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诗经>、<楚辞>体现的诗学思想证明:"含蓄"固然可以创造出种种有"言外情"、"文外意",耐人含咀和回味的美的境界;"明快"同样可以创造出"鸯飞鱼跃"、"骏马注坡"武的骏爽、痛快的美的境界."艺术美"的至高境界是丰富多样的,诗骚"含蓄"、"明快"并用的成就,正展示了"艺术美"这种众丽辉映的丰富性."虚静"固然是创作中常见的心境,却不是创作必需的前提条件.诗、骚所显示的创作心境,除了"虚静"外,更有<毛诗序>以来总结的骚动、"摇荡"状况;特别是屈原的"发愤抒情"创作,与那种徜徉山水、"凝神观照",而后豁然有悟的创作状况颇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不赞同将“缘情”从先秦时代提出的“诗言志”说中分割出来并与之对立的意见。通过对诗、骚作品所体现的诗学思想的考察,证明先秦时代即已有“缘情”作诗的自觉,“诗言志”纲领中既有与“政治、教化”联系的要求。亦有“吟咏情性”的内涵。诗歌中有“政治、教化”内容,并不一定构成对诗歌审美的损害,那种反对与“政治、教化”相联系的“纯诗”主张,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偏颇和不科学的。“中和”之美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相对和谐关系的反映,表现着哀乐之情抒发的一种常态。而在大喜、大悲境况下,诗歌的情感表现就难以选择“不淫”、“不伤”的“中和”,而总要发为敢笑、敢怒的“激切”——它正表现着人们在非常境地中的人性之“真”。从情感表现看,诗、骚作品兼有温婉有节的“中和”与“发愤”无羁的“激切”之不同取向,显示了“诗、骚”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已涵容了审美的丰富多样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对"生"的本原的探讨可导出生之要义———"独化"、"创生"、"生动"。而对中国古典美学"虚静"命题的同步思辨能挖掘出其丰富的内蕴。由此得之,"生"之要义是宇宙万物本体"生"与中国古典美学"虚静"观二者相互通达的内质。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5.
禅宗的"净心"思想影响了王维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情趣,使其摆脱尘世之累,审美情趣趋向于宁静淡泊,在对物的静观中,获得了那种虚静的创作心态,从而创造出那些可以归之为"优美"范畴的山水诗.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是儒家的诗学观。"诗言志"有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由于个人的思想、志向及所处环境、地位的不同,所言的"志"也各不相同。寓志于形象中和咏物言志是诗言志的两种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权德舆的诗歌,"雅"和"中"的特色非常鲜明.大而言之,是由儒家中和、雅正的审美理想决定的;小而言之,是受到了皎然诗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与他本人的性格、身份、地位也有关系.权德舆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有明显的盛中唐过渡的痕迹,也蕴含了宋型文化的萌芽.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诗学价值观中的"君子"与"小人"跟"华夏"与"夷狄"一一对映,"君子"等同"华夏","小人"等同"夷狄".其等同依据在诗学上表现为经过儒家政教伦理浸蕴的"性情",这种等同所体现出的文明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轼提出了"随物赋形"辞至干达""平淡绚烂"等诗文创作的重要观点,他认为,诗文创作须遵循自身规律,"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这些观点既是对唐宋前辈学者的继承,又对其后数百年中国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活法说"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苏轼实为中国诗学"活法说"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古代文论家认为,"养气"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而"虚静"是养气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调和。刘勰《文心雕龙·养气》中的"养气"说和"虚静"说从道家顺其自然、清静虚无、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出发,论述了作家创作的生命状态和审美心理准备,说明了"养气"和"虚静"在生命和谐和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刘勰将"养气"概念引入艺术哲学范畴,从新的角度扩展了"养气"和"虚静"的外延,也丰富了其内涵。  相似文献   

