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23日是世界文学的象征日,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等许多著名的作家都在这一天出生或逝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鼓励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时间虽不长,成长却很快,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4月23日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日”活动。我国这两年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也可谓有声有色。发展如此之快,原因无外乎有二:一是读书很重要。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二是读书作为一种习惯正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2.
抄书     
从古代起,许多学者就把抄书看作是与读书并重的一种求知方法,难怪他们把抄书干脆叫抄读。清代学者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论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条陈,什么办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心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著名作家姚雪垠谈读书体验时,也谈到了抄读的重要。他认为这是做学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看书的时候,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词句段落,或者是感到有什么心得体会,或者觉得里面有什么问题,就抄下来,或作摘录笔记,或作抄录卡片。可见,不管古人说的“读书必须过笔”,还是今人讲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都是强调读  相似文献   

3.
一名记者每天都要“读”,这个“读”不是狭隘含义上的“读”,而是广义上的“读”。比如既读书,又读报;既读绘画,又读音乐;既读古文,又读外语;既读社会,又读人……因此可以把“读”看作是记者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看作是记者向外延伸的众多触角中较为敏感的一根触角。通过它可以了解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事物。在  相似文献   

4.
苏联著名图书馆学专家H.K.克鲁普斯卡娅早在60年前对图书馆专科学校学生们的演说中就曾讲过这样一段话:“一位不喜欢读书的图书馆员无论放到哪个岗位上都是不合格的……喜欢读书就意味着喜欢图书馆事业……作为一名图书馆员不仅应该喜欢读书,而且应该学会善于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乐趣和能够提高效益的导读艺术”。(见1982—1985年版《H.K.克鲁普斯卡娅全集·论图书馆事业》一文) 图书馆员要想使自身达到称职与合格,就应该时刻不忘刻苦读书。读书对每一个图书馆员来说,决  相似文献   

5.
一位杂志主编,相信阅读需要分享;一位在读博士,在群体中品读经典的甘醇;一位自由职业者,在网络上发出“书评人英雄帖”……他们是热爱读书的普通人,也是分享阅读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罗燕 《民生周刊》2023,(10):56-57
<正>书香中国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深入探讨。“书香校园”“书香社区”……4月,各地纷纷举办读书活动。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今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开始之日。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路上,图书馆将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嘉志 《记者摇篮》2004,(8):40-40,38
内参是专门供领导机关参阅的非公开出版物。新闻机构编印、分发内参,必须经过新闻单位的上级主管党、政领导机关.甚至更高的党、政领导机关批准或备案.其分发和参阅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一般印量都很少,如新华社编印的《最高级别的内参》只印刷一二十份,《法制日报》社编印的《情况汇报》印量不到100份。内参的编印采取保密的方式.一般在内参上都印有“秘密”或“机密”字样,甚至印有“绝密”字样。内参的分发、报送也采取保密的方式,一般都通过机要通讯系统送达。  相似文献   

8.
日前,上海首家“职工书屋”在长宁工人俱乐部挂牌。揭牌仪式上,职工代表宣读了“长宁区职工读书倡议书”,市、区总工会及新华传媒等单位的领导还向企业工会和职工代表赠书。据了解,位于长宁工人俱乐部的“职工书屋”挂牌后,全区20余万职工都可以在这个职工书屋里借阅图书。今后,长宁将以上海振兴读书活动为载体,  相似文献   

9.
一年多以来,从上海兴起的“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已扩展到了全国。有的地区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推荐书目;有的进行了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测验,如一九八三年,中国青年报和工人日报先后举办过这一类的答题竞赛,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已经开展读书活动的地区,广大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借阅书刊资料,查找工具书,提出参考咨询,形成一股学习的热潮,使图书馆门庭若市,应接不暇,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一般说,在大城市里,  相似文献   

10.
上一文讲的“读功”,是从战术角度讲的,即如何读得实在、读得精微。接下来,想从战略角度讲讲“读功”,即:应该如何扩大阅读量,以及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提高阅读的“质”? 一般人认为读书多就是“阅读量大”,殊不知这个“量”字很有讲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一个人一连气看了一千本小说,粗看上去也称得上“阅读量大”了。但是,倘若他读的都是小说,也只能算是读了一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兴起的“读书热”,至今热浪滚滚,方兴未艾。其间高潮迭起,海内外读书界为之瞩目,象“萨特热”、“三毛热”、“琼瑶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后浪推前浪,一浪热过一浪。“读书热”使广大读者的文化素养日益提高,视野日益开阔,它带来的巨大社会精神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12.
月夜焚香,杯茗添静,再手把一卷书,或端坐,或仰卧,便觉万种思虑尽都忘绝了。恬然乐之,悠然忘世,想必这就是读书的极好境况了。书籍恰是人最好的饰点。故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不能活下去”。爱书之人这种心境大抵都是不会陌生的。  相似文献   

