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女子膝关节屈伸肌力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女子膝关节屈伸肌群随年龄增长的自然发育规律,运用Kinitech等速测试系统对10~20岁普通大、中、小学女生双侧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60、120、240(°)/s 3种速度的等速测试.结果得到:女子膝关节屈伸肌PT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14~17岁年龄段肌力增长较快,在同一年龄膝关节屈伸肌PT值均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侧屈肌与伸肌比较,各年龄段伸肌均大于屈肌;同一速度下同年龄异侧同名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膝关节屈伸肌力比(H/Q)值在同一速度下,随年龄的增长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同一年龄段H/Q值随速度的增加呈现出增大的趋势.结果说明:10~20岁女子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在14~17岁年龄段膝关节屈伸肌力增长较快,伸肌尤为显著;随年龄增长屈伸肌力比(H/Q)值呈递减的趋势,形成自然成长下屈伸肌群力量差距增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1 方法和对象 1.1 参加第一阶段集训的104名男女运动员于91年1月2日进行第一次血红蛋白检测,队员平均年龄15.79+1.3岁,训练年龄限4~8年,其中男女运动员各52人。 104名队员有41名参加第二阶段集训,其中男子23人,女子18人,于91年2月1日及91年3月3日各测一次血红蛋白。 1.2 三次测试均安排在清晨7:00—7:30间,空腹采指血20ml,采用高铁氰化法测定血红蛋白。 1.3 贫血的诊断标准:采用目前WHO的贫血诊断标准,即大于14岁的男子Hb<13g/dl,女子  相似文献   

3.
血红蛋白(Hb)含量是诊断贫血和评定青少儿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简易指标。过去诊断贫血的标准,国内常用的14岁以后男<12g%,女<10.5g%,14岁以前男女均为<12g%的标准。为了解福建省青少儿Hb现状,评定体质状况,并为运动员选材提供参考数据,本文是利用省体科所对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五个城市的7—18岁青少儿的血红蛋白测定4409个样本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由运动引起的循环血中红细胞数量的减少或红细胞内血色素(或称血红蛋白,hh)不足称为运动性低色素,严重时会发展成运动性贫血。hh常用做为运动性低色素或运动性贫血的简易诊断指标。我国成年男运动员hh小于12g/dl,女运动员小于10.5g/dl,男女少儿运动员(小于14岁)hh小于12g/dl即诊断为运动性贫血,运动员仅仅不贫血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坐位体前屈的中小学生柔韧素质的年龄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不同年龄中小学生柔韧素质的发展规律,以期为中小学生发展柔韧素质提供理论支撑,对连云港市2010年5 654名小学一年级~高中三年级(对应6~18岁)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18岁年龄段男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柔韧素质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在柔韧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双降双升"现象。第一次"降升"发生在6~15岁,即男生在6~10岁、女生在6~11岁,柔韧素质呈现第一次下降,并分别在10、11岁降到整个年龄段的最低值,之后开始回升,到15岁时达到一个高位,形成了第一个"V"型;第二次"降升"发生在15~18岁,即15岁过后,男女生柔韧素质开始第二次下降,到16岁(男生)、17岁(女生)时降到一个低位(但该值仍高于6岁水平),之后又开始回升,形成了第二个"V"型。认为:6~18岁年龄段学生柔韧素质的第一次下降发生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是幼儿骨骼与神经、肌肉发育不相协调的结果;第一次上升发生在开始进入青春期到全面进入青春期期间,是体内激素作用下形成的身体增长全面进入人生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结果;至于柔韧素质保持在高位的第二次降、升的原因,尚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569名7~17岁学生进行台阶试验,通过试验时心率恢复率变化来横向观察儿童少年心血管机能。结果为:心率恢复越快,心血管机能越好。但体重影响负荷强度,从而影响心率恢复的快慢。因此,同年龄若体重相同,心率恢复越快的机能越好;若心率恢复相同则体重较大的机能较好。结论:1.男生心血管机能随年龄增长而加强。13岁时机能发展较快,17岁达到较高水平。2.女生7~15岁,心血管机能随年龄增长而加强,15岁以后有机能减退的迹象。3.男女(7~15岁)心血管机能相比,7~8岁时水平相似,9~15岁女生机能显著落后于男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抽样调查,对新疆1500名柯尔克孜族(简称柯族)成年男女身体机能4项指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柯族男女身体机能变化相似,血压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各年龄段变化不大,均呈平稳态势;男女肺活量均在20-24岁年龄段达到高峰,之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台阶指数男性在20-24岁、女性在25-2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城乡男女各项指标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兰州市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与分析。