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理论前提,特定内容,历史走向的分析,说明儒家民本主义与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历史接合点.从而显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想决不仅仅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舶来品,它具有自己的理论的源头,文化基因,民族特色和特定内容.其特定内容就是群体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中国近代民主主义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新民说之要旨,在民族认同的建构与公民精神的启蒙。其所倡言的公德、国家意识、权利、义务、自由、自治、合群、政治能力等,皆为中国文明所匮缺的公民身份之必备元素。对于梁来说,公民身份是民族认同的关键要素,它更是建构中国民族主义的中心目标。在梁的公民民族主义中,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社会进化论熔于一炉。其徘徊于卢梭民主主义与伯伦知理国家主义之间的理论矛盾,表征着一种后发展政治理论的深刻困境。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它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推动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件有力武器.雷铁崖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活动家.辛亥革命前,雷铁崖的革命活动主要是在日本、国内、槟榔屿创办报刊杂志,宣传革命,宣传的重点就是民族主义思想.他的民族主义思想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民族观,在法学外衣下,带有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冯玉祥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提出了实行民主政治、维护国家主权和反抗外来侵略等主张。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在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下,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共同作用下逐渐兴盛。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捍卫民族尊严、民族独立的继承和发扬,但同时不断得到完善,对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在社会稳定和发展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民族主义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要求我们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要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引导其向健康理性的一面发展,为实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复兴而服务。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导,对当代民族主义进行理性的研究,结合全球化趋势对当代民族主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派在宣传“三民主义”的纲领时,对其纲领的解释存在的分歧,主要是革命者不同的成长历程造成的.具有纯粹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只具备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强调民族复仇主义;有留学背景的人则有所进步,具有了反对专制的民主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也经历过不断地建构过程。清末民初,民族主义的理论主要是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而构建的;五四时期,民族主义的理论构建主要是围绕民族自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反帝与反封的关系而展开;九一八事变后,主要表现为民族复兴思想的提出并成了一种社会思潮,当时的知识界围绕民族复兴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1912~1914年侨居波兰克拉科夫这段时期,对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文章。列宁认为,文化问题不是单独的存在,应该与一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联系起来。所谓的"民族文化自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突出表现,是资产阶级的欺骗。工人民主派的口号是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列宁克拉科夫时期文化思想是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列宁文化思想为后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维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对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形成了保守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占领结束后,右翼极端民族主义复活。这四种民族主义力量的消长制约着战后日本民族主义总的走势。在战后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民主主义的民族主义持续高涨,1960年安保斗争时达到顶峰。此后,在民族本位主义基础上尊崇传统、追求民族富强的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并且日趋强硬,直至今天。近年来,右翼极端的民族主义虽活动猖獗,但并没有取代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在目前日本民族主义中的主导地位。因此,用具有大国主义、皇国史观、否认侵略战争等含义的“新民族主义”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民族主义并不全面。这种过于简单化的提法,不利于正确认识日本的政治形势,也不利于采取恰当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朱执信(公元1885年至1920年),广东番禺(今广州)人.留学日本时,结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理论家,激进的革命者.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亦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部分.作为革命家和理论家的朱执信,在民族主义的阐发和运用上,起着重大作用.他在民族理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战斗性,在同时代的中国革命家中是较杰出的.现根据朱执信民族思想的发展,分别以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和革命后至1920年时期两大阶段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把民族主义视为立国的基础,强调发达民族思想、培植民族意识对复兴民族的重要意义,强调独立的学术创作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反对西化思潮,提倡思想的自主权,并通过对过去的印度文化、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探讨和比较,寻求中国未来文化的出路。他认为中国未来文化的出路,既非西化,也非复古,而是创新,中国未来文化的“新方向”,应以“造成以精神之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为中国未来文化的“总纲领”。