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是高职院校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文章以电子商务专业群为视角,对专业群与农产品流通产业耦合发展的逻辑、主体和机制展开研究。在界定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院校等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规划引导机制、利益协同机制、长效沟通机制、产教联动机制和动态调控机制,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这对于提升专业群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助推产业升级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常态"的迫切需要和逻辑必然。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把握质量、效率和创新三个核心内涵,主动对接经济转型发展新常态、积极承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使命、构建高职教育供给结构新生态,从供给侧入手,针对当前高职教育结构性、体制性、制度性等痼疾,加强政策制度供给,变革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激发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活力动力,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个体个性发展需求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精准供给。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性,可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通过对2011-2018年间广西产业发展和专业发展相关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中低端人才供给过剩、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偏低、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错位等突出问题。需要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程度,作为"需求端"的产业界要真正参与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全过程,作为"供给端"的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多元需求,走特色化专业建设道路,建立起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有效对接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教育发展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国际化办学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够、人才培养结构性过剩、小语种人才短缺、高素质国际化教师团队缺乏等问题.必须以供给侧改革思路为指导,重新定位高职院校办学方针,实施高职教育国际化战略,聚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供给水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多方协同创新,通力保障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国际化办学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够、人才培养结构性过剩、小语种人才短缺、高素质国际化教师团队缺乏等问题。以供给侧改革思路为指导,应重新定位高职院校办学方针、实施高职教育国际化战略;聚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供给水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多方协同创新、通力保障供给侧改革,为"一带一路"提供高质量的供给。  相似文献   

6.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特色小镇建设是国家城镇化发展新举措,是健康产业升级新尝试,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积极响应国家城乡统筹、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高职教育应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谋篇布局,加快与小镇特色产业及地方文化对接,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与针对性,推动小城镇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协同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实践探索,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展校镇合作空间,发展校镇融合文化,主动深化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李隽  吴波 《教育与职业》2021,997(21):52-56
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大多专业比较齐全且有一定的特色,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基本吻合,但专业特色不够鲜明、与区域产业集群契合度较低、专业群资源利用率较低、专业群管理机制落后.因此,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应找准定位,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群;科学规划,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多方共举,实现资源集成共享;以群建院,创新院校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需进一步延伸。高职院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还面临院校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师""生"两侧的双重性薄弱、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办学模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需改变院校供给侧结构以发展乡村教育,提升"师""生"侧吸引力以储备乡村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提升教育质量,改革办学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9.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江西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及区域结构来看,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江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江西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延伸层次结构、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形式结构、优化区域结构,努力适应并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紧迫,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专业结构,主动对接当地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以济南市产业调整升级为背景,结合驻济高职院校专业分布现状,对我市职业院校专业对接和结构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开展内涵建设的基础与关键环节,应用流程再造理论与方法,以职业教育新理念为引领,吸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建设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满足区域产业对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实现高职学生可持续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有效实施,是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广东面向新型服务产业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二者相互制约,互动共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行,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数量和质量与发展规模的不匹配、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培养理念与产业对接失调等,需要通过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根本、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人才考核标准、调整产业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民办高职认同度来突破高职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发生深刻转换,涌现出一大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为发展载体的新经济。新经济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亟需大量具有复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切实面向未来加强"新工科"建设,深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支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科技术人才。在建设路径上,高职院校要以回归工程实践为主线,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新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完善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建立健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构建全过程、多层次的"新工科"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江西高职教育服务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切入点,分析了江西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教育质量契合生态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西高职教育契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六点建议:建立区域内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供给发布机制;形成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构建特色专业群,对接区域重点产业群;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推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力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高职教育与现代产业链要素具有内在关联性,实现产业链、专业链和人才链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可以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机制。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主动适应工业4.0人才能力要求的必要性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产业链、专业链与人才链内在关联性,探讨产业链与专业链对接的策略和途径,提出双链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应有之义,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决定了其与产业的密切关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主动服务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促进高职教育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从三次产业和行业门类两个层面研究我国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偏离度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高职教育要面向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制造2025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优化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布局和专业动态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其生命力体现在与地方经济和属地产业的主动对接和深度融合上。花都区高职教育是其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日益提高,但仍然存在着毕业生当地就业动力不足、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不对接、高端技能人才供给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等问题。为此,花都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区域产业的对接发展,一是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二是产学研密切结合,增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融合度;三是建立统筹管理机制,提高人才供给与区域发展的适应度。  相似文献   

18.
以厦门市高职院校为样本,在分析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动静态对厦门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进行研究,发现在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航空等新兴高端制造产业上,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都存在不足;在财经商贸等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却存在“供给过剩”和“办学趋同”的情况。整体上,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有待提升。以产教融合为视角,从“学校对接企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课程对接岗位”等三个维度,系统探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对接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是国家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而做出的工程教育改革决策,是我国高校未来工科教育改革的主方向。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工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是保障更好践行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补齐工科领域短板和实现工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语言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地域、生源和特色学科等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和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等困境。因此,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应当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响应政策精神、服务区域产业和整合办学资源为原则,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工科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特定区域的新工科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新工科教师队伍、搭建"非实体"的新工科平台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工科办学模式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仍然是供给侧改革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教育体系和各具体制度变革中进行摸索和创新。文章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对供给侧改革中的"制度保障"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以此作为指导高职院校新时期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重要参考。通过构建涵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动力机制以及学生创业跟踪机制等三个阶段的制度体系,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机制创新要求相吻合,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了科学保障,助力高职院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