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学生实现再创造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是根本,是内因。现代教学课堂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实现"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转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都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指导练习.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1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促使学习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促使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任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首先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把教学内…  相似文献   

3.
一、弹性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 1.以课堂教学为主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以教材为主线进行精讲,讲重点、难点、疑点,讲学生在个体化自主学习中看不出、想不到的地方,容易混淆的地方,指导学生掌握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网络或其他媒体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免费资源,有选择地下载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还可以自己设计课件,将flash动画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有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在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学生起作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学生以教师为中介,对教材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学生依靠教师走向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从教师处获取信息来理解掌握教材,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可以从教材和媒体(发展的趋势,更多的是从媒体处)获得信息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来判定教师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从教材、学生、媒体方面获取各种信息,不断充实自己,正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学会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在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学生起作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学生以教师为中介,对教材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学生依靠教师走向教材。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论》认为当前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一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近来,又有专家提出了“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观点,可以说实现了课堂教学理论上的又一个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7.
正"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助燃剂",是教师教学的开端,是建构课堂活动的脚手架。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自实施"主动参与、助导结合"助学案教学两年来,我们发现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助学案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呢?首先需要教师认真解读教材,对教材上的现成问题用心斟酌;其次需要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现成问题再加工;再  相似文献   

8.
田长青 《考试周刊》2010,(16):228-230
“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这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从这个意思上讲,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组织学生建构知识,生成自我意义的教学预案。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更要关注教师如何“用教材”,教学生“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学”的因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来因材施教设计学习,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得到发展。但教学设计又不是一种程式化的拟定教案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排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关注这一系统设计过程的几对矛盾,从而使课堂教学设计更为理性化,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孔祥文在《江苏高教研究》撰文认为:长期以来,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性,自己不会质疑,不会研究和探索。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接受式学习,基本做法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唯书是从,学生唯讲是听,无须自己钻研思考问题;二是导引式学习,基本做法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看似学生主动,实际还是一切按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如何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我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的课堂教学思想指导下,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教师将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在教学中能否有效地组织起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的方式、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如果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会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只能是一…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主要可以看成学生、教师、教材的组合,但不同的组合方式就代表着不同的理念: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则是过时的灌入式教学;若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则是我们以前至现在风靡于课堂的启发式教学;如果是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则是我们在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能带着教材走向教师?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的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相似文献   

12.
进入 2 1世纪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中提高学习能力 ,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新定位教学要素 (老师、学生、教与学 )的角色行为 ,彻底摒弃旧的“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方式 ,实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的学生主动发展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中 ,主动经历科学研究过程 ,实现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主动走进教材 ,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能把学生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结构脉络在学生认真钻研…  相似文献   

13.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三者关系是否处理得妥当,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讲练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实际的效果,才能真正做到优化学习过程,使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把学生束缚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我们教师,在自己转变观念的同时,也应该使学生打破传统观念,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教学结构尽量(筒)练实用,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习惯了的接受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6.
教学本质观是指人们对待教学的根本属性和功能的看法与态度.从本体论意义上讲,有效教学下的本质观认为教学是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特殊的有效学习活动,即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为基础,以新课程指导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通过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对话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活动.有效教学的教学本质观需要教学活动让位于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表述;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化学教学目的的指引下,以化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化学知识、发展化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因此,化学教师应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笔者谈一点  相似文献   

18.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三者关系是否处理得妥当,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相似文献   

19.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新因素,我们认为:实施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论》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近来又有专家提出了“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观点。这一观点为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  相似文献   

20.
吴伟芬 《文教资料》2000,(1):146-150
“课堂参与意识”是指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学生主动而又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的心理现象,是在课堂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因此,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完全可以通过教师坚持不懈的培养而形成的。关注并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有利于实现罗杰斯提出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有利于在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有利于走出“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调节学生听课情绪,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因而也就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多方面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