分析中以。15个标准差的界值划分身体素质的增长的阶段界限。没有按传统方法认为“连续几个较快年龄组为快速增长期”,而是将属于某个界植范围的年龄组均列入该增长阶段。分析结果表明:男在18岁和19岁前,女在16岁、17岁前身体素质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并达高峰值。除个别项目外表现为增长速度较快,增长速度减慢,缓慢增长时期,峰值后有所下降的阶段性发育特征。但各阶段又包括连续的几个年龄组和不连续的年龄组。因此表现为波浪式增长特征。随年龄增长的趋势男生持续时间长,女生持续时间短,而且随年龄增长男女之差呈显著增大的趋势。身体素质男生优于女生,其中柔韧性女生优于男生。速度项目城市男女生优于乡村男女生。上下肢力量、耐力创乡村优于城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发展和贫血发病率的变化情况,为今后贫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验法对7岁、9岁、12岁、14岁、17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血红蛋白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2005年比较。结果:与2005年相比,2010年儿童青少年平均血红蛋白(Hb)含量除7岁女城组略高于2005年水平外,其余各组整体出现下降。2010年儿童青少年的贫血率城市高于农村,贫血率整体较2005年上升,其中乡村的贫血率反而下降。结论:与2005年相比,2010年黑龙江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较差,其中城市下降尤为明显,应引起学校、家长的重视,均衡膳食结构,鼓励他们参与体育锻炼,更好地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采用以色列Sunlight Omnissense8000s超声骨密度仪,对湖北省1186名年龄在20-80岁之间的正常成年人,进行超声骨密度测定。按不同性别、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桡骨远端SOS峰值(Peak bone mass,PBM)出现的年龄段均为40-49岁,此后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各年龄段男女...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将全国和山西省城市汉族7-22岁男学生各年龄段断面的身高数据拟合转换为纵向连续资料,选取最佳曲线拟合模型,对比分析揭示内部变化规律。发现山西与全国城市汉族7-22岁男学生身高均值与生长速度变化趋势一致,均在7-9岁和10-12岁身高进入生长突增期,13-19岁增长速度缓慢下降,20岁趋于稳定后身高均值有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趋势。全国与山西省增长速度曲线在6岁和15岁时两次交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成年人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现状与变化规律,以期据此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于2004年在实施一般性体质检测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地区5852名20~59岁成年人(男性2897人,女性2955)的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1)男女体内水分的含量比例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体脂肪率则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比例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相同年龄的男女比较,男性各年龄段体内的水分、蛋白质和矿物质三种成分明显均高于女性(P<0.01),而女性的体脂肪率则明显高于男性(P<0.01).2)BuA随年龄递增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男性在35~39年龄段达到最高值(79.22±16.43)dB/MHz,女性在30~34年龄段达到最高值(70.17±15.72)dB/MHz;男女BQI和SOS参数值均在20~24岁年龄段时最高,以后随年龄递增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男性在各年龄段的BQI、BUA和SOS都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成年男女蛋白质、矿物质、体脂肪等身体成分和骨密度在40岁左右时变化明显,女性体内蛋白质、矿物质明显低于男性,而体脂肪率则高于男性;女性骨量丢失年龄较男性提前,骨质疏松发生率也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1985~2000年学生身体形态生长规律及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浙江省 1985、1991、1995、2 0 0 0年 7~ 2 2岁学生身高、体重 ,分城男、乡男、城女、乡女 4组进行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第 1次长停年龄、“平均值”的最大值、达到最大值的年龄、4次测试的最高值、升降年龄段所占百分比及 7~ 2 2岁学生的“岁平均增长值”几项内容的比较分析 ,找出了浙江省学生城男、乡男、城女和乡女 4组学生 15年来身体形态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5~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通过对浙江省和广东省1985、1991、1995、2000年7~22岁学生的体重,分城男、乡男、城女、乡女4组进行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第1次长停年龄、"平均值"的最大值、达到最大值的年龄、4次测试的最高值、升降年龄段所占百分比和7~22岁学生的"岁平均增长值"几项内容的比较,分析其相关规律及差异,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畲族和汉族7~19岁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进行了抽样检测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其身高生长发育变化特征,结果表明:7~19岁畲族和汉族男儿童青少年身高自然增长值大小排序的年龄段变化特征存在着差异,畲族7~17岁男的身高自然增长值略低于汉族男的;7~19岁畲族和汉族女儿童青少年身高自然增长值大小排序的年龄段变化特征基本相同,畲族7~14岁女的身高自然增长值略低于汉族女的;畲族7~19岁男、女身高生长发育整体水平略低于汉族.研究结果为畲族地区学校体育的健康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耐力素质是指运动员较长时间或长时间进行运动的能力。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耐力素质,是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的难点。本人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总结出了提高耐力素质的几点经验,对提高耐力素质有很好的效果。一、注意耐力素质发展的年龄变化耐力素质的发展较速度的发展为晚,男女高峰值出现的年龄也较晚。耐力素质的发展与心肺机能的发育和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能力的提高有密切关系。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调查,400米跑速(无氧耐力)的快速增长的年龄阶段,男孩为7~14岁,高峰期为19岁,女孩为7~11岁,高峰阶段为12~20岁。在21岁后,男女进入稳定阶段。二、增…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5~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通过对浙江省和广东省1985、1991、1995、2000年7~22岁学生身-高、体重,分城男、乡男、城女、乡女4组进行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第1次长停年龄、“平均值”的最大值、达到最大值的年龄、4次测试的最高值、升降年龄段所占百分比和7~22岁学生的“岁平均增长值”几项内容的比较,分析其相关规律及差异,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福建省中小学生体质现状、特点及发展规律,为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5年10~11月对本省沿海五市与山区四市7~18岁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7982名男女学生进行了体质调研。指标按统一标准、统一仪器和统一时间进行测试。所测数据经统计处理并与同时期全国和辽宁有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身高、体重和胸围三项指标均值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其绝对增长值沿海男生大于山区男生,山区女生除身高略低于沿海外,胸围、体重大于沿海。2.各形态指标年增长速度,沿海男生10~12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省四个监测片的13个监测站5626名成年人身高、体重、(体重/身高)&;#215;1000(克托莱指数)测试结果的研究表明:我省成年人身高较稳定。男子18~25岁、女子26~30岁身高达峰值。男女身高均值为166.4cm与155.1cm,与’94中国职工男女身高均值我省成年人身高相比偏矮。男女身高均值在36~40岁即出现显著性降低,与’94中国职工比较提前了近9年。男女身高从峰值到成年末期分别减少2.66cm与2.76cm。成年人体重18~25岁最小,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男子到41~45岁、女子46~50岁体重达峰值,男女分别增长4.07kg与7.57kg,其增幅与持续时间女子均较男子为大。体重达峰值后有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1979年天津市7—25岁青少年共6803人的形态、机能、素质材料为依据,分析研究身体发育不同阶段的体型特点、运动能力特点以及某些形态指标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绘制能反映上述特点的体型图和体能图,介绍体型图在运动员选材中的应用。一、不同发育阶段体型的变化1、形态的自然增长和分期在7~25岁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15项形态注1]指标数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男生13岁增长率最高,女生身高、坐高、小腿加足高等长度指标10岁时增长最快,其余也是13岁增长最快(图1)。男生从16~17岁,女生从15~16岁以后增长速度逐渐缓慢。男生19岁,女生18岁增长基本停顿。根据上述形态增长的快慢可将男12~15,女10~13岁称作生长发育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