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一个美国华人社区的田野材料分析,揭示“模范少数民族”社会话语如何与华人社区的思想认识与教育社会实践发生关联.研究发现,当地华人社区中的家长和学生一定程度上认同“模范少数民族”这一主流印象的正面意义,并努力促进自身群体的教育成就和社会上升性流动,在将这一印象内化的同时也为这一话语的维持和延续做出贡献.研究同时揭示了“模范少数民族”话语的另一面,对于作为话语指称对象的华人群体,在利用这一主流话语的同时也受困于包含其中的局限性.一方面,看似正面的“模范少数民族”对于华裔族群而言起着规定与“定位”的作用,制约和操弄着群体身份认同和族群关系;另一方面,这一主导话语还因其内在的片面性而将华裔少数群体他者化,以其单向度的形象成为主体群体构建身份认同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具有跨越时代的特性。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贯穿于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民族精神又会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唤起“民族自觉”,是凝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民族精神各层次内容的关系、个体精神和群体精神的关系以及不同时期(平时与非常时期)民族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恩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沈峥 《文教资料》2013,(6):37-39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人与人之间(或个人与群体之间)对其拥有的共同文化的认可,其表现为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社会风俗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人类社会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对民族文化认同而发生的。云南近代风俗在短时期内发生了急风骤雨的变化,为历代少见,这是通过当时的政治变革、社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因素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自1819年英国人开埠至今,新加坡逐渐形成稳定的多元民族结构和多元民族丈化特色.而建国后民族政策的不断调整,则使多元族群之间的和谐共处日益成为当代新加坡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族群理论研究产生于西方,影响深远,是当代国际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具有思辨和应用的双重价值.在中国,开展族群理论的时间并不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学术气氛的活跃,伴随着对民族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商榷,族群理论才逐渐被引介进来.族群认同理论是族群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族群认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析我国各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还可以通过对族群理论的深度剖析探究出其中蕴含的教育启示.本文主要在乡土教材开发、双语双文化理解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探讨族群以及族群认同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众多认知群体中均存在将“民族问题”扩大化的倾向,即将民族地区发生和存在的所有事关民族的问题都划归或者牵扯至“民族问题”的倾向。笔者认为,这种“民族问题”扩大化的倾向,既不符合我国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也不利于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和建设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是有害而无益的,我们对此应当加以警觉。  相似文献   

8.
具有共同属性的同一类人,我们常常管它叫某“族”。今时今日,“族”字辈欣欣向荣:“追星族”“哈韩族”“SOHO族”“丁克族”的说法层出不穷。“族”不再只用来表示“宗族”“民族”等结构稳定、人员固定的群体,新生族群往往具有某种相同的生活方式,比如“SOHO族”和“丁克族”。新生族群的成员流动性大,十七八岁的少年,今日是“哈韩一族”,明日也许就成为“哈日族”。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悠久,在漫长的世界历史长河中,文化全球化始终引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但文化全球化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主义”。在我们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不能忘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任何民族只有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在文化全球化中创造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向世界奉献民族文化新特色,才能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孙益 《教育学报》2008,4(2):26-32
近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一词中“民族(nation)”观念的形成,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中独特的组织结构“民族团”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世纪大学在“nation”观念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民族团”组织在中世纪大学中的普及和发展,“nation”一词的内涵也逐渐丰富和深化,从一个有着贬损含义的外来人的群体转变成为一个有着共同语言、共同观念、共同文化、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团体。这样的组织结构不但影响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会,也在整个欧洲产生了政治上的影响力,既加速了中世纪大学国家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觉醒,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心理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国家认同危机是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阿富汗的历史地名、民族得名和国家形成入手,探讨阿富汗现代国家的构建过程,认为普什图族大民族主义是国家构建的动力源,普什图族是阿富汗国家的主心骨,同时阿富汗国内的少数民族备受普什图族的压迫和歧视,因此不认同阿富汗人的称谓,并产生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因此。阿富汗国族的形成和巩固是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族群建构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方学者安德森(B.Anderson)的民族观为参照平台,通过展示前辈学者对"族群"概念的丰富多彩的解说,指出了族群建构的学理依据和实践价值,揭示了学术意义上的族群建构与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认同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强调了将它们并置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进而初步彰显了学术研究中固有的"政治倾向性",阐明了在学术研究中要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思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口传的历史"文本"--黎族民间文学概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族有其自成体系的语言 ,但没有文字 ,在建国前 ,民间文学是其唯一的文学。黎族民间文学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存在 ,也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现实存在。本文主要从黎族民间文学的体裁形式和内容进行概述性评介。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关于民族国家概念有多种看法,从历史角度对民族国家进行溯源,得出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演化的产物,具有民族性、主权性和公民性。民族国家理论传入中国后,学术界对其概念产生误解,原因有二,第一,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了民族国家,将民族国家中的民族概念与种族概念混淆,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实际上含有国族的意思;第二,把作为国家形态的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结构片面联系了,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数量不能否认民族国家本身。  相似文献   

15.
“马湖蛮”是历史上居住在四川南部金沙江下游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据史料分析可知,“马湖蛮”的名称得名于“马湖江”、“马湖”;“马湖蛮”可能来自古蜀族,后融人彝族、汉族;自汉至明、清,马湖地区与中史政权的联系逐步加深;明末清初“改土归流”,使“马湖蛮”地区土司制度逐渐消亡,而借土司之名仅存的一点少数民族痕迹也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6.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17.
帽饰的产生与特定民族和人群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也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特征、生存空间、审美心理、族群交往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红河上游花腰傣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帽饰"鸡枞帽"为例,深入分析帽饰与环境、族群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了解当地族群的传统服饰文化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傣族、壮族、布依族为例,分析了其在各自生活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较为系统的服饰特点,并对这三个民族的服装特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结合符号学语义及语用的理论,浅析了百越族群服饰具有民族化、伦理化、社会阶级化和宗教信仰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9.
"刮面"是沿河地方土家族最独特的礼品,是人们往来结交和赠送喜礼的重要物品。通过"刮面"的生产过程,介绍"刮面"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针对"刮面"文化正在遗失的现状,提出了对"刮面"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元一体——论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和民族文化的问题是当代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的热点问题,而一与多、统一性(共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关键问题,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包含着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与多的统一、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即是一个多元一体结构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的这种多元一体的结构,在云南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典型,由此,总结云南民族如何形成多元一体结构的历史经验,对于认识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进而认识当代民族与文化的世界性问题,都具有重要而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