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与学本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情感的存在方式问题,始终是审美阅读理论难以把握的难点。从现象学角度对这两方面作出存在论的描述,以期为审美过程的体验和诗性把握提供理论上的说明,审美阅读绝不仅是理解、提取作品意义的一个环节,而是学本身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现象学倡导回到事实本身.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苏轼选择了赤壁,融入自然山水。水与月,人与景,融化成幽深而唯美的境地。中国美学的“即景会心”与西方现象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前赤壁赋》在现象学的阐释里,水月自然在与诗人的意向性中显现了美丽的形式、纯粹的情感和生命的哲理。无论是形式、情感和人生,自然本色永远是最美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及美学与现象学三个方面评介了杜夫海纳的思想。他认为审美对象不仅有感性的外观,也有内在的结构,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也有欣赏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他认为“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揭示作品表现性的那种情感”。他对审美的不同层次、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审美对象完成的条件等问题都有所贡献。他认为审美经验处在人类经验的根源的位置上,处在人类与万物相混杂中体验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关键点上,由此,通过审美经验的研究,便能实现现象学为哲学所规定的任务,美学的发展也就走向了现象学哲学。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所决定,他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4.
唐红梅 《现代语文》2006,(11):44-45
学鉴赏中的审美再创造就是指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去积极感知、体验并补充作品的形象,从而把阅读的作品创造性地转化为带有读个体色彩的更加具体、生动的“作品”。这种审美再创造既包括形象的再创造,也包括意义的再创造。学作品是作家用自己的灵魂与热血培育出的一朵朵“生命之花”,下面,我就从形象的审美再创造和意义的审美再创造两个方面来谈谈在中学生学鉴赏中如何让这一朵朵生命之花更加艳丽。  相似文献   

5.
舞蹈作品《南京-亮》是一部抗日题材的当代舞,具有东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叙事性舞蹈的独特的风格,视觉效果直接而强烈,丰富的情感和宏大的群舞场面,使得这部叙事性的舞蹈具有震撼的表现力和不一样的舞蹈艺术审美,本文从舞蹈作品《南京-亮》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论述的,从而得出评价叙事性舞蹈作品优劣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形式之美和文学意义之美两个方面探讨阐释学与作品审美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词句和篇章层面上的美学再现、译者的叙事口吻以及作品情感的再现,并通过解读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和情感意象来揭示文学翻译中美学因素的再现过程。  相似文献   

7.
谶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艺术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典小说《金瓶梅》与《红楼梦》在情节结构、语境设置、审美风貌及情感寓意方面的造诣,展现了这两部作品各自独立的创作风格。通过对比分析《金瓶梅》与《红楼梦》中谶语的异同,可以发现其间共同的价值所在以及《红楼梦》在《金瓶梅》谶语基础上体现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美术教学中。审美化教学是指达到审美水平的教学。是在达到目的型、伦理型教学意义以后的又一新的理想追求。本从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互动结成的“关系”三个要素来分析,进一步阐明教的典型形式——表演,学的典型形式——自由游戏。教学互动之美——对话。这三种典型形式。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本质上是对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从这点来看,小语教材中编排大量的名家名篇具有深远意义。综观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整套教材,选入作品最多的是老舍作品有《劳动最有滋味》、《趵突泉》、《我们家的猫》、《养花》、《草原》、《林海》、《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叶圣陶作品有《瀑布》、《爬山虎的脚》、《三棵银杏树》、《记金华的双龙洞》、《荷花》、《小小的船》等、李白作品有《…  相似文献   