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系指20世纪90年代初泛起于我国境内,特定民族群体族员以民族认同为基点,以民族情感归附为纽带,以民族群体为忠诚对象,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以追求民族利益、维护民族尊严为指向的意识形态或实践运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多样而复杂,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投射对象的国族民族主义和以具体民族利益为投射对象的族类民族主义最具典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双面体",或如天使,具有凝聚民族力量、展现民族活力、提升民族精神之效;或如恶魔,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有将民族推向万劫不复之力。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植根于当代中国沃土中的民族主义,无论以何种面貌登台,都带有较强的西方性,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渗透力、溶蚀力,必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对此,绝不能敷衍塞责,而应当以审慎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对其认真对待、谨慎处理,做到正面回应,科学引领,以便在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中寻求最大共识。  相似文献   

13.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亚非地区的反殖民运动与民族革命运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力量不均衡的"世界舞台"。这一"舞台"既是中国知识分子想象性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前提,同时也为他们理解和建构"民族"、"国家"等一系列概念提供了现实和理论支持。《世纪大舞台》将中国的民族主义形成过程放置到与亚非民族运动互动的"全球史"论述中,揭示中国民族主义的独特性,阐释了民族主义为何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认同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科学思潮随着"西学东渐"被带入中国,并带来了现代民族观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民族主义以国民党推行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延安文艺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复古精神的具体表现,均以赞扬古代汉族英雄的古装戏、古体诗词、历史小说等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但这种民族观又是与现代科学思潮相背离的。因此,抗战结束之后,民族救亡获得了缓和,主张复古精神的文艺作品也受到了冷落,但这种"返祖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是交通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与当时交大的校长黎照寰有着直接关系。黎照寰有特立独行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实行家的人才观,他坚持实施“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大力推崇自由学术研究。他卓越的教育思想、办学实践和突出贡献,使其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苏共二十大并不是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标志,台海危机及赫鲁晓夫对中国人民公社的批评、撤出在华专家才是导致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两个主要事件。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追求的矛盾,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掩盖国家利益的差异性;把党际关系等同于国家关系也是同盟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大约有50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探讨1930--1950年由该校中国学生所完成的教育基础理论领域之七篇论文,其中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国学生所撰论文数量比起1920年代大幅减少,且处于渐由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转变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研究典范的过渡阶段;在教育哲学方面,该校中国学生直至1950年左右才有人开始以美国教育哲学为论文主题,时间极为晚近,且深受以克伯屈(w.Kilpatrick)为首的社会重建学派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之影响;至于比较教育论文出现于1930年代早期,是该校中国学生论文由1920年代乐观启蒙一转而为激进救亡的分水岭。整体而言,中国学生的指导教授都是该校甚或全美教育学各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而此一时期影响中国学生最深刻的应属同时在比较教育以及教育哲学两领域指导中国学生的社会重建派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其内涵有一个丰富完善的过程和从功利到理性的飞跃,开放性和自主性为基本特征,"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终极追求。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而之所以能兼纳两种不同,与他生活的时代社会和个人特有的经历有关。在推翻皇权专制的过程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今后处理国内各民族的关系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恢复民族精神"的强调,加速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添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向近代民族发展和进步。其"反帝"主张的明确提出,弥补了早期民族主义的缺陷,推动了中华民族反压迫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疆域”下,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作家们的英雄叙事驱动力与其说是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不如说来自于他们对战争的切实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新时期文学的英雄叙事。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英雄叙事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自我真实体验之间的摇摆。客观地说,“十七年”文学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大多流于模式化,缺少对抗日战争深层的文化反思,更没有在民族矛盾中追问“国民性”这一深层文化问题,叩问国民性这一历史之因和民族受侵略之果的关系,进而把文化质疑和文化建设置于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20.
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和环境的刺激,留美期间,罗隆基参与创建了国家主义团体———大江会,撰写了大江会宣言,阐释和宣传了大江的国家主义,即中国人民谋中华政治的自由发展、中华经济的自由抉择、中华文化的自由演进,并企图以国家主义来拯救中国。他的思想是幼稚的,但绝不是反动的,其基础是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