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钱静一 《考试周刊》2011,(88):21-22
方言作为语言的变体,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对作品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方言的处理是翻译过程中时常遇到的问题,给译者的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方言对译法在文学方言翻译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根据读者需求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孙睿 《英语广场》2017,(3):20-22
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的"反差"效果能够让人物刻画更个性化,增添作品的表现力;方言通过有别于标准语的表达,再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但方言翻译难度较大,极易失真较多的语言成分。如何在目标语中再现这种鲜活的风格成为方言翻译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三种常用的对比译法,阐释其与标准语的不同"反差"效果,为英美文学方言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学方言只是文学语言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不大引人注目,致使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文学方言这几个概念在文学方言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讨论中混淆不清。通过分析文学方言翻译研究中的几种误解,结合不同《苔丝》译本比较,强调文学方言翻译应采取方言对译法。  相似文献   

4.
方言,在古今中外众多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而且增强了语言幽默感。但文学方言独特的语用功能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关联一顺应模式下,探究文学方言的特殊属性和功能,运用例让法,分析并寻求文学方言汉译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5.
方言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文章立足于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探讨方言的汉译英问题,分析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的实际指导意义和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框架,阐释了中国文学中方言的广泛运用及其重要性,探究了当前文学方言翻译的现状和困境,运用例证法,分析大卫.霍克斯《石头记》中文学方言的英译,寻求文学方言英译切实可行的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门类,方言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与鉴赏中又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这种"乡土型"的文学语言是中国文化中渗透力较强的语言形式,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凝聚点,在文学创作中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达优势。本文着重论述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活跃精神"以及它的运用对于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功能,更深地探寻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刘佳全 《考试周刊》2010,(21):33-34
奈达的功能对等给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论,然而鉴于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功能对等并不能完全解决文学翻译中的问题。文学作品翻译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面对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微妙关系,忽略语言形式的功能对等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损伤了其文学性。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于语言形式的依赖启发译者.适度异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一部译作区别于译入语原创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9.
胡佳倩 《文教资料》2013,(27):19-20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方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对方言和文化的探究,能够更细致、更充分地挖掘和展示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本文是关于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概略地对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与文学、方言与普通话流行语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直接导致翻译活动的模糊性。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所难免。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如能正确而能动地使用语言的模糊功能,将会使文学作品的翻译有质的飞跃,读者也将有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1.
从目的论角度探讨文学方言的翻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形式,往往会给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这是因为方言成分在作品中不仅传达了一定的字面意义,而且通常还有着相当重要的文体功能。“方言对译法”和“口语体译法”是两种经常被讨论的方言翻译方法。通过在德国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分析这两种方言翻译方法,对比得出,就英语文学的汉译而言,使用汉语通俗表达法应是比较现实的方言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结并积淀着具体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某一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独特的风俗与民情.乡土文学作家无不有意识地从方言的宝库中提炼、采撷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进入文学作品,用生动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语言创作乡土文学作品.该文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湖南典型的乡土作家杨克祥的作品,探索方言等地域性极强、特色鲜明的语言为扩大其影响力和使用范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语言离我们生活中的口语有多远,特别是对有众多方言的中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以宫林的小说《大雾弥漫》、《点晕》为例,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第一,汲取方言,多姿多态;第二,贴近方言,下里巴人;第三,语言风格就是生活的油彩画。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文学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学研究是从事文学翻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以诠释学为理论基础,在肯定作者本意的前提下,论证了文学研究的必要性,指出文学研究可以有效地修补译者和作者在历史文化背景和个体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距.在文学翻译的视野下,源语世界的文学研究重在对各种批评方法的合理利用,而译语世界的文学研究则有助于提升译者的文学和语言素养,二者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为作品神韵的传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闽南方言的文白异读具有相当特色。以粤东闽语潮州话和福建泉州话作为粤闽两地闽南方言代表,从两地文读层之间的差异入手,以语言接触为基础,探讨粤东闽语文读层特点及引起其衰微的原因;并从语音和音韵的历史比较中推断粤东闽语中古文读层形成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老舍先生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把北京话中的精华锤炼成极具特色的文学语言:既有活泼的京味儿,又合于规范的汉语语法;既有自己的风格,又能让全国读者读得兴味盎然。他如何开辟了从北京话到文学语言的正确通道,通过五个“我想”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白鹿原》大量运用关中方言,是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之作。关中方言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方言,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显得非常晦涩难懂,但是《白鹿原》所运用的关中方言并未成为读者阅读《白鹿原》的语言障碍。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陈忠实继承性创造性地运用关中方言进行文学创作,以使晦涩难懂的关中方言变得通俗可解,对于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因为文学翻译属于文学范畴,所以文学翻译家们的文学翻译是再次的创造。在文学翻译的创作工作中,它涉及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许多因素。翻译作品时,原文的含义适当不适当,内容准确不准确,语言流利不流利,文化特色是如何表达的,这些问题是文学翻译编辑们应该特注重的。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编辑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