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绯红的十月点燃绯红的土地。十月,是祖国庄严神圣的生日。幸福的乳汁汩汩流出,滋润华夏赤子的心田。这是丰收的日子。流金的大地、送爽的金风、饱满的果实、欢唱的机器、甜蜜的笑脸、穿飞的身影组成一幅奔忙而又和谐的图画。走进这个日子,细数从我  相似文献   

2.
论图书馆对聘用勤工俭学学生的科学管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述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人才战略的实施,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的重要意义与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图书馆加强对勤工俭学学生的科学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个小镇的魅力在于它的古老与神秘,而这种魅力又恰恰是源于小镇那些变化莫测的云彩和古老的建筑.戏楼、场院、小木桥;老房、老街、老味道;花海、密林、大草坪;高粱、麦垛、鸡鸭跳……这些在都市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的影像,至今却依然存留在一座座小镇的光阴里.小镇天与地的结合组成了最为和谐的生命交响曲,在这里人们可以缓解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的疏离感,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歇息,感受到来自大自然最真诚的问候.很多时候我们被禁锢在钢筋水泥的牢笼中,很难再“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也正缘于此,我们的“寻找美丽小镇”活动诞生了.  相似文献   

4.
“传媒娱乐化”背后的“娱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传媒娱乐化的社会影响的讨论中,多数人强调其负面影响,认为娱乐化价值取向造成传媒的同质化竞争,使一些媒体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放弃了新闻业应恪守的真实、公正原则,使其应有的公信力受到损害.更多人认为当前的传媒娱乐化风潮是大众传媒功能的走偏,娱乐化暗含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特性会使人们远离崇高的理性追求,麻醉人的神经,使之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弱智化的娱乐使人成为物欲膨胀的精神侏儒.[1]谌至有人借用尼尔·波兹曼的一句惊呼告诫国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  相似文献   

5.
从一本杂志看畅销元素--解读《读者》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本不事张扬的杂志,<读者>杂志几乎在全国与世界近百个组织的排行榜中都榜上有名,并且屡次走到前几名的位置上.在中国期刊协会所做的近18年来大发行量期刊发行统计表上,<读者>杂志连续13年位居中国大发行量杂志前十名之列,三次成为年度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这三次分别是1994年的347万,1995年的406万以及2000年的605万.1997年,上海三联书店的<书城>杂志登载了一次中国热门杂志排行榜,选了中国的12家杂志,作为中国杂志的名片.而这个排行榜的着眼点在于大众化,选择的标准和原则是内容的前瞻性与形式上的现代感,更注重杂志的影响力和保存价值.这次品位不俗的评选,对<读者>杂志的评价是:"作为一份国内销路最广的老牌文摘类杂志,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有着浓烈的个性和风格,人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读者>式的文体,这是其他文摘类杂志很少有的.杂志是依靠编辑编出来的,此言信之".央视索福瑞公司在进行调查后,提供报告说,这本杂志的传阅率达到了10个人左右,是中国同类杂志里传阅度最高的一本.中国13亿人口中,将近2亿人看到过这本杂志.  相似文献   

6.
目前,由于各种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人们信息接受习惯的改变,传统报业的发行面临着越来越困难的局面. 影响发行的四大因素 第一、报纸本身的素质 包括报纸的内容质量,公信力以及报纸的品牌等.报纸的内容质量主要指新闻报道的质量、内容的可读性、本地化内容的多少以及报纸的整体品相等等;公信力实质上指的是社会公众对报纸的信任程度;品牌是报纸的无形资产,报纸的品牌价值越高,对报纸的发行越有利.报纸本身的素质和报纸的发行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考古学家认为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地图存在于文字之先.我们可以从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中找到地图的印迹,追溯古往今来的绘图家们和探险家们的精彩探险故事.地图曾经是精美的艺术和昂贵的奢侈品.几千年来,人类以非常多元的模式描绘和展现和认知着世界,地图既是国家与权力的象征,也是一个看得见风景的世界和智慧宝库.  相似文献   

