委琐、苍白使人物设置呈现出"失衡"状态.同时女性角色自身的脸谱化倾向也削弱了角色的蕴藉性,作者男性偏狭视角关照下的女性形象似乎有着"天生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乡土散文系列是他创作成熟期的作品,体现了作者本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层认知和思考.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共同构成了其乡土散文创作的心理诱因.  相似文献   

5.
一、维瓦尔第与《被人鄙视的新娘》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1678-1741)是意大利在"巴洛克"时期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一提到他,人们通常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自然会觉得他的创作重点都是在器乐方面.可是事实上,歌剧的创作也是维瓦尔第创作的重要部分.他一生共创作了几十部歌剧,这些作品都清晰的展示了"巴洛克"时期艺术的品味和风格的特点,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如今,音乐界掀起了一股"巴洛克"的复古风,维瓦尔第的作品也就开始得到人们重视与喜爱.  相似文献   

6.
一、至少准备两个前提其一,抓住作者和相关的时代背景,因为它们是互相制约又相互阐释的关系。抓住作者就是抓住作者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作者的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凡是优秀的、艺术上成熟的诗词作者,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形象的塑造,还是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选用,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显示在作者一定时期乃至整个的创作生活中,贯穿在他一系列的作品里,成为他创作上的独特标志,这就构成了他作品的风格。那么,我们抓住了作者就等于从整体感受上抓住了作品,不同的作者,创作风格有的清新飘逸,有的沉郁…  相似文献   

7.
谁是《药》的主人公?《文学评论》1978年第四期曾华鹏、范伯群二位同志的《论药》一文指出:"作者根据自己所要提出的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的创作意图,在作品里同时塑造了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夏瑜的形象,一个是贫困的小茶馆主人华老栓的形象."很显然,此说是从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的.如此理解,固然不无道理.革命者流血,群众用革命者的鲜血蘸成的人血馒头治病,既反映了革命者脱离群众,又揭示了民众未认识革命者的行动以及民众愚昧无知、麻木落后的社会现实."这样,革命者的牺牲和群众的愚昧就联系起来了."但是,仅仅如此理解,未免有点失之偏颇.因为: 一、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是由作者的基本思想所决定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思想主导的一面,是他密切地关心群众的命运和觉悟,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见林志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46页)而到了"五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楚辞章句·天问>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王逸对<天问>的阐释很有特色:王逸重视现实政治对作者创作的感发作用,并由时代背景切入作品的内部研究,以追寻作者创作的动机和文本的本义;他认为作者创作作品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为了准确探寻作者的本意,王逸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读者自身的偏见,尽力客观地解释作品,而且也注意到了文本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冯骥才的创作历程与"文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文革"深深的影响了他,成为他的创作取材之地,他的精神资源。他近期的新作,非虚构文学作品《无路可逃》和《炼狱·天堂》,前者是对自我灵魂的诘问,后者则是艺术家的镜像对照。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冯骥才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终极追问,对艺术的至上追求,对灵魂、心灵的深度拷问,这也就是冯骥才先生"文革"情结的根本原因。我们探讨"文革"予冯骥才的"意义",可以为深入理解他和他的作品撕开一个口子,进一步探讨他作为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文化守护者的思想脉络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一 在创作实践中,作者是创作的主体,人物是创作的客体。在整个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应该发挥他的主体作用,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来确定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活动和命运,就是说,创作主体安排创作客体的活动。这是作者和他笔下的人物所处的最常见的一种存在形态。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作品中的人物赋予特定的性格、命运和生活道路,信手写来,挥发自如,常常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屠格涅夫的著名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1.
艺术空白是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康拉德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空白"叙事手法增加作品的信息量、召唤力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获得更多的审美自由和审美愉悦.空白艺术的引入不仅使康拉德可以多层次、多角度、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复杂的现代经验和多变的社会现实,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作品的丰厚性、含蓄性和作品题旨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一个科幻作者,坦率地说,对于文字甚至对文学在科幻上的表现力,我是没有信心的。"在首届亚太科幻大会上,《三体》作者刘慈欣做出了这样的表述。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公开承认科幻文学的局限性。事实上,就在此前一天接受采访时,刘慈欣已明确表示,科幻文学"目前和整个叙事文学一样,正处于衰落的境况"。他回溯了自己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他甚至觉得,在那些作品中,"从来没有用文字真正的把自己  相似文献   

