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两类。心理学研究证明,当这两类心理活动处于最和谐的状态时,人脑的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率。 无意识心理活动,就是人们注意力集中中心的外围心理活动。这是一种不在进行集中思维的、无特定思维目标的、非理智的心理活动。我们经常发现,有时对某个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搁在一边后,突然灵感忽至,豁然开朗。这种现象,正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参与的结果。所以,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士说过:“一切意识都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上。”无意识心理活动一般是在精神放松,情绪安宁的状态中进行的。往往在这种状态中,人们的联想就能自由驰骋,情绪就能随意起伏,感  相似文献   

2.
在体操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经过许多遇练习后仍然失败的动作,学生在无意练习时,往往会出其不意地完成;无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它以非理性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认识及行为活动,甚至可以说,无意识乃是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半个世界”。如何发掘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潜能,把无意识心理训练应用于体操教学中,是一个新颖且较难把握的课题,在探索这一课题的开始,首先应把握无意识的本质,按照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是一种不自觉的认识活动和内心体验活动,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指人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所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如思维、情绪、意志、记忆等。前意识是指无意识中可招回的部分,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无意识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无意识的内容包括个人经历中曾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的部分,以及那些不自觉,未加注意的和处于意识阀限下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3.
情境教学的功能及运用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具有自己的心理学依据,独有的功能和运用原则。下列心理学研究成果,可视为情境教学的部分依据。 (一)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众所周知,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造的)、逻辑—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但遗憾的是,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有的研究认为人脑90%以上的潜能处于无意识心理之中。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相似文献   

4.
人的心理活动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无意识虽然是意识中心外围的、非理性的、无特定思维目标的心理活动,但它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不过是未加注意的、不知不觉的意识阈限以下的认识。这种认识,虽然不处于人脑意识的中心,但它却是人们统一认识整体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如无意识感知、无意识记忆、无意识表象等。无意识心理活动对于人的行为也有明显的支配作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进行无意识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因此对无意识教育的本质、特点、方式以及与有意识教育的关系,试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5.
随着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有关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对语言与教学法、教学法与思维总维、与记忆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好的教学法无不和心理功能(思维、记忆、想象……)密切相关。它除了遵守学科知识规律外,还遵循心理活动和生理机制的规律。这种规律在外语教学中体现尤为突出。一、心理功能与暗示教学法暗示法(suggestopedia)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加速法创造高度动机,激发学习潜力,进行强化外语教学,所以它又叫暗示速成教学法(suggestive-accelerative learning andteaching,略作 SALT),或简称强化法。暗示法的主要原则:暗示法有两个基本因素:无意识和潜力。因而它的主要原则就是调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兴趣”是学生求知学艺的先导和动力,那么“注意”就是通向知识的门户。在选择课堂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既重视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叉吸引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以取得教学的成功。 选择怎样的方法才能促进学生无意识心理的积  相似文献   

7.
“暗示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博士卢赞诺夫(Luznover)提出的。“暗示法”的教学理论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精神疗法的有关知识和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境,通过暗示、联想和想象、智力、体力、练习和影视等综合方式,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心理潜力,  相似文献   

8.
一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广义的基本范畴。它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或物或事或观念,以某种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在俄语中,态度被称做个体的“社会定势”。   据原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采夫研究,无意识心理活动并非对任何刺激都作出自动反应。环境无时无刻不以各种信息刺激人们的感官,但人们的无意识只对其中一部分信息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则漠然置之。究其原因,乌兹纳采夫以为这是“无意识心理倾向”使然。所谓“无意识心理倾向”,就是“出现在人身上的特定状态,它不能名之为某种意识现象。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  相似文献   

9.
无意识心理活动,不是集中进行思维,也无特定的思维目标.这种心理活动,往往是在精神放松、情绪安宁的状态中进行.其联想自由驰骋,其情绪随意起伏,其感知在暗中积累.我们经常遇到这种  相似文献   

10.
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作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因此,作家不仅展示人物外在风采,同时也触及人物内心世界。而人的内心世界并不象传统的看法那样,只是意识的活动,其实,它还存在着一种无意识活动,对创作来说,就是无意识心理描写。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 什么是无意识的心理呢?”传统心理学认为,意识乃是行为的感知,只有个人自己才知道,他人绝对不能直接知道,但有的行为个人自己却不能觉知,凡是这种自己不能觉知的行为,称为无意识行为或无意识。①可见,无意识心理就是不能被主体感知的心理活动。如梦境、病幻、错觉、直觉以及人的失言、失控、失态等等。文学作品中的无意识心理描写,就是对这些现象的刻划,它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第一,文学作品中无意识心理描写是对非逻辑性、非理性的精神活动的分析,无意识包括生理无意识和心理无意识两种。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宁一激动就“弯曲他的双手使关节哔剥地响着;”《林家铺子》中林老板娘由于胃不好而不断打嗝等,就是生理无意识,因为它“不是心理现象,”只是“心理反映的机制”②所以,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有限的,而心理无意识对人物塑造作用则是巨大的,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他为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1.
巧用无意识心理指导游记作文湖北彭晓梅,周治平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育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无意识心理通常不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在无意识支配下进行的自己没有觉察的行为,称为无意行为。针对小学生“提起作文,头就发疼”,害怕作文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2.
电教媒体与暗示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示教学法亦称“罗扎诺夫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法学派之一,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暗示教学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境,通过暗示,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掘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求知学艺的先导,那么注意就是通向知识的门户。注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问和集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既能使学生学得有趣,也学有收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初一、初二年级)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同时吸引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一般都是在精神放松、情绪安宁的状态中进行的。心理学把这种状态叫做  相似文献   

14.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人们细致观察、良好记忆、创造想象、正确思维的重要条件。因此,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也是通向知识的“门户”。从孩子心理方面查找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以便教师在教学中能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5.
潘凤楼 《学苑教育》2012,(18):38-38
创设积极的思维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识过程。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处在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就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学生处在消极状态,那么就会学习劲头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恰当运用心理规律,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下面就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规律谈几点看法。一、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诱发学习兴趣,提高创造性和自觉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识过程。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如果学生具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就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学生处在消极状态,那么就会学习劲头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因此,教学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恰当运用心理原理,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下面就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原理谈几点看法。一、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诱发学习兴趣,提高创造性和自觉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  相似文献   

18.
无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安徽张民喜,马兰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刺激物的作用下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伴随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过程之中,是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  相似文献   

19.
暗示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的开端甚至结束,并不直接提出“学习什么”,而是创造一种情(?),把学生引入某种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激发他们急于参与活动的心理需要、直接兴趣和动机,启迪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想象和思维,使他们自然而又必然获取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受到道德陶冶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暗示,能把学生有意识心理活动同无意识心理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地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因此,在《琥珀》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