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2.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的一大特点。《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  相似文献   

3.
品德懒惰生活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绝对值,反映了儿童的需求,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针对当前品德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如重知识轻能力,重民主轻主体。重课上轻课下.重讲解轻体验等,现结合本人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理解与实践.提出如下课程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儿童在课堂上的品德与行为表现,真实反映着他们日常的品德与行为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活动型综合性。哪些内容得到了综合呢?又从哪几方面体现活动性这一特点呢?我认为以儿童自身的生活为源泉.以课堂的主要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下面本人结合冀教版教材,就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儿童的经验、体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内容是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有机整合,让儿童的品德发展、社会学习、科学学习、劳动技术学习等通过综合的活动呈现出来,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潜能和个性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遵循“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的理念,珍视儿童童年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显然,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过程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学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者在施教时必须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爱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14.
殷玉洁 《考试周刊》2013,(98):134-134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环境与条件,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回归生活,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欲望,促使其身心健康地  相似文献   

15.
李慧 《广东教育》2006,(8):65-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并不是说任何  相似文献   

16.
刘金玉 《成才之路》2012,(8):12-I000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县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的综合课程。其生活性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等特征,引导儿童走进生活,让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生活的七色彩虹,品味生活的精神实质。只有探究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策略,才能激发儿童内心世界的道德情感,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真实体验、感受和认知。  相似文献   

19.
章晓霞 《成才之路》2012,(32):80-8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为此,教师应以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活用教材,强化学生的体验;开展活动,深化学生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既然是活动课,就要突出其活动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品德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