8.
勉人 《传媒》2015,(4):1
近日,关于综艺电影的争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顾名思义,综艺电影就是综艺节目改编成的电影.2014年1月31日,根据热播亲子真人秀改编的《爸爸去哪儿》在院线上映,最终收获超过7亿元的票房;2015年1月30日,同样改编自热播综艺节目的《奔跑吧兄弟》上映,这部仅用6天就完成所有拍摄镜头的“电影”,在口碑一路走低的情况下只用了10天就收获3.68亿元票房,它激起的争议犹胜《爸爸去哪儿》.冯小刚导演炮轰综艺电影会导致电影产业的自杀,冯导的论点虽得到不少电影从业者和观众的支持,却难以遏制综艺电影照猫画虎入市赚钱的势头.冯导的论调自然很有道理,因为他熟知什么是真正的电影,尽管当年的《1942》在票房上输给了更具娱乐气息的《泰囧》,但《泰囧》至少是一部完完整整在认真讲故事的电影.  相似文献   

9.
庞立群 《传媒》2007,(2):72-73
电视媒体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电视栏目之间的竞争.因此,打造收视率高.影响力大、生命周期长的品牌栏目就成为电视媒体追求的主要目标.然而,表面看起来众多的栏目资源,实际上却往往是大同小异,雷同现象严重.真正可供观众选择的栏目并不多,而真正的品牌栏目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如何提高电视栏目的竞争力,不断建设特色化、品牌化、精品化的电视栏目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滑明达  陈洁 《传媒》2005,(1):61-62
美国的网络诈骗,可谓无孔不入.对骗子们来说,美国大选就是一个行骗敛财的绝好机会.骗子们每天发送近25万电子邮件,建议收到邮件的人投票支持某一位总统候选人.投票方式是拨打以900开头的电话,在电话中回答是支持布什还是克里.但是拨打一次电话对方会扣除1.99美元的费用.该邮件写道,这次活动得到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总统竞选总部的批准,最后的调查结果将提供给竞选总部参考.并且这种垃圾邮件以著名的lycos.com搜索网站的网络入口为伪装,收到邮件的人通常都不会对它们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邮件的实际来源是捷克境内的一个服务商.这仅是层出不穷的网络欺诈事件中的一例罢了.  相似文献   

11.
从文献考据学角度,对“信息”一词源流加以考证,指出并修正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一些误读、误判。通过探究“信息”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的详细出处,提出 “信息”一词最早辞源出自唐朝崔备的《清溪路中寄诸公》中这一论点。进而对“信息”一词的内涵、发展、演变进行剖析并得出结论: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会产生信息,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由事物发出的由接收者感知、分析、判断出的消息、情报、数据、指令、信号等当中所包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以图书馆提供电子借阅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厘清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提出建立基于社会平衡机制的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系统的主要路径。[方法/过程] 介绍图书馆电子书和电子借阅的发展现状,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作者、提供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涉及作者与提供商的商业利益、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的权利和用户获取知识的权利,不同利益主体存在既冲突又合作的关系;图书馆电子借阅服务系统不够成熟,产生明显的资源供需失衡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完善法律制度,维护公共利益;扶持电子书产业发展,规范市场行为;建立许可协议标准模板,保护各方利益;控制采购成本,促进电子书资源利用;发挥电子书优势,促进电子书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意义]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一直在面对层出不穷的竞争者,也一直在流失用户。新一轮互联网浪潮中的知识付费成为图书馆最新的竞争者,但相关研究尚未注意到知识付费在社会知识交流中的角色与影响,也没有更进一步地再回到对图书馆事业影响的思考上去。[方法/过程]使用比较法和历史研究法,以知识付费的兴起与局限为参照展开分析。[结果/结论]知识付费兴起的原因是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扁平化的知识交流市场,当代图书馆地位受到挑战的背后是图书馆员职业主体性消解和中介性消解。图书馆应当放弃"中心"思维,重新认识现阶段的历史任务,通过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专业性输出来重申价值与回应挑战。知识付费尚存在不能解决信息失真和阻碍信息公平两大局限。与其他知识交流市场的竞争者相比,当代图书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the almanac in Croatia is reconstructed through primary research in bibliographic and archival sources. The almanac is a vehicle for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in informal contexts, engaging both oral tradition and literary forms traceable to medieval literacy and ways of structuring knowledge. The history of the almanac in Croatia reflects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the book trade, literacy,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Four main stages are identified: (1) the beginning of the annual almanac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strological almanacs reflecting the sensibility of the Baroque period; (2) the Enlightenment's stimulation of almanac publishing in the spirit of contemporary secular reforms in agriculture and education; (3) nineteenth-and twentieth-century almanac trade, showing complex and overlapping networks for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appropriation of printed almanacs;(4) roughly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when the almanac slowly moved out of the role of a popular mass medium and into specialized niches represented by regional, diaspora, and religious almanacs.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memoir is my personal story about how I created and came to curate on the International Counterculture Archive collection, which is held in the Global Resources Center of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s (GWU) Gelman library. The first person narrative relates my first encounters with Soviet rock culture and describes how I turned my initial interest into a Ph.D. dissertation on the subculture of Soviet hippies and traditions of Soviet rock music, which subsequently led to my later work as a librarian and curator. I tell the story of my initial encounters with the members of Soviet/Russian rock music subculture and other countercultural personalities and activists during my first trip to Moscow in 1993 to collect samples of Soviet rock music recordings and rock music zines for the European Division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During this formative trip I met with a number of counterculture producers and collectors who were instrumental in helping me build the International Counterculture Archive. Upon leaving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 continued collecting Soviet/Russian countercultural materials on behalf of the Global Resources Center of GWU’s Gelman Library. I talk about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Archive at Gelman library, about bureaucratic and financial aspects of this work, and about my many acquisition trips to Moscow,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and East Central Europe. Much of the narrative centers on my work with Russian collectors and content producers and describes the type of materials that are included in the collection. I also describe how I built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Soviet/Russian rock music recordings, focusing on the phenomenon of Soviet/Russian rock music zin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unique zine collection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Counterculture Archive.  相似文献   

