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与连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很常用的修辞手法,但也是修辞教学中不好区分的两种辞格。之所以不好区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辞格“同”中有异。 首先,借代和借喻有共同特点——“借”,即两种辞格都不是用原来称说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所说的事物,而是借用“相关”的词语来代替原来的词语。例如:  相似文献   

2.
横跨两个世纪的借喻与借代的异同之争,掩盖着三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一是比喻的相似性与借代的相关性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而非语言的属性,体现在思维中,则是一个求“真”的认识论或认知心理学问题,而非语言学问题;二是修辞学的研究客体≠研究对象,二者应有明确的区分;三是修辞内外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辞格层次的复杂性,故应对修辞规律(广义辞格)、方法技巧(对辞格的能动把握)进行清理整顿,以建立有序的类聚系统。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修辞中,轭式搭配与一笔双叙这两个辞格由于表面形式的高度相似而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国内外修辞学界对这两个辞格并非都清楚地做了区分。从学术的严谨性出发,把它们进行对比区分,使得两者泾渭分明,让使用这些辞格的人不会无所适从是很有必要的。两者都反映了修辞能更有效地表达感情和思想的宗旨,新奇传神,是语言大师们突破常规模式,力求新颖,"语不惊人死不休"执著追求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4.
антитеза是俄语中一种十分活跃而富有表现力的辞格。本文论述антитеза这一俄语辞格的汉语译名、概念涵义、结构特点以及在各种文学体裁作品中的修辞功能,并将其与俄语中的矛盾修饰法、汉语中的“对偶”辞格作了简要的比较、区分  相似文献   

5.
“排比”与“层递”是两种较难区分、极易误判的修辞格,各修辞著作和教材对二者的解说也不尽一致,同一个辞格,有的认为是“排比”,有的认为是“层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分析有关的言语现象,比  相似文献   

6.
“舛互”辞格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舛互”是传统中修辞格之一。这种辞格的前后两个部分,语表看似矛盾,语里则合乎逻辑,不仅反映了修辞和逻辑的区别,也体现了修辞和逻辑的必然联系。如果“舛互”辞格前后两个部分果真自相矛盾,那么这种修辞格就失去了逻辑基础,成为一个典型的病句  相似文献   

7.
孙莉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1):112-113
辞格是修辞策略当中的一个部分,亦是切实有效的修辞手段,辞格运用得熟练、巧妙,可以使语言变得幽默、风趣。增强作品的喜剧效果。辞格的有效运用在春晚小品王赵本山的小品中得到充分展现。该文即从“赵氏小品”传统辞格的使用、修辞新格的使用及辞格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品鉴。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名词谓语句、名词作状语具有鲜明的修辞学意义,是两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古汉语比喻句式。重新认识“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是区分借喻和借代辞格的关键。其中,相似相关关系是借喻辞格的基础,借助想象思维。非相似相关关系是借代辞格的基础,借助联想活动。比喻引申义是比喻修辞逐渐固化充当词语义项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考点解说]新的《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常见修辞方法为八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样的规定对我们复习应试很有帮助,有利于减轻修辞格学习方面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把功夫用在“辨析并运用”这五个字上。所谓辨析,主要是指①能明确指认是何种修辞手法;②能把易混的辞格区分开来。为了能够保证“辨析”的到位,首先要温习一下八种辞格的特点、意义、常见例句;其次要掌握常见易混的部分辞格的区别方法。比如借喻和借代,词的比喻义和修辞的比喻句,双关和比喻,对比和衬托,对偶和对比,设问和反问等。而“运用”相对于“辨析”来说,难度更大一些,主要包括如下两点:①能灵活地借助各种辞格表情达意;②能借助例句或根据规定辞格的要求写出高质量的修辞句。比如1998年的33题即是如此。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应试,建议平时多做一些这方面的练习,做好高考前的练兵工作。  相似文献   

10.
谭永祥先生的新著《汉语修辞美学》,把美学价值作为修辞的核心问题来探讨,认为修辞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言语艺术,是言语和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这是作者评说各种修辞定义,比较得失之后提出的新定义。该书把具有审美意识的辞格和辞趣作为修辞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范围,吸收前人和时贤研究成果,严格筛选,悉心研探,提出辞格60个,其中新建辞格34个,传统辞格26个,对容易混淆的辞格和非辞格作了精当的辨析。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创意的基础上,作者对“辞趣”这一汉语所独有的亚辞格现象着力描写,于形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