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公民教育的视角看品德与社会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课程改革中在小学开设了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课。几年来。围绕这门课程的性质、定位以及教学原则等始终存在着不同认识和争论。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现阶段国情背景下开拓德育课程中所做的新尝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回归生活"要着眼于开放的、真实的和平实的生活;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人性和品格涵养,要反对唯智主义的德育观,更要反对无知主义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学术扫描     
鲁洁在《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从 2001年开始,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被列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程。新的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已初具改革成效。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近年来,人们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体现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改变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注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5.
2001年,我国各级小学的课程表中,写上了崭新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这标志着我国德育课程由知性德育迈入了生活德育的新航程,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回顾、反思德育课程前行的路径,我们高兴地看到经历十年课改后,德育课程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德育课程教学会更具魅力。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十年来,确立了生活德育论的道德哲学立场,变革了传统的知识授受式教学,探索了活动式、生活化德育课堂,促进了学生道德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小学德育课程。小学思品课程教学应该要在回归儿童本真的生活状态的基础上加以超越,要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引领,改变课堂教学中惯用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  相似文献   

7.
观点集粹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是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面向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把"儿童"换成"学生",把"社会生活"换为"生活"。"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了改革,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的《思想政治》4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并陆续开始进行实验。在新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新问题。面对新德育课程赋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和方式,及时做好角色转型定位,以保证新德育课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从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到现在,已是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十年里,小学德育课程领域发生了许多的“大事件”:2002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确立;2003年,新课程标准出台;随之而来的是新教材的推出以及各级教师培训的启动……当这些“大事件”慢慢平静下来,回首十年历程,我们会蓦然发现,  相似文献   

11.
回归:品德课堂的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涵盖小学六年的德育课程已经深深地走进了师生的学习生活。从几年前的试点,到现在的全面推开,我们欣喜地看到,  相似文献   

12.
品德教材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载体,近十年来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本文在对比人教版小学品德教材的基础上指出,在"德育生活化"这一基本前提下,我国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取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同以往的变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江苏教育研究》:新课改以来,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回顾这十年,这三门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修订专家:经过调查,十年课改以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这三门新课程得到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就拿品德与社会的调查结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彰显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这正是新课程昭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德育课程改革呼唤德育理念的更新,对德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德育观念,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使之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相一致,这是每个德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德育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品德教育目的观、学习观和教师角色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小学德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作为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比较系统地进行了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本文将基于现状,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17.
《上海教育科研》2006,(Z1):41-59
1.德育课程价值转向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是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是它存在的基本形态,道德的基本提问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去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生活、生活方式。二是在课程观上,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新课程认为,道德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构建开放的品德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德育新课程。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前,课程改革已由研究阶段进入到学校实践阶段。它的理念必须由教师通过一堂堂课,一次次活动来诠释、实施。与传统的德育课程不同,《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置的全新的学科德育课程。它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转换课程理念、拓展和更新知识、提升课程实施能力的要求。然而由于该课程教师多为兼任,导致任课教师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课程实效性的实现。为改变这种状况,本文以职前教育为视角,提出以德育课程理念的更新为先导、以知识结构的拓展为前提、以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为关键等策略,为德育课程储备合格师资,从而改善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状况,提升其质量,为学生品德的良好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总结出新课程实践标准,指导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均有所变革与突破。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也越发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渗入德育教育,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本文通过浅析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旨在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水平与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