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竞争激励法。一、增加竞争项目例如在投掷铅球教学中,不仅要比一比谁投掷得远,还要比一比谁滑步滑得好;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得好;投掷铅球出手时的角度好;更要比一比谁能...  相似文献   

2.
推铅球是《国家体育锻练标准》中规定的必测项目,在我院普通体育课中也列为主要教材进行教学。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大学一年班学生中仍然有大多数人不会投掷,这是因为这项运动往往被认为比较容易学,只要有力气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只有力量,没有掌握好投掷技术是投不远的。所以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技术动作是关键。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投掷教材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之一。教材要适合儿童特点,材和内容更应贴近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玩,在保障教学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在活动中运用各种姿势的投掷,推动投掷教学向实用性和趣味化方向延伸和扩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术语和方法,发展投掷能力,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练兴趣,从而达到《小学体育课标》中提出的“在投掷或球类游戏中进行各种挥动、抛掷、转体的练习;知道田径动作的术语;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的基本目标。一、以双手为主的重物投掷(一)器材的使用从单一的实心球向多种类别的代用器材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滑步推铅球是高中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教材,过去我教了滑步推铅球技术,效果不理想,在成绩考核或“达标”测验中,多数学生不用滑步技术推铅球,而用原地或垫步方法推,为什么呢?经了解,原因有二:一是难学。滑步推铅球是项技术性较强,难度较大的教材,由于女生力量差,灵敏性不够,掌握滑步推铅球技术并要提高成绩,困难很大。二是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不好,投掷成绩反而下降。根据这一情况,上学期我在高二年级两班女生教学课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县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教学目标管理 1.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为主  相似文献   

5.
一、设计理念 体育课教学,不能仅是教师单一教与学生枯燥学,而是一种通过教师的智慧与灵动的教,让学生快乐愉悦的学。“教”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而教,“学”为学以致用而学;“教”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教,“学”为学生终身学习而学。基于以上目的,体育教学时务必要凸显体育要素,即体育运动的根本所在--技术与技能的结合体。本课是一节水平二四年级学生的《上一步投掷垒球》(用轻物-小彩球替代垒球),投掷的目的在于“好、远、准”,“好”更多强调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准”和“远”则基于技术动作正确掌握的基础上发挥技术的最大效能即技能。教学围绕这三个重要基点展开。或择取一二或逐一递进,一般而言,先技术铺垫后技能拓展。如,“好”→“远”(或“准”),亦可以“好”→“远”→“准”。  相似文献   

6.
<正>推铅球作为田径项目开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曾经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田径教学中广泛开展,近年来由于学生体育课安全因素的考量,一些学校将其从日常教学内容中删除。为促使更多青少年接触到铅球项目,国际田联本着参与性、教育性、安全性的原则研制开发了软式铅球,让更多学生能参与到基础田径运动项目学习中去。软式铅球不仅有效解决了安全问题,更能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推铅球动作主要包括背向滑步推铅球和原地推铅球两种,前者动作难度大,多应用于专业运动员;后者  相似文献   

7.
<正> 投掷手榴弹是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教材和考核项目之一。由于投掷教材是以远度决定成绩的项目,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涉及到投掷场地和教学安全问题。那么,场地小如何进行投掷手榴弹教学呢?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体育中,推铅球是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体育学院体育系本科田径教材中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推铅球技术,在教学法上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在推铅球的技术中需要加速和制动.常规推铅球教学是在水平面投掷场地上施教,在较小的2.135m直径的投掷场地中,加速和制动技术动作变化是不容易掌握的。我们采用斜面投掷场地进行技术动作施教,充分利用人体和铅球的重力在斜面上分解的动力和阻力作用,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法研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多年前体育课上的投掷类运动有铅球、铁饼、标枪、手榴弹等,其中铅球最为常见,“三铁”(铅球、铁饼、标枪)也是以前学校运动会上常规投掷类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于安全考虑,加上被作为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中考规定项目,实心球在中小学体育课上的分量越来越重,“三铁”则逐渐淡出了学校体育的舞台。除了安全因素之外,实心球教学的意义何在?如何设计、实施实心球教学更符合课程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10.
应该重视“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读罢贵刊今年第2期发表的真名同志的文章《从‘为什么要教滑步推铅球’谈起》,感触颇深。这里提出了一个长期困扰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即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好竞技运动项目与体育教材的关系? 现实中常常见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强调体育课以锻炼学生身体为主,从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投类项目中选择若干项进行教学与  相似文献   

