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图书馆系统的熵与负熵工作浅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任福珍 《情报杂志》2001,20(8):37-38
应用熵的变化规律,分析和探讨了图书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熵,并指出了有效控制系统中熵增的一系列负熵工作。  相似文献   

2.
李长玲 《情报杂志》2005,24(4):96-97
利用熵增原理说明了图书馆管理从有序到无序,指出图书馆需要管理;利用耗散结构理论说明了图书馆管理可以从无序到有序,提出了图书馆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熵及耗散结构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过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封闭场所内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为研究起点,以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为指导思想,运用熵增理论的思想来描述突发事件产生的运动机理,将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动因及控制措施分别作为熵增因素和负熵因素进行分析,再运用结构耗散的思想来解决熵增的问题,以达到使系统的熵最小化、使系统恢复至平衡状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将热力学中的熵理论与企业管理系统相结合,通过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所导致的熵增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必然性.根据对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定义与特征的描述,结合耗散结构理论,探讨了在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系统中如何通过引入负熵流减少系统总熵,从而消除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下熵增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舆情治理能力是政府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信息供需角度,运用熵理论研究突发事件 舆情的演化机理,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将关注该事件且有信息需求的公众视为突发事件舆论场系统 的内部组成部分,媒体和政府视为系统外部环境,基于熵理论研究突发事件舆情的演化机理。【结果/结论】研究结 果表明,在突发事件舆情复杂多变的动态演化中,存在五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时间节点:熵增突变点、熵增减缓 点、熵增速度零点、熵减加速点和新平衡形成点,为相关部门的管控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瑞征  李华 《科教文汇》2020,(1):88-89,105
“熵”是系统混乱度的量度,“负熵”是系统有序性的量度。“熵”理论在宇宙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要维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有一定的“负熵”。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要达到长久和谐发展,必须减少自然环境熵增,减少对自然环境负熵流的攫取。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耗散结构特点,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熵的性质、数量、结构,以及系统演化、扰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演化概念模型和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科技人才政策以系统论观点分析,从系统的资源输入、转换、输出和外部环境4个要素构建科技人才政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系统熵模型,通过关联熵和运行熵评价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并选取山东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10—2019年间山东省科技人才政策系统关联熵先增后减,系统内部结构有序性呈现阶段性特征;运行熵逐年下降,系统运行呈现持续有序化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从健全科技人才开发政策、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和落实科技人才政策3个方面对山东省科技人才政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立足于世界复杂性观点,从哲学上分析了熵(泛化)的涵义、熵变的多种形态及规律,给出了一种新的熵理论,指出了这种熵理论的现实意义.同时,批评了<新自然观>一书中"熵理论与自然观"一文之错误把100多年前从一个极其简单系统 (仅有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孤立系统)抽象出来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或熵增原理),不加论证、随意地应用于包括宇宙在内的各种复杂系统,形成一幅单调衰减,走向死亡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0.
基于熵与自组织理论的突发事件分析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突发事件发生的原理实际上是各种社会能量因子尤其是负性能量因子无序涨落发生系统紊乱的结果,这一原理能够很好地解释SARS事件的发展过程。本文根据熵与自组织思想进行的深度研究,揭示了突发事件发生的熵增与负熵流矛盾运动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构建了突发事件前后的熵与自组织运动模型,深化了对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华坚  李政霖  黄德春 《资源科学》2016,38(2):239-247
随着世界水危机日益加剧,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合作开发日显重要。本文将国际河流水资源合作开发系统视为一个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复合耗散系统,在对系统环境及行为主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划分了该系统的内部子系统结构,指出沟通协调子系统是影响系统运行的最核心部分,水资源载体子系统是系统运行的基础。相关利益主体对国际河流水资源合作开发的利益诉求差异、合作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信息共享力度不够、政治争端、管理效率递减等问题都会使得系统熵值增加,阻碍合作开发活动的开展,而良好的政治局势、人财物等方面支持、生态修复及补偿机制、国际涉水制度的完善等则会使系统熵值减少,促进合作的有效开展。在根据熵增和熵减影响因素设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国际河流水资源合作开发系统熵模型,并对不同总熵值下应采取的措施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都伊林 《科技通报》2019,35(2):240-245
根据城市突发事件和"城市病"的特点,运用信息熵理论,分析系统熵增与熵减因素,将城市生态系统与信息熵有机结合,提出了城市熵的概念。通过智能识别物体属性特征和应急情报分析,以及已知事物的概率分布;由最大熵模型生成熵阈值,应用阈值分割法等,提出应急预测和预警方案。根据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和G20峰会安保模式的实例,结合智慧城市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设计一种"可测、可控、可视"的城市应急信息熵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网站质量评价的新方法及计算机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熵权对主观权重进行调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计算量较大和算法有时不可行的弊端.本文在研究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一个新的函数对熵权加以改进,提出了图书馆网站拟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法.最后,利用拟熵权和熵权两种赋权法对图书馆网站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并编制了MATLAB程序求解,使得该方法更具实用性.结果表明,拟熵权法不仅克服了熵权法的上述缺点,而且计算结果的隶属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新兴产业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序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产业结构系统是耗散结构的假设基础上,建立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标体系,运用灰关联熵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2008年间新兴产业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0-2003年间,前者造成了后者的熵减,提高了系统的有序度;而在2004-2008年间,前者使后者产生了熵增,降低了系统的有序度.进一步的原因分析中发现,三资企业在我国的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三资企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系统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多数年份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系统处于无序度加大状态.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壮大,这才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网站的熵权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国海  马晓英  刘秀妹 《情报杂志》2007,26(2):121-122,125
通过引入“熵权”的概念,提出了基于熵权的高校图书馆网站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步骤,并通过实例计算与分析,认为熵权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更客观、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熵权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通过引入“熵权”的概念,提出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熵权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步骤。并通过实例计算与分析,表明熵权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更客观、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7.
在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三种演变规律:一是封闭式系统向无序演进的熵增定律;二是开放式系统向有序演进的自组织与进化机制;三是混沌系统向不确定演进的规律。通过分析这三种演变规律的作用机理和内在联系,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进一步阐明现代组织管理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熵理论的企业演化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华 《大众科技》2005,(2):116-118
文章认为,不管是竞争、合作、合作性竞争还是战略联盟都是企业的生存手段.在一个时期内,特别是在同一个产品市场内,大小企业博弈的结果是适者生存.然而,由于企业系统内外部熵增的作用,企业在后一个时期内最终会演化到另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吴玲  任佩瑜  陈维政  贺红梅 《软科学》2004,18(1):36-39,43
本文分析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熵增原理与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本质和意义,建立了企业管理耗散结构的形成模型;并在分析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缺陷的基础上,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熵理论,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框架下企业综合绩效的熵值评估法,为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异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立忠  李世雁 《情报科学》2005,23(5):669-672
信息技术的异化首先体现在时空的异化过程之中,在信息的空间压缩、信息对时间限制的突破过程中,信息技术异化产生了信息的对立物熵增,从而信息失去了自然本真;在信息技术的制造、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过程中,这种信息的对立物熵增,使信息技术的异化成为环境危机的原因之一;信息技术异化也使社会趋向无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