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已成为当前举国上下极为关注的问题 ,但是许多人对“减负”仍存在着模糊或片面的认识。笔者就如何克服对“减负”认识的片面性 ,正确理解“减负”问题 ,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 ,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谈几点看法。一、“减负”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辩证地理解“减负” ,是做好“减负”工作的前提。“减负”并不是减得让中小学生没有一点负担 ,而是减轻“过重”的负担。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是 ,中小学生厌学情绪严重。2000年2月中旬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  相似文献   

2.
笼统地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一个不够准确、不够深刻、不够理性的教育事实判断。学业负担问题不只是数量上的“过重”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也不只是一个“减”字,为了“减负”而“减负”的“减负运动”走入了误区。出路在于谋求学业负担问题的缓解,在于以“减负”为“抓手”推进务实理性的综合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3.
“减负”后教师心态刍议周卫东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全社会关心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就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发出指示。许多学校对“减负”动真格的,“减负”措施陆续出台,对教师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同的教师显露出不同的心态。一...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布置新千年头件大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在全国中小学得到积极响应,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减负”决不意味着不要勤奋学习,更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教学质量,“减负”本身不是目的,“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增效”,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与“增效”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教育的法律法规入手,分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过负”)是违法现象,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是合法举措。增加学生负担应负法律责任,减轻学生负担是有法可依的。  相似文献   

6.
减负就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负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减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不是为减负而减负。“越减越重”的减负怪圈如何突破?学界流行着“只要中考与高考以考分为本的人才选拔模式不变、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导的教育评价制度不改就很难取得减负实效”的舆论。因此,减负陷入了仅依靠改革学校与评价制度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说,新一轮“减负”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教育部今后“减负”的方针是“坚定不移,坚持不懈”,重点是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李连宁说,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具有重大意义。今年的“减负”是历次“减负”工作力度最大、社会关注最广、反响最强烈的一次。从目前情况看,“减负”取得了初步成就,表现为: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迅速落实,20多个省市出台了“减负”的具体规定: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处理了一批违纪违规行为;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节假日补课现象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一、齐抓共管,力争“减负”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落袄。“减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角,也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动员令。目前“减负”环境仍不宽松。例如,小学课程多,学生自习时间少,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时间少;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减负”缺少应有的社会环境,校外教育场所少,家长对“减负”认识不足、因此,“减负”…  相似文献   

9.
“减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其最终目的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然而,“减负”不能以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而必须以质量作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能有效地促进“减负”的深人开展。所以,“减负”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问题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新年伊始 ,教育部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 ,在全省教育系统产生巨大反响。会后 ,本刊记者采访了江西省教委副主任王占铭同志 ,请他就“减负”对推进素质教育 ,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以及怎样下大力气抓好“减负”问题发表见地。王占铭同志说 ,教育部2000年工作首先抓“减负” ,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大刀阔斧抓减负 ,抓到了点子上 ,针对性很强 ,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把这项工作做好。王占铭同志说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的一件大…  相似文献   

11.
学业负担过重向来是义务教育改革难以攻破的瓶颈,"双减"政策从校内教学和校外培训两方面为当前的减负工作指明方向和路径。从校内教学的视角来看,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关键不仅在于作业的减"量",更需要课堂教学的增"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减负提质提供支撑引领,助力教学过程精准高效,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作业,全流程数据驱动教学评价降低考试压力。然而技术理性使课堂教学面临人本关怀缺失,教学评价重量轻质,学生学业负担再度加重的风险。对标"双减"目标坚守教学育人本义,人机协同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动态监测学业负担,科学精准减负,统整量化质化评价是减负提质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在我省已全面展开,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由于使用大纲教材已多年,所以多数教师根据老教材体系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太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理念,一线教师可以从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项目化教学改革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项目化总体设计,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让企业积极参与教学和评价,学生不仅能很好地串联所学知识点和技能点,且可大大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是关涉到我国千家万户的重要问题,也是阻碍基础教育改革的羁绊。以往的研究主要把其原因归结为学校落后的学业评价制度、家庭普遍的高期望现象和社会浓厚的唯学历意识等因素,然则追本溯源它是现代性危机带给现代人的"焦虑"所致,集中体现在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精神和价值的失落。要想解决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问题,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和加强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对学生发现和探究的能力重视不够,学生的学习成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文章立足于新课程改革,提出在新课程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激励、课堂"留白"、示范引导、思维开拓、认知冲突、发现教学、合作教学、学习反思等几方面入手,从教师提出问题走向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6.
王涛 《科教导刊》2021,(1):25-26,52
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此要求下,三亚学院实施以增加课程饱和度、课程深度和学业紧张度为特征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正从试点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通过梳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文章对试点阶段的课程建设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实施"三度"建设的课程上学习投入时间、学业负担有明显增加,但学生的知识重组、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心理问题较多,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设计和实施好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当务之急。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开设的意义与作用、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内容选取与组织以及课程实施中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陶艳芳 《天津教育》2021,(9):107-109
在高中诸多学科中,地理是与生活环境关联比较多的学科,学生学好地理知识,不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对地理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不高。基于这一现状,高中地理教师站在教学改革角度上,在教学中应用了情境教学法。本文以基于教学改革视角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实施对策为题,对高中地理情境教学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9.
“弊极而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永恒活力的保障.“人是万物的尺度”言之人于世界的重要地位.人才培养,教育堪为担纲者.戏剧表演专业的学子们,感情充沛,理性贫弱;重视专业,轻忽理论,擅长表演,匮乏文化.戏剧史论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扭转观念,在思辨中求得理性,在怀疑中剔除顽疾,在寓教于乐中完成教学.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学生的层次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课基础差,这势必给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