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我国学校始于夏朝,《孟子》说:“夏曰校”,其它书籍也有关于夏有“庠”和“序”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我国夏朝(约前二十一、二世纪到前十七世纪初)已经正式建立学校,古籍中也有讲到夏朝的学校的,如说“夏曰校”、“夏后氏之序”还提到“东序”、“西序”等名称,但都只是一鳞半爪,已经出土的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物中,也很少是属于夏朝的东西。所以关于夏朝的学校现在还没有条件作具体的说明。商朝(约前十七世纪初到前十一世纪)的情况就不同了,除了文献记载,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出土文物,特别是殷墟(河南安阳小屯  相似文献   

3.
学校的起源     
我国历电悠久,文化发达,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面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发展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公元前2197——1122年)则有了正式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曰校,校者,教也。”还有“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  相似文献   

4.
声训与词义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书注解、古辞书释义常见声训(又称音训)。声训是以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命名缘由的训诂方式。例如《孟子·滕文公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作为地方学校的名称“庠”、“校”、“序”,孟子用声  相似文献   

5.
《学子》2004,(1):60-61
我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学校。《汉书·儒林传》记载:“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痒,周曰序。”“校”,“痒”、“序”都是学校的名称。西周时的学校有“国学”和“乡  相似文献   

6.
序古代学校的名称。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汉平帝时,明确规定: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聚(村)设序。这些学校都属于小学性质。庠(xiáng) 古代学校的名称。殷代叫序,周代叫庠。甲骨文中已有“庠”字。《齐桓晋文之事》:  相似文献   

7.
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美教化,移风俗”(《诗·周南·关雎序》),兴学办校。但由于朝代不同,对学校的称词也不尽相同,于是便给我们阅读古籍造成障碍。为此,特简释常见的一些学校称词如下:校、庠、序:三代(夏、商、周)的地方学校。《汉书·儒林传序》:“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即夏代称地方学校为  相似文献   

8.
二 有教无类 中国古代教育在夏、商、周时代就开始了。当时,政府就有分工明确的官方教育机构,把教育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那时学校的名称分别叫做“庠、序、校”,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学校有两种规格:一是国学,设立在天子所在的地王城.也就是首都.以及各诸侯国的国都:二是乡学,指地方学校,一般是小学,按地方行政区划分设立。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各异,古人的解释互有抵牾,特别是认为“庠、序、学、校”四语是时代不同而产生的词语。根据考古和民俗学研究,可以认为“庠、序、校”是地方学校,而“学”是古代国学。“明堂、辟雍、泮宫、灵台”等为国学的异名同实之称。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于何时,笔者没有探本溯源地作过研究。如若按照孔夫子“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的教诲看,这种广义上的教师也许是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那第一个发明了石器并把这种技术传授给别人的人,大概就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教师了、古籍中曾经记载,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作耒耜耕作,后稷氏教民稼穑之术;而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百夷父……。这里,悉诸、大挠、神农等,无疑都是当时一代大师,只是在那时,还没有专门的学校,因此他们也不曾是专门的教师。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成为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  相似文献   

11.
你知道吗     
古代学校的名称我国各朝代学校的名称不尽相同:夏朝有“库”:养老和教育兼施的学校;“序”:教育武士的学校;“校”:军体教育学校。商朝除庠、序外,增“学”、“瞽宗”两称。西周分“国学”、“乡学”。“国学”:中央官学,又分为“大学”、“小学”;“乡学”:地方官学。西汉蜀地太守文翁提倡教化,学校称“文翁学堂”。晋朝称国家最高学府为“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学为“国子寺”。隋朝称国子学为“国子监”。以后各代多称“国子监”。北魏设京师四门,称“四门学”。唐代中央官学称“六学二馆”。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方学、律…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跟人类社会一同产生,一同发展的.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有多久,教育的历史也就有多长.假定人类社会没有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也就不会有教育的存在;反之,如果没有旨在把人类积累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教育(包括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的人再生产的教育过程),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和发展下去.据文字记载,远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原始的教育以后,就出现了教育思想的萌芽。例如,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燧人氏教民取火、神农氏教民  相似文献   

13.
古时候没有学校,因为古时候没有自由时间。寿命极短的先民们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不得不以毕生精力和时间争取最起码的存活。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社会逐步出现了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既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自由时间的基础。自此,一部分社会成员能够退出生产劳动,从事专门教育。中国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学校被称为“庠”。本意为养老之所,即退出生产劳动的老年人边养老边向新生一代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地方。在西方.schoolf学校)一词源于拉丁文schla和古希腊文skhole,意指“闲适安逸之所”,是“有闲之士”驻足的地方,这也表明了“学校”与“自由时间”的天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教育起源很早,《尚书·舜典》就有“舜命契作司徒,布敷五教,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又《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郑玄注:“皆学名也,异者四代相变耳,或上西,或上东,或贵在国,或贵在郊。上序、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相似文献   

15.
学校,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当时称为庠、序或学宫.据记载,到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在这类学校中学习的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说,学生除了学会礼仪、音乐、经典、计算这些文化知识外,还要学习体育,射、御就是当时体育活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开放教育特质论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人类的教育活动滥觞于史前原始人最初的生存需要。沧海桑田,在经历了数十万年之后,公元前2000年前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中国与印度相继出现名为“学”、“序”、“神庙学校”、“宫廷学校”的教育实体。漫漫历史长河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在一  相似文献   

17.
徐静 《中文自修》2004,(1):49-49
孟子曰:“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开导人们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自己背东西在路上辛苦奔波了)。”可见孟子是很看重学校教育的,认为能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上述句子中的“庠序”,据《汉书·儒林传序》说“庠”为殷代的学校名称,周代的学校则称“序”。孔子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周代丰富多彩的礼仪制度赞美备至,其实这同周代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西周时的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种。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城  相似文献   

18.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学是一种劳动,从这一点意义上说,学校就是劳动的场所."据此,稚科夫列认为,从任何意义上说,教学过程都是劳动的过程.动手教育就是这一种教学过程实践说的具体反映.它要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地理名称、地理分布等地理知识,其手段、载体就是制作地理模型.通过制作速成地理模型,达到知识的迁移、内化,当堂巩固地理知识的目的.因此,我们把通过制作地理模型来学习地理知识的这一过程称作动手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人类有了语言,就知道讲述过去的事情。我国古书上记载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渔猎”、神农氏“教民制作耒耜、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等等传话,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有经验的长者或首领,为了教育晚辈和全体氏族成员对祖先的尊崇,对本氏族英雄的仰慕,从而激励他们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部落而奋斗。口头讲述他们的见闻和  相似文献   

20.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