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末,在报刊界出现了一个新品种—“报型杂志”,也称作“报型刊”、“本儿报”。这种刊物通过嫁接报纸与杂志的双重优势、衔接报纸与杂志的传播理念,以中心城市为地域特征,锐意进入和开拓市场,在报刊市场上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2.
试论早期中国报刊评论的成因和走向曾建雄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早有报刊的国家,但是报刊评论却始终没有在中国古代报纸上出现。中国报刊评论最早是伴随着一批外国人办的近代中文报刊(以下简称“外报”),首先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从19世纪初叶第一份近代中文报...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 ,外国人在华办的中文报刊不论是宗教还是商业报刊 ,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科技知识的报道占重要的比重 ,这种情况在中国报刊史上具有显著的特色 ,这些外报的科学报道对中国社会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本文认为 :外报科技传播直接服务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客观上广泛传播了科学知识 ,对报刊的普及和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外报的科技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山西左权县旅游局副局长苗世明,自幼从借报、抄报到集报,30年苦心专注报刊收藏,现已收藏古今中外报纸30611种368712份,杂志10221种55154册,图书3266册,其藏品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5月21日,上海吉尼斯总部为苗世明同志颁发了“报刊收藏吉尼斯之最”证书。 苗世明出生在山西省左权县原庄村一个农民家庭。1970年,他15岁因家贫辍学,借报、抄报是他求学求知的唯一途径,因而与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收藏的珍品报纸主要有:清朝时期的《申报》、《京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是中国最早与近代报刊打交道的人之一,但林却误以为近代报刊就是中国固有之“塘报”,他有关报刊的一些认识,就是由“塘报”引申而来。林则徐的译报出于现实“制夷”之需要,其意义在于“睁眼看世界”,而不在于报刊思想。相反,他的报刊观念与同时代的人并无实质区别。林之所以超出时人想到“译报”,这与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一贯的务实作风及出身于沿海等特殊背景有关,也不排除受到洋人阅读“邸报”了解中国动向的直接启发。在当前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以为林是把新闻作为“情报”,因而具有“情报”纸的报刊观念;有的甚至认为林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一个环节。本文以为,这些说法缺乏说服力。林则徐译报的意义在于“译”,并不在于“报”。我们应该对前者加以充分肯定,但没有必要因此拔高他的报刊观念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们的书评主要由报刊来承担,全国除《中国图书评论》、《读书》、《文汇读书周报》等几家主要的专业性书评报刊外,《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等几家著名报纸也相继开辟了与图书有关的专版。较诸10年前“江山寥落”的状况,现在确有方兴未艾的趋势。不过,我觉得目前我们的书评界多拘泥于报刊这块“故土”,而对电视这一文化传播媒介的书评作用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图书广告是传播图书发行信息、加速图书商品流通的一种宣传方式。它通过各种媒体,包括报刊、电台、电视台、橱窗、征订目录和其它宣传图书或报道图书服务内容的各种印刷品和书写品,把读者和发行者、出版者联系起来。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图书广告是出版发行工作的“信息工业”。要活跃图书市场,解决或缓解“买书难”和“卖书难”,使“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不成为一句空话,就必须重视这项“信息工业”的建设,尤其是重视它的基本建设——图书广告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80年代末,四川省在全国首创了国防时报。随后,湖北的国防教育报、山东的山东国防报、中央军委的中国国防报、重庆的国防教育报等纷纷问世。国防报刊这一新闻媒体,以其实现强国魂、振民魂、壮军魂的历史使命和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反映生活、引导舆论最迅速、最广泛的...  相似文献   

9.
据《新闻出版报》报道:一九九七年开始创建的“中国报刊碑林”是根据“集报大王”徐孔章的提议,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中国报协、中国期刊协会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筹建的。地处咸宁市咸安区的“中国报刊碑林”现已初具规模,三百二十八亩基础工程的“三通一平”和办公楼东门楼的主体工程已完成,主碑楼、藏报馆等正在兴建,有关资料的征集也正同步进行。 中国报刊碑林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0.
报刊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叫标题,通常特指新闻的题目。标题被报人们称为“报纸的眼睛”,并被认为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尖端,可见它的重要。最早的报纸是没有标题的。我国从公元八世纪的“报状”、“进奏院状报”,到宋代的小报“新闻”,到元、明、清的“小本”、“小钞”、“报条”“京报”等,都只是把内容一条一条依次罗列,没有标题。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外国侵略者主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等所谓近代化报纸创刊,才开始出现标题和一些署名文章,但也很简单,一般只在正文前加上“新报”、“新闻”、“近日杂报”、“粤东新报”等寥寥数  相似文献   