13.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发表于1861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年苦役流放生活结束后创作的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是他早期一系列“穷人”作品的顶峰,也是向他的代表作《罪与罚》过渡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正因为具有过渡性,小说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描写被凌辱者的不幸;揭露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冷酷、自私、贪婪;引导人们走向基督.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着重描绘了两个不幸的家庭——工厂主史密斯和穷贵族伊赫缅涅夫.写他们如何  相似文献   

14.
著名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老人与海>出版后,反响强烈,受到评论界的关注.评论家们除了评议其作品含蓄凝炼的"冰山"风格和生动鲜明的会话艺术之外,还表现出了对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作品过分强调真实性而将其归为自然主义;也有人因作者在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手法将其归类于自然主义.笔者认为,创作风格是个复杂的问题,由于作者运用其主体风格创作,同时又受其它文艺思潮及其它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作品风格往往具有较大的庞杂性.阅读作品,细品的读者便不难发现,除了较为显著的"冰山风格"等诸多风格外,<老人与海>还深受渊源于20世纪初期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形成的、区别于传统创作的意识流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意识流创作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倘若说,文学是一种寂寞者的事业;那么,从事散文创作的人,更注定了一辈子不能摆脱寂寞的命运:他很难象小说或其他体裁的作者那样,靠一两篇作品就可以一举成名;他的面前,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和喝采,更没有跻身于全国大奖的殊荣.——的确,与它"走红"的"左邻右居"小说相比,散文是太冷落寂寞,太不引人注目了.于是乎,面对这冷  相似文献   

16.
<简·爱>是一部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作品.夏洛蒂·勃朗特在作品中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借简·爱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平等、互敬互助、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并通过创作发挥向世人展示了她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  相似文献   

17.
徐玉诺是现代第一位从事土匪题材写作的作家,他以一个身在其中,切身体会到匪患灾祸的受害者的视角写出了一幅民国初年的农村社会景象.作品的人物经历,无一不打上作者亲身生活的印记.忧惧和愤怒,成为小说主要的情绪表达,是一种受伤的匪患情结下的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徐玉诺的小说中甚至流露出来的一些"变态"的反抗意识.  相似文献   

18.
戴不凡等前辈学者曾指出<红楼梦>中不少的疏漏之处,这是事实.但是他们提出的"<红楼梦>另有作者(石兄),曹雪芹只是妙手剪裁加以改动"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笔者认为,书中存在的疏露和突兀之处,的确是作者剪裁后,在章节回目、人物关系调整,人物性格塑造过程中遗留的痕迹.不过不是作者"剪裁"他人的作品,而是作者自己创作构思不断丰富变化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曹雪芹的创作经历了一个主题不断升华的过程,其创作思想也随着创作的进程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9.
一、初识经典1.作品概说《沧浪诗话》是南宋诗论家严羽的一部诗歌批评著作,主要阐释作者在诗歌欣赏和创作方面的理论及对历代名家的品评,还有一些对各类诗歌作品的年代、作者、真伪、文辞的考证。作者以"妙悟"和"兴趣"为核心的创作论和以禅喻诗的批评方法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诗歌鉴赏方面,他推举盛唐,力主复古,对"江西诗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前代的名家如韩愈、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作品也都有自己的见地,不盲从他人。  相似文献   

20.
元好问是金元词坛大家,他的作品展现了知识分子痛苦的心路历程.优越家世与良好师承为元好问的创作之路铺下了坚实的基础;与生俱来的北方文化特质使其词作充满"英风壮气";乱世生存的艰难和"仕"与"隐"矛盾冲突为他的创作镀上了难以磨灭的光辉.他将汉文化传统与北方民族文化传统融而为一,在文学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