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现场拍摄法、视频图像解析法等对国内、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步长和速度进行了纵向的整体性研究及横向的层次性研究。研究发现,助跑速度是运动成绩提高的源动力;国外优秀运动员水平越高,助跑最后10m的速度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就越大;最后两步步长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有增加的趋势,并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横向上,国外优秀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的速度,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加,呈加速攻板状态,国内优秀运动员在上板瞬间整体呈减速状态;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与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呈负相关关系,与最后两步助跑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国内优秀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步长与速度匹配的实效性不如国外优秀运动员。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7名一级男子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男子一级水平的跳高运动员在技术上主要表现为助跑最后两步步长较短,助跑速度相对较慢,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动作幅度与高水平运动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提高我国运动员跳高最后两步的助跑速度与摆动腿、臂的技术动作将有利于我国运动员进一步提高其运动成绩和跳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进行研究,尤其对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六步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最后一步速度与成绩的相关分析、助跑最后六步速度、助跑最后六步步长和步频等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对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助跑最后六步的最大速度、平均速度和最后一步的速度,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助跑最后一步的速度。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六步平均步长、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的差值与成绩之间不具有显著性相关,表明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六步步长的变化对成绩的影响没有必然的联系,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几步的技术特点不同,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六步步频与成绩呈显著性高度相关,表明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六步采用稳定步长、加快频率的助跑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助跑技术作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变化越小,越有利于起跳效果;另一种观点认为最后两步步长应相差20-30cm,这样才有利起跳。在起跳速度上也存在争议,有人强调垂直速度的作用,有人强调水平速度的作用。为此,本文参照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数据资料,以我国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试图用比较详实的数据资料来说明跳远的助跑最后两步及起跳速度的特征,为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5年在江苏省宜兴市举行的“江缆杯”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暨亚洲田径公开赛4名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并与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选手最后两步助跑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均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助跑速度损失较明显;最后一步助跑动作不积极,助跑节奏不合理;助跑倒三步至倒二步身体重心移动轨迹平稳,但倒二步至倒一步身体重心高度变化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助跑训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助跑与起跳重心水平速度对三级跳远成绩具有决定性作用;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两步离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呈递减趋势,重心水平速度较小,但在单足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较高,导致了过大的腾起角。  相似文献   

