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赣南客家民间文化艺术以其古敦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瞩目,特别是传统的灯彩艺术,是客家人欢庆喜日佳节常用的一种表演方式.赣南客家灯彩品种繁多、造型千姿百态,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舞蹈表演丰富多彩,锣鼓节奏铿锵有力,赣南客家人民把生活的情趣和对大自然的感悟都融进了灯彩中.赣南客家灯彩是赣南客家人的一项重要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凝聚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客家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2.
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是一项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它来源于中原灯彩文化的传承,形成于节庆祭祀活动需要,是对生活和劳动场景动作的模仿.有只舞不唱和又舞又唱两大类十几种表演形式,具有灯具精美多样,音乐优美动听,舞姿粗狂柔美,造型壮观漂亮等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赣南采茶戏“矮子步”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采茶戏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经几百年的发展、锤炼,形成了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矮子步”同“单袖筒”和“扇子花”共同构成赣南采茶最具特色的三大表演技巧,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戏中“生”与“丑”的最基本步法,其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地方戏曲中的一道特色风景.矮子步不仅仅起源于茶园劳动,更起源于赣南客家人民各种各样的田间劳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挑担负重劳动.它是赣南客家人民几百年田间劳作与茶园生活历史沉淀和艺术结晶,更是客家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4.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最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是在民间灯彩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地方小戏,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本文介绍的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钓拐》中的反丑刘二,他不仅体现了反丑人物表演的形态特征和赣南采茶戏中独具特色的"三绝"表演技艺,而且从美学角度看,刘二这一角色还体现了"化丑为美"的表演审美情趣。在民间素有"三角成戏,小丑当家"的说法,可见反丑人物在戏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赣南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集地、中转站和客家民系的主要孕育地。生机盎然的赣南民间舞便是这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绚丽折光。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为赣南民间舞中的一大表演技巧。了解和掌握赣南采茶舞中"矮子步"的形成及风格特点,对促进和发展赣南民间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赣南客家采茶戏处于"辉煌与没落并存"的状态,当前最大的困境是难以可持续发展。赣南客家采茶戏应回归草根市场,从本土艺术和地方艺术两个文化标签回归草根市场,这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赣南"灯彩"、"傩舞"和"采茶"为例,揭示出了赣南民间舞蹈与赣南民俗事象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结为一体的内在关系.赣南民俗事象为赣南民间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赣南民间舞蹈又成为赣南民俗事象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这对于赣南民间舞蹈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赣南客家音乐,随着文化与时代的变迁,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有些艺术品种处于消亡式微的边缘。为了保护和发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赣南客家音乐,本文从"创新"、"教育"、"市场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对赣南客家音乐的保存和传承,为赣南客家音乐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和进入良性的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赣南客家山歌歌词的韵辙、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客家山歌歌词的艺术手法特点及风格特征,旨在促进赣南客家山歌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进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赣南民歌的历史渊源,赣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赣南客家人民独特的劳动生活习俗论述了赣南民歌的成因;从旋律韵味、调式调性、表演形式等角度论述了赣南民歌的主要特点。文中引用了赣南民歌中影响力较大的兴国山歌、采茶戏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1.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的"客家文化区"的形象是19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其心理基础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粤东影响形成的"客家人"及其认同概念,而其历史基础则在于自唐宋以来赣南先民与明清时期流民之间相互"层累"地构成客家建构所必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进赣南的客家研究,一方面应对赣南客家"建构"的历史进行梳理,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赣南人作为一个"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和赣南地区作为一个"客家文化区"地方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必须放弃传统研究中以方言和移民作为认定客家的硬性指标的做法,充分展开对赣南复杂而多元的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必须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这种区域文化之形成,重新认识赣南"客家形成"之历史背景。必须开展一些个案式的研究来展现赣南的区域历史进程及其被"制造"成文化表象,并进一步被人们运用这种表象"建构"成客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赣南,中原汉人南迁的中转站与聚散地,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然而,这里的客家认同意识却不如闽粤强。基于此,本文拟从自然地理、民族交融特点和“客家热”的兴起以及客家研究宣传等方面分析赣南客家族性潜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客家先民”之先民——赣南远古土著居民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在北方汉民进入赣南之前,这里曾先后生活着古越族和山都、木客等土著居民。他们受北来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而逐渐被同化,最终成为了客家民系的一因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客家先民"。  相似文献   

14.
论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南是客家人形成的重要区域,在这里广泛分布着颇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对现代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文拟从客家民俗旅游价值、旅游地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客家民俗旅游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赣南采茶舞是赣南的主要舞种之一,是在地方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蹈表现形式,其综合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歌舞,异彩纷呈,深受群众喜爱。独树一帜、别有风味的“单袖筒”是赣南采茶舞中的一大表演技巧。文章从“单袖筒”的形成、风格特点、发展创新以及今后的走向来加以论述,旨在弘扬客家文化,促进、发展和繁荣新时期的赣南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6.
赣南在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业已取得较大成果,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赣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成果和特点入手,分析当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因应之道。提出赣南客家研究应在坚持既有的在地研究的基础上,赋以区域研究在人类学知识体系建构上的意义,重视在地研究与离散视野的结合,实现在理论视野和学术话语上从“赣南客家”到“客家赣南”的转变,在研究区域上从“赣南研究”到“超越赣南”或“走出赣南”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央苏区时期曾培育创造了艰苦奋斗、创造"第一等工作"等苏区精神;赣南也是世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在历经关山、转徙万里的过程中,凝练出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和博大精深的客家精神。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赣南师范学院继承和发扬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培育形成了具有赣南师范学院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赣南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8.
赣南的民俗文化是赣南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赣南具备民俗旅游的区位条件;通过对赣南悠久的历史、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的描述,可挖掘赣南众多的民俗旅游资源,打造精品路线,为塑造赣南旅游文化品牌寻求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