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作为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心被儒家、道家、佛教、理学、中医学以及文学家、社会学家利用并加以发挥,在汉语里具有极其丰富的为涵意义。本文分析了心的文化意义。心与英语里相关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心在有关词语里的语法结构类型,最后指出“心”的正确翻译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该文根据奈达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阐述文化词语的概念及其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从解说词语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两方面入手,着重比较汉英文化词语的差异,并借助汉语文化词语翻译的一些基本策略剖析以上翻译的错误,探究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词语的翻译原则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旭鸥 《文教资料》2006,(22):118-119
语言在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交际是目的并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本文通过对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的深入的阐述,论证了英语语言中“词语文化”习得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和“词语文化”习得的具体范围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论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借用词语,认为借用词语在起着扩大词汇量、增强语言表达力的同时,还记录了人们跨文化交际的各种信息,在语言中留下了跨文化交际的印记,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人们通过交际而达成的文化相融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5.
语义文化既是语言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文化的一个层次。在语言系统中,语义文化是语言文化的集中体现。本文从语言和言语的使用层面上,分析了中西语义文化的特征和差异,有助于提升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词语、语言、文化三者间的关系,提出在英语基础教学阶段就必须针对英语某些词语的外延和内涵意义,与汉语某些词语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适当地导入英语民族的文化,以便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7.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社会变项和语言变体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 ,汉语中的委婉词语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文化。我们从委婉语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 ,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标记、说话人的礼貌标记和得体标记为委婉词语分出了等级序列小类 ,用以说明委婉词语小类在交际中的价值和委婉词语存在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语的语义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其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与教学。  相似文献   

9.
语言承载着文化,传播着文化,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对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动物词语明显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语用心理,不同的文化亦赋予了动物词语不同的含义。物质文化、精神生活、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影响着对此类词汇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文化词语的理解以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我国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入手,阐述了词汇,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强调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语义文化导入,并探讨了语义文化导入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服饰词语的象征意义和由服饰词语构成的习语进行 了语 义分析和译法探讨,说明了文化语境对译文的影响和制约,并讨论了翻译服饰词语时易蹈入 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在民族文化语义的异同方面存在以下四种情况:民族文化语义基本相同,民族文化语义部分相同,民族文化语义不同和民族文化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汉英对应词民族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学科.本文分析跨文化语用学的渊源、传统的研究取向,提出其新的研究范围、跨文化比较的方法,探索跨文化语用学视野下的跨文化误读与跨文化传递,并提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走向从语义、语用、文化、交际等跨文化语用层面进行动态的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被XX"词语结构模式的分析,总结"被XX"式词语在新旧模式上具有的特点,认为由于"被"的标记性使进入该结构的词语的语义增容,模式形成后由于超常搭配而带来了语言表情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从因果标记词语的语义来源出发对因果复句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沟通古代与现代,联系共时与历时。汉语主要因果标记词语从语义来源上可以分为十类,即缘起类、依凭类、受益类、意欲类、连贯类、达至类、致使类、终结类、故旧类和推断类。根据标记词语的语义来源和特征,可以将汉语因果复句分为三类,即行为因果复句、说明因果复句和推断因果复句。其中行为因果又可分为前阶因果和后阶因果,前阶因果包括起因、凭因、动因三类,后阶因果包括顺成、使成、达成、欲成、终成五类。汉语因果标记词语由客观域向因果域转化,因果复句的类型由行为因果向说明因果和推断因果转化,这一过程体现了抽象化的规律,也体现了关系隐喻及像似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目前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在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常见的错误,从词语的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探讨这些“貌合神离”的词语以求正确对待这种常见的语义现象,加深对语义深层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掌握词语内涵是外语教学的需要,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并就词语所引发的心理联想与语用领域进行跨文化对比;并着重对于如何更有效地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和有机结合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语言中的活跃因子,文化词语的特殊性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是文化词语意象的底蕴。在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意象移植一向为译者所关注。文章拟从跨文化语义的角度就文化词语的意象进行概述。进而在不同文化关联性制约下对文化词语翻译的意象构建进行探讨,以明确意象移植的“度”。  相似文献   

19.
刘璇 《华章》2011,(31)
语言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并可以为文化所标记.根据标记理论,语言现象的分布存在着一种对立的不对称关系,即有标记与无标记的二元对立,对立的两极之间不仅具有意义和形态上的不等值,更重要的是受“评价性不等值”的制约,即文化标记的制约.文化标记能够决定语用意义的表征形式,制约语用意义的推断,导致语用意义的变更,得益于其同时对语言文化特征和逻辑意义的解构,为人与人之间有效传递、交换、沟通信息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  相似文献   

20.
耿娟 《教师》2014,(32):116-117
作为国际旅游中跨文化旅游语言交流的重要媒介,旅游文化本质上是依托语言来实现对旅游文化信息的转化、阐释与传播等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行为。本文首先对跨文化交流的不可避免性进行了论述,并对国际旅游与跨文化传播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就以语言为载体来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实践研究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