7.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影片分析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我国10名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和起跳速度变化特征的运动学分析,提出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缓冲动作稍大,摆动腿蹬离地面时速度水平较低;大部分运动员身体重心高度波动较大;起跳垂直速度水平与起跳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运动员起跳结束瞬间的垂直速度水平差别较大,但整体水平一般.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水平速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和国外运动员相比,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助跑最后阶段的前半部分其水平速度明显高于国外运动员,但助跑的倒数第一步时,国外运动员达到助跑最后阶段水平速度的最大值,而我国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却下降到助跑最后阶段的最低值。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5.60m水平以上3名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同世界级运动员差距不大,但助跑节奏存在问题,倒三步重心速度变化不合理;倒一步步长受限于起跳点,刘飞亮和杨雁盛助跑阶段最后两步步长变化不合理;刘飞亮采用“自由起跳”的起跳方式,“自由起跳”属于“跳插同时”型,主要技术特征表现为握竿高度高,翻竿时机早,起跳距离远,插穴时间充分,撑竿表现为“反弓”弧度明显,在起跳离地瞬间“正弓”才开始出现;建议杨泉和杨雁盛增加起跳距离,改进翻竿时机,刘飞亮提高最后两步节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相关技术参数的比较分析 ,发现国内选手助跑最后 2步水平速度损失较大的原因在于 ,①准备起跳过早 ,导致速度下降提前 (倒 2步 ) ;②加速能力弱 ,步长变化大 ;③倒l步着地角小 ,离地角大。除上述原因外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即最后 2步着、离地瞬间的膝角变化 ,同样对减少水平速度损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希望能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1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着地方式对起跳效果的影响 1.1摆动腿着地方式对起跳脚着地时身体重心水平初速度的影响 助跑进入最后一步时摆动腿着地瞬间相对较大的小腿着地角和着地髋角对于保持助跑速度进入起跳是有利的,同时,直接影响人体的水平腾起初速度。这是运动员积极快速正确有效地完成助跑技术动作的结果。而相对较小的小腿着地角和着地髋角是由于运动员在摆动腿着地瞬间有意无意地为起跳做准备而降低重心所造成的,这种方式在摆动腿着地时,就会产生较大的制动,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时期导致水平速度出现过多的损失,从而造成进入起跳阶段时的水平速度及腾起水平速度的下降,严重影响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12.
跳远助跑模式训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一、确定模式的依据目前田径技术和训练理论不断深化,人们对跳远最后几步助跑速度进行广泛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的变化。最后两步步长的合理变化,不仅直接关系到助跑速度的利用,而且可为快速完成起跳打下良好基础。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总结,跳远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相对比例存在三种类型: 第一种,助跑倒数第二步大,最后一步小,两步步长相差约20-40厘米。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调研、二维录像解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对第16届亚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决赛前5名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世界级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相比,亚洲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的速度、倒二步步长及单足跳、跨步跳离地瞬间重心的水平速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跨步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及跳远跳离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差异显著(P<0.05);亚洲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角为17°±2.40°,与世界锦标赛(14°±1.51°)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亚洲运动员与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相比,着地角和离地角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亚洲运动员着地瞬间膝关节角度相对较小,离地蹬伸角度也较小(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运动员李延熙和曹硕第二跳即跨步跳比例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三步离地距离、腾空距离及着地距离的研究,认为运动员助跑最后三步步长结构对助跑水平速度、身体重心高度以及起跳效果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两步步长构成具有不合理性;倒数第二步着地距离过大,最后一步着地距离偏小。前者造成倒数第二步重心高度下降过多、最后一步减速严重、踏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偏低,后者造成起跳过程中垂直作功距离偏短、腾起垂直分速度及腾起角偏低。  相似文献   

15.
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及节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主要采用摄像解析法及专家访谈法,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助跑中速度及节奏变化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女子运动员的助跑中后程速度低及节奏的不合理是影响起跳效果及成绩的主要因素,而导致倒数两步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倒数第三步步长的急剧缩小。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自从1968年美国运动员比蒙以8.90米的成绩创造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以来。这一成绩至今未被突破。近年来,随着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田径技术和训练理论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如何改进跳远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技术研究方面,研究的重点是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的变化。众所周知,跳远技术的关键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掌握技术的难点是在保持最高的可控速度情况下自然、合理、快速地进入起跳。而这一点则主要取决于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的合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名我国女子优秀跳高运动员倒两步助跑的拍摄与解析,结果发现:助跑倒两步步长表现为大一小特征,三着地点构成一钝角三角形;2名健将级运动员助跑稳定性好于一级运动员谢琳瑛;3名选手助跑绝对速度小于国外选手.但助跑速度利用率均超过国外选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光电测速的方法,对我国64名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最后10米分段速度进行了测量和研究,探讨了我国该项男运动员助跑速度与成绩的关系、不同级别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水平,并对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进行了比较,建立了我国该项男运动员助跑速度与成绩的模式表。  相似文献   

19.
一、摆臂动作在助跑阶段的重要作用 助跑的任务是在有限的距离之内,使运动员在到达起跳板时达到或接近个人的最高速度,以正确的节奏使起跳脚准确地踏在起跳板上,并在身体姿势和心理上为起跳动作做好准备。对助跑总的要求是充分发挥出速度能力,步长恒定,节奏稳定积极,重心高而平稳,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和跑的动作结构变化小,速度下降少,跑的路线直。 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起着决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1993年第6期发表了吴瑞宝同志的《跳远助跑模式训练》一文,作者采用助跑最后两步步长趋于接近的步长类型对学生进行了助跑模式训练,得出了该模式训练效果较显著的可行性结论。对此,笔者有些不同的看法,现提出与吴瑞宝同志商榷。 一、过份强调最后两步助跑步长之间的比例关系会破坏助跑最后几步的动作节奏 跳远中,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相对比例,确实存在吴瑞宝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