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考察"约句准篇"的历史进程,可以肯定,这一过程是始于《诗三百篇》的,并最先实现于齐梁"四言诗"。因此,在"约句准篇"方面不应归美于沈宋及其五、七言律诗。比照五、七言律诗在体制、韵律、对仗、声律等方面的要求,还可以发现,古代诗人在诗歌格律方面的探索性实践,首先是在四言诗领域进行的,而且在齐梁时代已取得了基本的成功。因此,可以认为,在五、七言律诗形成之前,是存在过"四言律诗"这一诗歌体制的。唐前诗人在"四言律诗"形式上的探索,为五七言律诗的成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承认"四言律诗"的客观存在及其历史地位,没有"四律"的律诗体系和诗律学体系,是不科学不完整的体系。此外,因偏爱沈宋而忽视南朝徐陵在五言律诗形成过程上的重要地位,也不是客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诗心说"是顾随先生诗学思想的核心,从诗歌"为人生而艺术"、诗歌创作主体条件和诗歌中的情感问题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先生在讨论孟浩然诗歌之时提出"诗的孟浩然"与"孟浩然的诗",强调了孟浩然其人其诗的统一性。关于孟浩然,盛唐人多拈出"清"一语对其进行评价。"清"大致包含了人格的独立高洁与诗歌的清新自然两方面内涵,这与闻一多的评价呈现出一致之处。孟浩然其人其诗,突出地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盛唐气象的内涵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清代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里,评价高启诗歌"蹊径未化","未能直追大雅"。以这一评价为视角来反观高启诗歌,可视为一次对高启诗歌另类的审视。沈德潜作为诗论家,自有其评价"大雅"的标准,但其"大雅"标准过于狭隘,不能正确评价高启诗歌。其实,高启诗歌拥有秀逸的辞句,清新的音韵,齐全的体例和洒脱的气度,而这些方面的特色符合更广泛意义上的"大雅之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王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150-151,186
"陌生化"是一种把平淡无奇的语言变得不平常,从而增加新鲜感的艺术手法。古今中外,诗人通过改变日常语言惯常化的状态,使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东西"陌生化"。"陌生化"适用于诗歌创作,同时也适用于诗歌翻译。在考察中外诗歌"陌生化"现象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诗歌翻译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能再现诗歌韵味,给读者焕然一新的艺术感受,同也丰富了译入语文化。  相似文献   

7.
沈佺期、宋之问是初唐后期的重要诗人,其继承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创作了大量既众体皆备、又精工严密的诗歌,使五、七言诗在律化方面臻于成熟并最后定型,并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内容而使得形式与内容高度结合,还提高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技艺、手法,进而形成其独特诗风,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两人因此而齐名,故史称"沈宋"或"沈宋体"。  相似文献   

8.
杜甫未曾与孟浩然有过直接交往,但是杜甫非常爱戴孟浩然,高度肯定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并用一个"清"字概括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色。杜甫对孟浩然诗歌"清"的评价对后世起到了引领导向的作用,这是因为杜甫对孟诗的"清"的评价综合了时人的真知灼见,也符合孟浩然诗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容慧华 《现代语文》2009,(11):103-105
日常生活诗歌在完成求真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其艺术审美价值。日常生活诗歌因其书写的"平民化"和"口语化",注重个体经验对此岸生活的表达,它将使诗歌传统美学品格开始自觉走向对个体存在与生命感的关怀与超越。立足日常现实,亦从不弱化审美观照,卢卫平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日常生活诗歌从求真价值到艺术审美价值的自觉过渡。  相似文献   

10.
邵雍是北宋理学家中创作诗歌最多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位诗人,《伊川击壤集》就是邵雍毕生诗歌总集,这些诗歌在艺术上以其独到的特色被称为"邵康节体"或"康节体",对后世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从诗集本身出发研究这位理学家笔下诗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将唐宋元三朝诗歌作为各自独立的整体放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来比较特色与高下,就是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它也是明人进行诗法选择和建设展开明诗学的重要方式。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大致有比较宋元诗、否定宋元诗、肯定宋元诗及反复等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圭塘矣欠乃集》在棹歌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圭塘矣欠乃集》是许氏父子在一个人造池塘内外唱和的棹歌集,是许氏父子一家人及其宾客的唱和集,多种诗体并存,诗词并存。《圭塘矣欠乃集》承继宋代山水诗棹歌的写法,洋溢着作者志得意满,追求闲适的情调,洋溢着棹歌者和协亲情。  相似文献   

13.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袁可嘉提出“新诗现代化”、“新的综合传统”、“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同时学生诗人王佐良把诗友穆旦介绍给世界,他们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新诗创作实际,概括出自己的诗学理论,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研究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主要是T.S.艾略特的“有机综合论”、“艺术转化论”等理论和W.H.奥登的机智、反讽等才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一生创作丰富,今存诗二千八百多首,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因此历来对白居易诗歌研究者颇多,但大都集中于讽喻诗和闲适诗,忽略了白居易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白居易的题咏诗。白居易的题咏诗真实的反映了他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观,通过对白居易题咏诗创作成因、题咏诗的分类及题咏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更加的了解白居易的审美情趣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陈洵是近代知名的五邑籍词人。他的《海绡词》有词作200余首,大致分为政治抒慨词、恋姬词、朋友赠答词、节令咏物词几类。《海绡词》继承岭南词学正统,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多有创新,在近代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山水诗在中国古诗中地位特别。古人往往寄情山水,以摅怀抱,故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山水诗习常的旨趣,而山水诗研究也成为热点之一。当今,新资料的发掘机会甚少,山水诗研究该如何发展,成为学人思想的焦虑。何方形试图以审美切入,通过大量文本的通读,总结山水诗的艺术流变,其研究思路可为后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唐代僧诗是整个唐诗中特殊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佛教兴盛、诗歌繁荣,并相互影响的结果。作为其主要创作的诗僧主要出现于中晚唐的江南地区,有着士和僧人的双重人格。唐代僧诗以其独特的学品格对唐诗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诗歌是一个包含丰富社会生活内容和艺术内涵的世界 ,欣赏它 ,有多种方法 ,如对比法 ,背景分析法 ,艺术分析法等等。  相似文献   

19.
宋代以来,人们对欧阳修与王安石第一次会面之赠答诗歌出现误读,认为王氏的答诗表达了对欧的不满。此谬说初见于叶梦得,李壁注王诗时采此说,从而贻误久远。以文本细读和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解读二人赠答诗,于前人之说予以辨正:一是欧阳修赠诗之"吏部"必是指韩愈;二是王安石的答诗决没有抱怨之意。欧诗委婉传达出欲培养王氏为文坛接班人之意,而王之答诗则谦虚表示难担重任。  相似文献   

20.
A qualit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hat reflected an analysis of a 6-week poetry unit in a language arts classroom of 6th and 8th graders at a school for the deaf in a large city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The school served a large population of children of poverty who were of Latino and African American descent. The study was guided by 4 research questions: (a) Would students benefit from having American Sign Language (ASL) poetry as a part of the unit? (b) Would teachers' signing of poems increas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ms? (c) Could students analyze the meaning of poems independently? (d) Would students view writing poetry as a vehicle for expressing their feelings and ideas through themes that were important to them? The evidence provided support for affirmative answers to questions a, b, and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