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吾友张胜先生亡故,转瞬十二年,古人所谓一纪矣。《白虎通义》有云:"天子七月而葬,同轨必至;诸侯五月而葬,同会必至。所以慎终重丧也。"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人言天,则其意不在天而在人;言古,则其意不在古而在今;言慎终追远,则其意不在以往,而在于当世之风俗。"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远者,人之所易忘也",终者远者尚能慎之追之,则民风势必归于淳厚,朱子称之为"厚之道"。余兹悼亡,亦以"厚道"期之。犹忆2003年冬,余时初至湘南,经衡阳往淮北,祭墓毕,海云女士引余至张胜书室,见其生前旧物一切安堵如故。及开书箧,忽见张胜先生墨迹一纸云:"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其诗乃是苏轼《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然而何故便言南国、何故便言潇湘?所云"衡阳客",适当余之往返乎?所云"意渺茫",乃谓余与张胜先生之生死悠隔乎?旦暮之间,有知其解者乎?张胜先生生前,余作《游淮散记》,张胜先生物故,余作悼词、祭联,作《在厄八讲上网说明》、作《怀念张胜先生》,张胜先生安葬之次年,余作《祭谿野先生文并诗》。诸文均由任文利先生confucius2000网站刊布。兹因触起哀思,遂收拾旧文,以为一纪之伤怀。  相似文献   

2.
自舜帝南巡,崩于苍梧,葬之九疑之后,九疑、零陵之名便进入史册,尔后,便有潇湘、永州等称。柳宗元因革新失败,贬谪永州,作《永州八记》,从此,永州之名远播域内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重镇。易先根先生受潇湘人文精神之熏陶,探舜迹古道,访柳、元遗踪,抒心中情怀。其最近结集出版的《潇湘夜雨》分6辑对永州的奇山异水、名人逸事进行了稽考与描摹,是一部讴歌潇湘大地的力作。  相似文献   

3.
文王化行南国与周人经营江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周文王的政教,化行乎南国之说,始自毛诗诗序。诗序在解说《诗经·周南、召南》时说:“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汉广、汝坟》序,始言文王之化,《召南·甘棠、行露》以下序,始言召伯之教,文王之政。“《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相似文献   

4.
自舜南巡,崩于苍梧,葬之九疑之后,九疑、零陵之名便进入史册,尔后,便有潇湘、永州等称,柳宗元因革新失败,贬滴永州,作《永州八记》,从此,永州之名远播域内外,并成为中国化的一大重镇,易先根先生受潇湘人精神之熏,探舜迹古道,访柳、元遗踪,抒心中情怀,其最近结集出版的《潇湘夜雨》分6辑对永州的奇山异水、名人逸事进行了稽考与描摹,是一部讴歌潇湘大地的力作。  相似文献   

5.
<正>袁枚在《祭妹文》中与三妹生离死别:"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那真切的悔恨、哀哀欲绝的悲鸣,虽激动人心,却让人有一种过于煽情的感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颂去世的严子陵说的话。虽气势惊人,可读来却像有一种生硬拔高的故意。笔者认为正如《文心雕龙》中刘勰所说:"原夫哀辞大体,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悼词既要还原历史,具有典型  相似文献   

6.
吴景寅 《教书育人》2013,(11):52-53
一、大德楷模《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相似文献   

7.
铁杵成针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日:"欲作针。"白日:"铁杵成针,得乎?"日:"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选编自《方舆胜览》)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3,(27)
先生愚哉!先生愚哉!仆非先生世交故友,亦未有半面之缘,然每念及先生,思先生之举实为不智。仆未偿不扼腕叹息,情遂不可抑,乃有此书,幸先生一览之,则仆幸甚至哉! 向者闻先生之事:天雨坏墙,毁先生之家,子曰:“不修,则必有失矣。”邻翁亦如是言耳,先生竟放任不修,以有失焉。而先生何以竟智子而疑翁邪?先生之不智甚矣!天雨坏墙,非为异事,先生大可修之而后安,而先生竟不修,致有所失焉。斯已为不智。既有失,而先生不悔弃邻翁之先言,而竟智子疑邻,为天下百世之人耻笑不亦宜乎? 先生之子,与先生情近,先生之邻,与先生情远,情近而亲,情远而疏,亲而智之,疏而疑之,先生其不明事理乎?先生其不辨是非乎?先生虽物富而思穷乎?  相似文献   

9.
"华山洞者",真乃"华山之阳名之"乎?笔者在教授《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对"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一句产生了疑惑:"华山洞者",真乃"华山之阳名之"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相似文献   

10.
[原文]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令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圣人之赐,可无祭乎?”(选自《说苑·贵德》)  相似文献   

11.
《列子·说符篇》有云 :“白公问孔子曰 :‘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不应。白公问曰 :‘若以石投水 ,何如 ?’孔子曰 :‘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 :‘若以水投水 ,何如 ?’孔子曰 :‘淄渑之合 ,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 :‘人固不可与微言乎 ?’孔子曰 :‘何为不可 ?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 ,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 ,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于浴室。”张湛于“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下注云 :“自然之势 ,自应濡走。”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云 :“伯峻按 :《吕览·举难…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是全文的过渡句,引出下文官场失意者登楼而观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相似文献   

13.
句式(译意)例句(译句)出处不亦……乎?〔不也……吗?〕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你那么纯正聪明却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吗?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得无(无乃》··…乎(与)?[该不会……吧?」仁恐怕·一吧j日食饮得无衰乎?一一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录,无万尔是过与生一一求  相似文献   

14.
[原文 ]送董邵南序①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②。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③怀抱利器④,郁郁适兹土⑤,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 仁者⑥,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⑦,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⑧,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⑨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⑩。董生勉乎哉 !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11},而观于其市 {12},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13} ?为我谢曰 {14}:“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 [注释 ]  ①选自《韩昌黎先生集》,文章题目有的版本为《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相似文献   

15.
“骚人”解     
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初中《语文》第五册注:“[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都如此解释。然而这一解释并非确解。  相似文献   

16.
王代福 《当代学生》2012,(24):32-33
先生①,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②,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在《蛊》③之上九④,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⑤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  相似文献   

17.
葛松弋同学:先给你讲古书(当然只能算是"近古")《镜花缘》中的一段趣闻——林之洋等人来到君子国,一天他们去酒楼喝酒。一个酒保上前来接待,这酒保"儒巾素服,面上戴著眼镜,手中拿著摺扇,斯斯文文";那酒保陪笑道:"请教先生: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林之洋把手朝桌上一拍道:"甚么‘乎’不‘乎’的!你只管取来就是了!你再‘之乎者也’的,俺先给  相似文献   

18.
神奇的标点     
人们在行文时,如果不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会闹出不少笑话来。《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二》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六三——六四年,我讲授《历代诗歌选》,读唐诗、宋词。又学胡云翼先生《宋词选》,偶有领会,辄信手漫录。自知草芥之微,无关宏旨,故随写随弃,今忽忽二十年。然忆平生管窥,皆备课中读书所得,非敢舍教学而他鹜也。其间或有益于教学者乎?矧负日之暄,可为谈助。因就手边旧日所遗残篇断纸,条理成文,而以近来所记引文断句商榷一段,缀于篇末,为学报补白。学者哂之。  相似文献   

20.
《庄子·天下篇》在总论部分对“古之道术”的基本评价,就是“无乎不在”。“古之道术”是指五帝时代的神巫之学。由于神巫之学的影响力深远,是后来史官之学与百家之学的源头所在,故曰“无乎不在”。明确“道术无乎不在”的真正含意,对于解决篇中其它难点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