11.
在体育教学中的铅球教材是教学大纲中重要的投掷项目之一,它对增强体质,特别是发展躯干和上下肢力量有显著作用。因此,推铅球不仅是教学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发展学生力量素质的一个重要途经。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推铅球教材是必不  相似文献   

12.
掷铅球是一项既需要力量,又需要身体高度协调的技术性田赛项目,是投掷项目中相对来说动作较简单,技术并不复杂的运动项目,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要接触到,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却发现真正较正确掌握原地推铅球技术的却很少,在动作技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了掷铅球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滕怀德 《中华武术》2018,(12):53-53
体育是我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平时同学们在体育课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其实每一项体育运动中都渗透着许多物理知识。可以说,体育与物理形同兄妹般亲密。下面聊介几个最常见的用到物理学原理的运动现象:一、投掷运动推铅球时,运动员被限制在固定半径的投掷圈内,根本无法通过助跑来提高铅球的初速度。如果站在那儿不动,把处于静止状态的铅球投掷出去,那是投掷不远的。  相似文献   

14.
掷铅球是一项既需要力量,又需要身体高度协调用力的技术性田赛项目,在投掷项目中相对来说是动作较简单,技术并不复杂的运动项目。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要接触到,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却发现真正较正确掌握原地推铅球技术的学生却很少,在动作技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铅球是中学体育课的基本教材和考核项目之一。为了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加大运动量和提高练习密度,我们采用了圆圈式的队形进行教学。方法:内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投掷能力和铅球的重量,一般十至十二米就可以了。外圆比内圆大二米左右,就是在内外圆之间,能够划上直径为二·一三五米的小圆圈(图中(×)),小圆(×)之间隔两米左右为宜。学生人数多,可两三人一个球,练习的人,站在小圆圈(×)内,向大圆心方向推,其余的人,在大圆圈后面站立。  相似文献   

16.
投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又是锻炼身体、增强力量的锻炼手段。但是,课本中有些单纯的技术动作枯燥乏味,标准的投掷器材(标枪、铅球)学生投不远,掌握技术动作困难,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不爱上投掷课。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投掷教学教出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我用跳绳设计了一节有兴趣的投掷课。教学内容为《绳趣》——学  相似文献   

17.
杨灿荣 《中华武术》2010,(11):12-13
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是人们在各种投掷运动基础上提炼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投掷方式。练习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对于增强肩带、上下肢和腰腹部肌肉力量都有良好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现在的体育课教学中,实心球已经替代了以往的铅球教学,  相似文献   

18.
教学生排成纵队或横队好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实不然。尤其是新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按体育队列教材要求能否快、静、齐地排好队是上好体育课的第一课题。而能不能学好其他一系列教材是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又一课题。学生若完不成体育队列任务而要完成体育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可能的。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说明:队列教学是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搞好体育教  相似文献   

19.
夏日,骄阳似火,气温较高,给室外体育课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为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调整好授课时间。体育教研组要主动与教务处联系,尽量使体育课不排在上午和下午的高温期,以免引起学生中暑。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一般讲来,夏季教学应以体操、武术、投掷、跳跃、乒乓球、羽毛球等教材为主,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游泳教学。三、课的运动量不宜过大。夏季,学生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上室外体育课,会在生理、心理上引起较大的变化,教师除了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适当控制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女大学生铅球投掷教学的改进方法,即在原来的教学顺序中增加一个并步投掷的教学方法。用对比教学所得出的结果在理论上分析了并步投掷的有利因素及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在铅球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采用并步投掷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于基础差、素质差的女大学生且有利于她们滑步投掷的技术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