13.
读书获取知识,写作巩固、深化知识,领导工作应用知识。通过领导工作,又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的缺乏,需要进一步读书。因此,读书、写作、领导工作是一个连续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良性上升的过程,已成为大多数领导者的共识,也确有少数领导者,以种种理由不愿意读书,不善于动笔。他们有的认为自己有个大专或本科学历,对付现任工作够用了;有的强调工作忙,没时间;有的觉得自已基础差,学不进去;有的是没恒心,缺乏毅力;有的是不愿意动笔,也写不出来。如此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认识上的片面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急剧爆…  相似文献   

14.
在绝大多数媒体上,关于领导,人活动的新闻就这样两种:一是会议,二是视察。领导开会也叫“出席会议”或“到会讲话”,但不能叫“参加会议”,因为那是指主席台下面的人。有时领导到会还可以叫“亲临会议”,或“亲切接见与会人员”,因为领导日理万机,仅在会上露一下脸就忙别的去了。而为了体现领导亲民、务实、民主,党政要员的视察一般在正规媒体上出现时都被称为“调研”,偶尔也会称“考察”、“检查”。  相似文献   

15.
出版工作是一项科学文化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从事出版工作必须具备严谨、细致、求实的作风。但是,眼下在一部分出版工作者中,浮躁的心态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轻学习。按理说,搞出版工作最应该读书学习,也最有条件读书学习,但往往是书很多,读得少。不但书读得少,就连有关的政策法规都不想多了解,用时髦的话说“凭着感觉走”。问其原因,或说“没有时间”,或说“静不下心来”,有的甚至说“没有什么好学的,方针政策有领导把关就可以了”。 抢热点。这几年,有的人热衷于抢热点出书,一会儿抢明星的书,一会…  相似文献   

16.
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乖书”作了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南,一般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薪的答复.大多是年龄不大的人给的:“我一看书就头晕。”为了健康而不读书,理由十足。  相似文献   

17.
好读书者,好闻书香,世人也把世代读书、相沿不变的人家誉为“书香世家“、“书香门第”。读书贵在培养兴趣,这是从“苦读”变“乐学”的关键。“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古语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撰,读诸子百家味如酸醢”。这是说,读经典会作,有如吃米面主食;读文史书籍,有如吃荤素菜肴;读一般普及读物,有如吃酱醋佐料。倘若读书读到这份JL上,那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之类的景状也就很难避免了。晋代的陶渊明便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癫性。如果没有兴趣,读…  相似文献   

18.
年届40的商桂双,是华北制药集团公司一名普通工人。他苦学14年拿到大专文凭。在6月14日的华药“读书兴企”活动总结表彰会上,商桂双光荣地走上了领奖台……在华药,像商桂双这样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员工在“读书兴企”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早在1998年,华药就成立了“读书兴企”指导委员 会,制定了第一个“读书兴企”三年规划。几年来,华药“读书兴企”活动坚持“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19.
第三节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以“书到用时方恨少”为题的一节中,着重说的是从书本中学习,勤读书,多读书。在以“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本节中,我们着重说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学习,勤观察,多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评论文章的重要特征,也是它的基本属性,就是针砭现实,干预生活。或歌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或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都必须依附现实生活,针对现实生活,而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这就必须关注现实,研究现实。借用大家熟知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大家知道,猎人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灵敏的嗅觉。他之所以能看到和发现一般人眼睛看不到、常人鼻子闻不到的猎物,这并不是由于他们天生有异于一般人的眼睛和鼻子,而是职业习惯养成的,或者说是训练出来的。评论工作者也要养成自己异于一般人的眼光和嗅觉,时刻用“我要写评论文章”的心态去观察生活,发现题材。在新闻界同行中有“新闻鼻”的说法,从事评论写作的人就得  相似文献   

20.
通稿的故事     
(一) 新闻的作用在社会上热起来之后,通稿,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新闻术语,突然地被许多人挂在了嘴上。公关公司为工厂、商店举办新闻发布会,在企业概况一类材料上,会标明“新闻通稿”。有些领导写了或讲了有意义的内容,也会在稿子上加个批示说,建议报纸发个“通稿”。新华社记者在与报纸、电台记者一起外出采访,记者们和接受采访的东道主,也常常说,新华社发个“通稿”吧,我们各报好用……大家对通稿这个词使用得还不很准确。例如,都不清楚“通稿”这个简称的全称到底是什么;例如,都习惯从上下统一的政治权威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通”字,例如……其实,通稿这个词,不光是个新闻专业术语,还更是一个新闻业里通讯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