11.
近日,“老报刊及外文图书展销”在中国书店报刊资料部拉开帷幕。三千余册精品期刊、老报纸,万余种极具收藏价值的外文原版图书与读者见面。据悉,民国六年手写报纸《消夏日报》也亮相此次展销。此报主编程树仁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我国最早赴美攻读电影  相似文献   

12.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古代传播史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唐进奏院状报的产生,标志着古代新闻传播进入了纸质媒体时代,开创了政府公报的先河。对唐进奏院状报的准确定位,对研究中国古代传播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梦雅 《今传媒》2013,(1):72-73
晚清报人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诞生于20世纪初白话报大发展时期,与此前的近代政论性报刊相比,出现了由救国向救民、由维新到革命的转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进行了改革,体现出近代报刊大众化的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一、为促进图书出版工作的繁荣,加强出版界与读者的联系,《出版研究》、《博览群书》、《编辑之友》、《文汇读书周报》、《编辑学刊》、《书讯报》、《中州书林》、《新闻出版报》8家报刊,决定在前三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的基础上,继续举办“第四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5.
有关邸报几个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邸报又称邸抄、朝报、条报、杂报、状报、报状、阁抄、塘报、驿报等等,最后改名为京报。被认为中国古代报刊的邸报,远在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初年就已经产生。到了唐玄宗时代(公元712—756年)即被印刷出版,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报纸。宋朝是邸报的鼎盛时期,到了元代邸报却消声匿迹起来,明朝时又重新出现,它的寿命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叶。道光以后,邸报名称不再被人提起,而代之以京报。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新闻     
江苏盐阜大众报坚持请读者评报、议报制度化、规范化,对办报质量予以监控,把“办报为大众,办报靠大众”落到实处。 面对近年来报刊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去年该报增加了三项新的调查内容:一是“您读本报的来源”;二是“您自费订阅或购买报纸最看重的因素”;三是“您认为要增加或调整的版面和专栏”。借以听取和征询受众对地市党报该怎样按市场经济和新闻规律办报的意见。目前,该报编委会还在根据调查反馈的情况和读者提出的40多条有价值的书面意见,研究调整专版专栏,制定进一步提高报纸质量的措施与方案。  相似文献   

17.
第四季度是报刊征订的季节,翻阅1994年报刊简明目录,多数报刊能够实事求是、简明扼要地进行自我介绍,但有的报刊简介标题上说得有些绝,叫人看了不自在。如一家报纸的标题是:“订阅全国第一张经济类晚报——是您的最佳选择……”还有些报刊自我介绍说:“中国报界首创”、“全国第一家”等等。用“绝对”、“报界首创”、“全国第一”来吸引、扩大征订,其主观用意是可以理解的,但切不能一味夸大其辞,丢掉了实事求是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在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农村出现“科学热”而办起了一批科技报。据全国报刊调查统计,全国科技报1981年为38家,到1985年已发展到160家,除一部分属专业报纸或面向城市读者外,绝大多数以农村读者为对象。它们在普及科学知识、破除迷信,传播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民需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苏蕾  董文辉  若文 《今传媒》2006,(6):27-28
在新闻传播中,活跃着一个过去比较陌生、而今引人注目的社会角色:报刊审读(或曰“阅评”)。报刊审读是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相应人员,依据审读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报刊进行审视监督与扶植帮助的动态过程,也是审读主体、审读客体、审读标准彼此融合的完整体系。自1988年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对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简称“1988年《通知》”)下达以来,报刊审读所发挥的作用已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有两种情况不能回避,一是对它还存在诸如“多此一举”、“个人偏见”、“专门挑刺”等等的另类目光;二是存在着报刊审读与媒介…  相似文献   

20.
8月15日中国市容报发表的一则简讯中,把广西壮族自治区说成是“广西省”。这个明显的错误,竟通过许多关口,见于报端。将自治区说成“省”,也散见于其它一些报刊。一字之差,反映了报刊记者、编辑、校对的工作态度,希望再也不要让这类常识性的错误出现在报刊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