11.
吴奔星先生的诗歌创作是他从事诗歌创作70多年心灵轨迹的写照,体现了其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他的诗歌创作、不但有充沛的激情,而且具有学者的睿智;在新、旧诗体艺术优长的相互吸收与融合方面也作出了卓有建树的探讨。在诗歌理论研究方向,“诗美鉴赏学”的建立和诗歌的虚实美学理论的提出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儿童文学,由于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很多作品的幻想性不如外来儿童文学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也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新格局,富有想象力的诗意作品增多,但是由于受到当代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也还是存在想象力匮乏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因此,用想象为儿童撑起一片诗意的天空则成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诗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承受的“非诗”的负载实在太多。文艺理论上的各式各样的“论”,各式各样的“主义”,使诗歌疲于应付这些需要,弄得六神无主,至于诗的本体特征究竟是什么,反倒无关重要了。新时期诗歌领域,追赶“主义”新潮,吃了苦头,也出现过一些偏差。困扰文学创作的,还有个“文化”问题。渗透在诗歌中的文化,应该是一种超越于狭隘地表文化的大文化,是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一种深层次的意蕴。如果把地域文化的表面现象,放到作品中去展览,使艺术创作混同于考古学与民俗学,反倒是破坏了文化,没有文化了。  相似文献   

14.
《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从诗性文化角度入手,对我国原始文化与巫术文化进行了钩沉,对哲理文学观、抒情文学观、历史文学观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深刻的思考,改写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很多结论。  相似文献   

15.
署名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和四首拟作构成了《胡笳十八拍》系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五篇作品皆是关于战争、乱离题材,都是由十八拍合成的长诗,均表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其在发展中体现出这些变化特点:从自言其事发展为他人代言,由“一人之悲”变为“家国之悲”,由个人创作发展为集句,诗体形式上有明显的变化,艺术风格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揭示了西方现代人格分裂的深刻主题,并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鲜明的独创性。艾略特在诗中以悖论为框架,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刻分析,佐以象征、内心独白和典故等手法,其诗艺的标新立异影响了他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艾略特现代主义诗坛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方回诗史叙述与诗史批评论说的一项重要内容,乃厘清诗体演变的脉络并构建其典范谱系.他不仅显现了律诗体制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唐宋律诗各体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也大致勾勒出古体诗创作在汉、魏、晋、唐、宋诸诗史演进阶段中的沿革承转之情状,并突出强调了“变”而不失其“正”的《离骚》对于诗史创变的示范意义.从中也可看出,方回标“宗”立“祖”,并非崇尚“江西”,实则是想通过梳理、统合诗史各阶段正脉典范以确立具有深厚传统且又有丰富创作实践依据的诗学规范体系,使诗人作家有足够的诗学资源可供酌取,从而在涵咏、师法各体范型的基础上,开辟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本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观,以此视角考察李白的诗文创作观可以发现,他在文学观上提倡清新自然、风骨兴寄之美,是一位以复古为革新者;他具有大历史观的思维倾向,一面多方汲取历史营养,一面将历史主观化;他的诗化哲学思维,又赋予了他深刻超迈的生命哲思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非仪式性音乐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形本来是单纯的器乐演奏、徒歌(清唱)、但歌(清唱加帮腔)和带有局部伴奏的演唱,音乐和诗一向未能全程相配;这种情形到建安时代发生一个大的变化,曹操将自己的诗作全程配以器乐演奏,成为所谓“乐章”,此事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汉王朝的衰微和崩溃,原先音乐机关保存的雅乐和俗乐都严重亡佚,在建安时代因诗-乐配合新方式而得到促进的音乐创新中,新的“清商三调”渐渐形成;到曹丕、曹睿的时代,新的“清商三调”全面确立,并在后来长期流传。建安诗歌创作的不少问题都可以由当时诗-乐关系的新变动得到某种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20.
纵观湖州新时期①三十年文学发展的历程,湖州当代文学以其不俗的文学实绩沿袭着浙江文学的悠久传统,绵延着吴越文化恒古的历史风范。湖州当代文学在创作取向上,恪守主流价值立场;在艺术视角上,秉承诗性江南文脉。了解湖州新时期三十年文学发展的进程及其文学品格,有着超越地域界限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