10.
法国小说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其成名作《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从情感表现的角度来分析阿尔伯特·加缪的《局外人》,首先,从默尔索情感表现的不同之处入手,分析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紧接着,结合默尔索对情感、工作、死亡的漠不关心来分析在这部作品中情感表现的审美距离变化。最后,从读者对作品的独立判断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优秀的学作品能名垂千古,除了作品本身精湛的艺术技巧外,更主要是因为作品散发着无穷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是作品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也是字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作教学是审美的教学,审美即情感。情感熏陶就是将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化为学生内在的人素养。在作教学中,审美特征非常明显,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开掘情感之源。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1],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个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学生与教师必须有自我生命的情感的主体投入,必须有利于学生激发好奇心、唤起其创造欲望的好的阅读文本。从这点来看,小语教材中编排大量的名家名篇具有深远意义。纵观整套教材[3],选入作品最多的是老舍(作品有《劳动最有滋味》、《趵突泉》、《我们家的猫》、《养花》、《草原》、《林海》、《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叶圣陶(作品有《…  相似文献   

13.
《河北自学考试》2006,(5):17-18
一、简答题1.什么是反讽?试举例说明。答:反讽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2.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之间的区别何在?答:(1)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2)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我们在欣赏悲剧作品时也许会感到悲哀或悲壮,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喜欢欣赏悲剧性作品,因为我们与之保持着相当的“审美距离”,能够对作品的情感进行反思和观照,我们在此感受的是审美的情感而非日常…  相似文献   

14.
形式美学之文本调查--以《美食家》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食家”一词源自陆夫的同名小说,是从外国语中移植过来的,现已成为正规汉语的常用词。这一事实不仅肯定了《美食家》的首发之功,而且意味着《美食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干这一陌生语词的使用。由此观之,《美食家》的真实意蕴很可能就浸润在它所使用的这类语词中。于是,通过对小说词频形式的分析,可以发现隐含在小说本背后的意义以及作家通过叙说“我”所泄露出来的潜意识。这表明:对于同一部作品,传统主题学和思想史式的学评论只能描述作品的一般特性和表层意义,采用形式美学的方法才能发现它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5.
从《变形记》问世至今,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总是把目光集中在推销员一夜之间变成甲虫上,强调作品对使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那使人变成虫的力量”的认识。本通过对卡夫卡创作作品时思想情感状况的分析,指出该作品其实是作灵魂中“可怕的和恶心的”东西的艺术表现,作通过写出来而把它们从心底赶出去,从而获得灵魂的解脱和安宁。  相似文献   

16.
方文山的歌词《乱舞春秋》是富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意义的音乐作品。本文利用语境学中的语境差理论,分别从内容与形式的语境差、人物与情节的距离感、作品叙述语言与接受语境差三方面论述了该作品中的语境差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内构造”的分析来揭示其审美的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17.
引言张承志的早期中篇力作《黑骏马》向我们初步展示张承志作为一个具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审美理想,这些东西在张承志以后的文学创作中一以贯之,且又有新发展和突破。本文试以《黑骏马》为切入点,通过对张承志对人生痛苦和苦难的独特感悟的考察,分析一下这位理想主义者从灵魂上对痛苦的超越及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一《黑骏马》给我们的第一感受,无论是从描述的爱情悲剧和生活的场景上,还是从小说具有的诗的律动和节奏的语言上与表现手法上,都是悲怆而高亢的,正如那首从形式和情感两方面始终贯穿作…  相似文献   

18.
内形式是学作品内容诸因素的组织形式和结构方式的内在形式,即作品内容要素的组合关系与逻辑结构形式。学作品内形式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性与创造性。外形式是作品组织结构的外部表现形态,是由语言(含节奏、韵律)、体裁等构成的相对固定的有一定规范的外观形态。学作品的外形式所具有的特征是:客观性与社会性;具体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19.
(一)美术欣赏的形式美术欣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专题欣赏、随堂欣赏、现场或实地欣赏等,都是进行美术欣赏的可取形式。1专题欣赏专题欣赏是针对某些作品进行的欣赏。它对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训练对美的感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专题欣赏须全面系统地分析美术作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并且能够在欣赏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发现一切艺术的精微之处,从而有效地使学生受到艺术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教育。第九册《绘画中的日常生活》,在欣赏《又是一个二分》这一作品时,通过师生先观察画中…  相似文献   

20.
<正>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先生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的理论前提,即"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儿价值也没有"。这是我们进行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克乃夫·贝尔先生针对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即"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