17.
网络博客学术资源编目疑难问题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了解国内外网络电子资源编目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学术博客资源编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简单地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馆员多样性和团队合作是美国ClimateQUALTM组织氛围测评中的两个重要指标,但二者的关系还没有被详尽研究。本文利用近10年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科研合作数据,深度分析馆员合作中所体现的馆员多样性,为进一步了解图书馆组织氛围的相关特征提供依据。[方法/过程]利用馆员及其年龄、职称、学历、学科背景、岗位等馆员属性信息,将这些馆员划分成不同的类别,计算辛普森指数(simpson)和熵值(entropy),并依此来测度科研合作中的馆员多样性,绘制合作结构图来显示科研合作的状态。[结果/结论]将馆员个体作为多样性计算中的类别,辛普森指数为0.994,熵值为0.6。按馆员年龄、职称、学历、学科背景、岗位等属性划分类别,辛普森指数处于0.82-0.997之间,熵值处于0.59-0.89之间,高辛普森指数和高熵值表明不同层次的馆员都参与了科学合作,但合作不是很集中。对一定合作强度所形成的网络结构的分析也发现,合作还处于相对比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固定的合作团队。高学历和高职称馆员是图书馆科研产出的重要力量,虽然馆员学科背景广泛,但图情学科背景仍是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科研产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从个人层次、群体层次和组织层次角度,对目前心理资本理论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及归纳,内容包括:心理资本的内涵、心理资本的测量、心理资本的前因与中介、心理资本的结果、心理资本与结果间的中介或调节变量、心理资本的调节以及图书馆员心理资本相关研究。最后,指出这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心理资本的研究展望及今后图书馆员心理资本研究可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David Gruber 《Media History》2013,19(3):341-356
This paper explores Apple and Microsoft television commercials from the last 25 years and argues that they visualize three phases of the human–computer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changing positions of the computer and the human body. The three phases are: disembodied cyberspace, embodied hybridity and ubiquity. Ultimately, what becomes appare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television commercials demonstrate what Henry Jenkins calls a ‘cultural convergence’ in relation to the human–computer relationship and why this convergence experienced a shift from phase one to phase two around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The paper ends by examining more recent Apple and Microsoft television commercial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third phase in the human–computer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