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在客家学的研究中,客家民系的本质问题争论较多。我们认为客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原汉人南迁而不是客家人南迁的结果,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古百越族的支系主要是畲族融合形成了现在称之为客家的民系,而且在这个融合过程中畲族不占少数。  相似文献   

2.
“客家先民”之先民——赣南远古土著居民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在北方汉民进入赣南之前,这里曾先后生活着古越族和山都、木客等土著居民。他们受北来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而逐渐被同化,最终成为了客家民系的一因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客家先民"。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客家方言承载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客家方言折射出了客家民系在迁徙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移民文化及地理文化。  相似文献   

4.
<正> 赣南是我国客籍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龙南县无论山区或平原都是客家区。在龙南县见存的103个世居姓氏中,赖氏的南迁源远流长,最具客家代表性。公元220~264年,三国时期中原战乱,中原汉族颖川赖氏首批南迁到赣南,同各姓先民一起叩开了赣南这块广袤富饶而美丽的“蛮荒处女之地”,一直在此繁衍生息,形成望族,为赣南的开发和客家的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赖氏迁徒的溯源 赖民迁徙源远流长,历事浩繁。我们所据资料,难以周全。为抛砖引玉,取得大家共同研讨,现据可资材料,对赖氏的迁徙,作考于下,请有识之士多提意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正>以往学者对客家族群及其文化形成的解释,主要是从移民史的角度,认为正是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才给赣闽粤客家地区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于是这些学者十分强调移民人口的身份结构和文化素质,他们以族谱记载为主要资料,提出客家先民大多是来自北方中原的望族,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论点。学者的这种做法,应该是受到了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客家族源争论的影响。在客家族源的问题上,"客家汉族论"(即认为客家人是来自北方中原的  相似文献   

6.
彭文宇  陈名实 《莆田学院学报》2006,13(4):F0003-F0003
福建最早的先民是闽族,春秋战国时期,越人南迁入闽,汉代时形成了闽越族。此后,北方汉人不断南迁福建,形成三次入闽高潮。第一次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是唐代前期,第三次是唐末五代时期。宋代以后,福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繁荣的地区,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而在他们迁徙和定居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对客家土楼有着神秘的向往。在我那模糊的印象中,土楼,或者说围屋,是经过了长途迁徙的客家人留在大地、留给历史的脚印,亦是他们追寻生命的巢穴。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有一支重要的民系不可忽视,那就是客家人。东晋末年五胡乱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中叶安史之乱、唐末黄巢起义和五代纷争、两宋之际金兵南侵、宋元之际蒙古铁骑横行,一次次的战乱、一次次的灾荒、一次次的背井离乡、一次次的流离颠沛,使原居于中原的汉人辗转迁徙到赣闽粤山区,与当地的土著交流融合,渐渐形成了一个汉民族的特殊民系,粤东、闽西、赣南一带是客家基本住地,而他们曾经的居所引起了后人无数的惊奇。 被这惊奇牵引着,我们谋划已久的自驾考察小组,终于在2006年“五一”长假成行了,目标正是粤东和赣南的客家围屋……  相似文献   

8.
赣南,中原汉人南迁的中转站与聚散地,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然而,这里的客家认同意识却不如闽粤强。基于此,本文拟从自然地理、民族交融特点和“客家热”的兴起以及客家研究宣传等方面分析赣南客家族性潜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杨义 《嘉应学院学报》2001,19(1):108-110
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山地文化——客家文化 ,1 9世纪后期 ,逐渐形成了“新客家文化精神”。黄遵宪和丘逢甲可以说是客家文化在近代中国发愤图存中的双璧 ,而林风眠、李金发则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客家文化的诗与画的双璧。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说法,弄清这个问题,对于认识“三山国王”和客家在客居情境中的文化认同,都有很大的意义。“三山国王”的文化构成相当复杂,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山神、社会崇拜中的土王神和佛教神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同时,从中国内陆山地民族———土家族的“三王神”看,它与土家族的信仰还有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转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客家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徙后的客居生存情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相似文献   

11.
“客家”概念的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概念的诠释不宜生搬硬套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的模式。民系只是民族的地域性分支,是民族内部在民族共性覆盖下的具有相对差异的方言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的人类群团。客家民系的形成,有一个自赣北至赣中再至赣南的“民系锻造”过程,没有江西特定的历史“温控”及“冶铸”过程,就不会有后来的客家。“客家”是与“土著”对称的名词,但在民系的称呼里却不是两个对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疆地区的外迁;一是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聚。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大量北迁,而东北女真人则纷纷南迁。辽金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改变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客家土楼及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楼是福建西南部以永定为中心的客家人民居。这种民居因其独特的外形而享誉海内外,被称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它是由北方战乱而南迁的移民建造的。由于南迁这些移民与当地土著人融洽而形成汉民族的另一民系——“客家人”。在异域的荒野中,客家人采用生土夯筑形成自己的独特家园——土楼。土楼历史悠久、形态各异、布局合理、坚固耐用。它不仅组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更构成了独特的“土楼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上的中原汉人多次南迁中,形成了一支具有特殊生存方式和顽强生命力的特殊民系——客家人。目前,客家人分布在中国17个省区的200多个县市;在海外,则遍布各大洲。全世界客家人总数约1亿左右。客家称谓的由来、客家的姓氏、人口、分布状况、民系特性、传统文化及其与河南在史缘、地缘、血缘上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他们的先民原本中原汉族。在中国古代,由于战乱、饥荒等种种原因,中原汉族曾几次大规模南迁,他们首先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驻足,然后继续向南迁徙,流布于南方各省。 这些南来的汉族先民被称为“客家,则始于宋代。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封建政府在对南来汉民进行户籍立册时,认为先到为主,称为“主籍”,后到为“客”,称为“客籍人”,又称为“客家人”,从此客家正式定称。由于“客家人”都是后来者,平原肥沃地区,皆为主籍捷足先登,“客家人“无法插足,不得不避住山区。因此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客家人”除在祖国东南地区流布外,其中亦有不少人从闽粤各地越海出国,浮漂到东南亚、大洋洲、南美洲、欧  相似文献   

16.
从中原南迁的客家族群,长期保持着坚守中原文化的共同心理特征。音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旋律形态学等研究方法,将客家核心区域闽粤赣的客家音乐与中原核心区域河南音乐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后发现,两个区域之间的音乐文化上有共通之处,其文化关联性的存在是由于客家族群在迁徙中"文化觅母"的传播与族群对"我文化"进行有意识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形成于闽粤赣边山区的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21世圮的现代化生活潮流中,应从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发扬两方面,去创造客家土楼民居新岛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客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 世纪的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的一部分;21 世纪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南化”;客家文化是“南化”的一支主流;从20 世纪的伟人看21 世纪客家文化。21 世纪客家文化的特点:迁徙精神,团结精神,崇文精神,尚武精神;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来建设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19.
客家民系形成地域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释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不同地域的历史作用,从而指出不同时期的“客都”所在地,力图客观地论证客家民系形成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南迁汉人几经周折定居闽粤赣边区 ,在融合当地土著后 ,形成了客家民系。该民系形成后 ,对边区的山地开发、传播先进的汉文化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 ;客家人具有强烈的爱国心 ,在推动中国历史 (尤其是近代历史 )前进方面起了先锋作用。因此 ,客家民系在中国历史上享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