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秦汉时期,赣南已经设治,从那时开始,已有中原汉民陆续南下进到赣南山区。但是,大批客家先民进入赣南,则是在唐宋时期,他们成为了客家民系的直接源头。元、明时期,江西中部的一部分姓氏又先后迁入赣南,他们与先期的姓氏相融而成为"本地人"(又称"老姓氏"或"老客家")。明末清初,闽粤客家大批倒迁赣南(他们又被学界称为"新客家"),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客家的现代格局。  相似文献   

2.
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央苏区时期曾培育创造了艰苦奋斗、创造"第一等工作"等苏区精神;赣南也是世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在历经关山、转徙万里的过程中,凝练出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和博大精深的客家精神。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赣南师范学院继承和发扬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培育形成了具有赣南师范学院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赣南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3.
赣南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集地、中转站和客家民系的主要孕育地。生机盎然的赣南民间舞便是这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绚丽折光。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为赣南民间舞中的一大表演技巧。了解和掌握赣南采茶舞中"矮子步"的形成及风格特点,对促进和发展赣南民间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的"客家文化区"的形象是19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其心理基础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粤东影响形成的"客家人"及其认同概念,而其历史基础则在于自唐宋以来赣南先民与明清时期流民之间相互"层累"地构成客家建构所必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进赣南的客家研究,一方面应对赣南客家"建构"的历史进行梳理,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赣南人作为一个"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和赣南地区作为一个"客家文化区"地方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必须放弃传统研究中以方言和移民作为认定客家的硬性指标的做法,充分展开对赣南复杂而多元的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必须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这种区域文化之形成,重新认识赣南"客家形成"之历史背景。必须开展一些个案式的研究来展现赣南的区域历史进程及其被"制造"成文化表象,并进一步被人们运用这种表象"建构"成客家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晚唐裴钅刑《传奇》中的《崔炜》是一篇最早关于客家先民的小说。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为我们了解客家先民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形成与发展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源于身体活动,生产劳动、祭祀神明的活动仪式和军事训练,其主流是来自中原文化,是中原文化与畲族、瑶族等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民俗体育文化。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具有移民文化特征,客家先民具有崇文重教尚武的习俗。  相似文献   

7.
王贵民 《考试周刊》2013,(15):24-25
本文以客家建筑为例,通过对赣南客家传统建筑吉祥图案的划分及其与中原吉祥图案的对比研究,探求客家先民赋予建筑各个环节中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8.
宁化石壁地处赣南闽西交界之要冲,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历史上客家先民最重要的聚居地与再迁出发地,见证了客家形成的全过程,因而是客家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地域性标志。客家文化应由"前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和"后客家文化"三部分组成。作为"客家祖地",石壁集中体现了"前客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漂泊中的宗法文化、家族文化、血缘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文化客家"论者否认血缘文化在客家形成过程中之重要作用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9.
论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系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而这一历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显示出地域性的特点。赣南闽西边区是唐末五代接受北来客家先民的第一站 ;客家民系于北宋时期酝酿、发育成长于赣闽边区 ,而于南宋时期成熟于更为广袤的赣闽粤三角区。随着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 ,赣南又成为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地。因此 ,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中 ,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客家古文是流行于赣南地区的曲艺形式。关于客家古文的渊源,一直未有可靠的说法。文章以客家先民南迁始发地的传统音乐为参照物,与客家古文进行音阶类型、旋法、音调特征、调式类型等音乐形态各方面的对比,对其源流探寻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1.
甘南 ,是藏汉民族的结合部 ,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 ,人称“小西藏”。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 ,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农业。旅游农业具有多种优势特征和广阔前景。对“小西藏”旅游农业的开发提出了 8条思路  相似文献   

12.
赣南,中原汉人南迁的中转站与聚散地,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然而,这里的客家认同意识却不如闽粤强。基于此,本文拟从自然地理、民族交融特点和“客家热”的兴起以及客家研究宣传等方面分析赣南客家族性潜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赣南在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业已取得较大成果,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赣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成果和特点入手,分析当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因应之道。提出赣南客家研究应在坚持既有的在地研究的基础上,赋以区域研究在人类学知识体系建构上的意义,重视在地研究与离散视野的结合,实现在理论视野和学术话语上从“赣南客家”到“客家赣南”的转变,在研究区域上从“赣南研究”到“超越赣南”或“走出赣南”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赣南客家民间文化艺术以其古敦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瞩目,特别是传统的灯彩艺术,是客家人欢庆喜日佳节常用的一种表演方式。赣南客家灯彩品种繁多、造型千姿百态,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舞蹈表演丰富多彩,锣鼓节奏铿锵有力,赣南客家人民把生活的情趣和对大自然的感悟都融进了灯彩中。  相似文献   

15.
论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南是客家人形成的重要区域,在这里广泛分布着颇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对现代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文拟从客家民俗旅游价值、旅游地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客家民俗旅游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狮舞"是中华大地上炎黄子孙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而用席子作为道具的"席狮舞"是客家地区独有的一种"狮舞"形式。分析同属于客家文化传统的江西赣南信丰古陂镇的"席狮舞"和广东梅州梅江区的"席狮舞"两者的舞蹈形态共性与个性中得到舞蹈形态的产生与变化与其所处地区的舞蹈生态环境和舞蹈心态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解析客家族群原乡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在台湾宜兰地区的变迁,提示此种变迁在文化移植问题上具有的现象与意义。汉人移垦台湾自17世纪中叶以后,移垦的居民多数来自中国东南省份,如闽南、粤东等地区,由于客家族群文化习性遵守先人之法观念较为执着,因此生活中保有许多原乡之习俗。台湾宜兰地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后,嘉庆年间再次由官府配合民间开发的典型案例,由于资料完整,历史发展与目前社会环境变异不大,且田野调查便利等研究条件具备,因此作为本论文研究客家族群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变迁“王爷公”的时空区域,企图藉明显的历史发展说明客家文化中民间信仰变迁的“土著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公元840年,由于内部争斗、外族入侵,加上自然灾害,漠北回鹘汗国分崩离析,部族向西、向南迁徙.其中,"葱岭西回鹘"和"高昌回鹘"这两个源于同一文化母体的回鹘分支,由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导致文化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后来又逐步融合.  相似文献   

19.
赣南客家采茶戏处于"辉煌与没落并存"的状态,当前最大的困境是难以可持续发展。赣南客家采茶戏应回归草根市场,从本土艺术和地方艺术两个文化标签回归草根市场,这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