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治国者必须有德,才能治理好国家;二是用道德来规范公民,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治国者必须有德,才能治理好国家;二是用道德来规范公民,治理国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在学校工作中,就是要实行“以德治校”,建设文明校园。  相似文献   

3.
今年 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是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治国方略。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制是德治的升华。因此,道德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措施。要实现以德治国,必须培育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目前,我国有 2亿多各类学生,他们身上托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是…  相似文献   

4.
公民治理理论的兴起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缺陷的弥补,开辟了公共行政改革的新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提升了公民意识、培育了公民资格、拓展了公民参与,是对集中控制的专业主义行政模式弊端的部分消解。用公民治理理论审视我国的公共行政发展,克服效率悖论、信任缺失、公民参与形式化等公共行政困境,必须建构公民参与法律制度、完善公民与政府合作机制、培育积极而主动的公民参与意识、健全公民资格和参与路径,建立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形态和社会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源于对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的扬弃,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政权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实现阶级利益的活动,其实质是统治阶级运用公共权力调控社会群体冲突,实现其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活动。以德治国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社会治理主体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克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构建良性伦理秩序。以德治国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有必要从以德治国的实现方式、国家治理题中之义和国家治理中的以德治国向度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全体公民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对于促进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国家治理方式变革和文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我国在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公德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  相似文献   

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国家必须承担的职责,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更具有紧迫性。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当代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政治建设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此外,从战略性角度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需加强和创新意识形态建设,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性任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完善公民社会,发挥公民社会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在政治文化转型中把民族精神作为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以德治国"方略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最近阐述了在治理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他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这种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作为“治理国家”的方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说,不依法治国,就不能很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不以德治国,也不能很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必须把依法…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治国方略的重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德治和法治虽然内涵和特征不同,但在功能上却有很强的互补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这一思想是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治理国家问题的科学回答,是我国治国理念的升华,必将在今后长时期里发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就是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践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所必然要依靠的主要力量。以德治国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是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是一个考试频仍的社会。在考试社会中,国家治理需要考试,考试也能促进国家治理。考试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哲学依据。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是外因,德治是内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既属于精神文明。又属于政治文明。由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第二位原因,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趋向应是法德并举、以德为重。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而这一转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依法执政是党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的必然结果。是遵守和履行宪法党章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法律和道德是互相渗透、相互交叉的,法中有德,德中有法。法律是道德的重要指导,法律的产生有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习俗。道德是法律的必要补充,是法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必须坚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和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思想与传统“德治”思想从内容到实质都有着极大区别,是具有科学内涵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也是对“依法治国”的坚持和补充,实施“以德治国”方略,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德治”强调“德教为先” ,涵盖从政治领域到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秩序。“德治为本” ,“德教”是“德治”的基础。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治关键是加强公德建设 ,充分保留道德的“衡平空间”。德制法治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8.
“无为而治”是老予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以老子天道“自然”观为基础,可以看到“无为而治”的本真内涵是“自性而然”。在此论域下,“无为而治”区分为两个维度——上者的“无为”和下者的“自化”。“无为”与“自化”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无为而治”的本真意蕴。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德治是对法治的补充和对精神文明重要地位的重新认识与把握 ;同时 ,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和加强“官德”建设的需要。在德治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德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治官”与“治民”的关系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德治”在治国安邦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已写进我国宪法,这是建国以来法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依宪治国,切实维护宪法权威,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解决好法治本身的问题以及强化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