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清一统志馆是清廷特开的修史机构之一,在清初塑造大一统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成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负责纂修首部《大清一统志》。徐乾学、韩菼等先后主持馆务。大清一统志馆还与苏州志局、内阁、翰林院、六部、武英殿修书处等合作修志。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大清一统志馆相关纂修活动结束,退出历史舞台。本文利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庋藏的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并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内阁起居注册等清代档案,对一统志馆尘封已久的历史作较完整的揭示。  相似文献   

2.
方略馆主要负责编纂"方略"史书,是清代特开的官修史书机构。始设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编纂《平定三逆方略》时,置于内阁,有撰事则设,书成即撤。乾隆朝成为常设史馆,隶属军机处。晚清以降,逐渐衰落。方略馆机构职掌明确,人员管理制度严格,不仅纂修方略,而且参与纂修诸如《皇舆全图》《皇舆西域图志》《大清一统志》《满洲源流考》《明纪纲目》等书籍。方略馆编纂活动见证了清代由大乱走向大治、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在不同时期扮演着构建清帝"大一统"之主地位、昭示国家疆域"大一统"之盛、维护统治秩序、重塑清廷统治权威等多面相的角色。本文梳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及其它文献史料,拟对方略馆沿置始末、机构职掌与人员管理、方略编纂活动及特色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探析。  相似文献   

3.
作为清代乾隆朝诏开的首个官立书馆,三礼馆仍待深入研究。此前学界对于三礼馆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未充分考证。考察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内阁大库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折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三礼义疏》稿本等文献之后,本文对三礼馆正式开馆时间及其所在地进行了考证,同时系统清理了学界关于三礼馆馆臣入选者的异说,并细致梳理了三礼馆内的纂修分工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由刘铮云所著《档案中的历史(清代政治与社会)》一书,2017年6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华学人丛书》之一种。刘铮云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长期负责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工作,负责建置了内阁大库文件数据库,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三个清代档案典藏机构的数据库整合到一个检索平台上,使研究者可以同时检索三个数据库的内容,并得工作之便,从事清代政治与社会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明清档案龙柜是清代皇家用来贮放玉牒的档案装具,现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清朝每次纂修玉牒,工部都会制造精美的龙柜。龙柜以杉木或松木为材料,外经披麻、挂灰、髹漆,并雕戗流云、龙纹及海水江崖纹等中国传统纹样而成。根据用途和颜色,有黄、红两种,黄龙柜用于贮放宗室玉牒,红龙柜用于贮放觉罗玉牒,柜体中间立柱上分别用满、汉文字书写“大清宗室谱牒”和“大清宗族谱牒”字样,虽仅一字之差,却标明了柜内所存玉牒内人员身份的差别。清代玉牒龙柜制作精美、工艺复杂、雍容华贵,凸显着皇家气派。  相似文献   

6.
田建君 《兰台世界》2012,(25):85-86
清代朝廷重视档案管理,建立了积累保存档案的管理机构,设定了收藏利用档案的管理制度,库藏宏富,制度完备。一、主要的档案管理机构纵观清代的档案管理机构,主要包括由中枢机关内阁设立的"内阁大库"、国史馆设立的"国史馆大库"以及军机处设立的"方略馆大库"。上述几个档案库集中了清代最为重要的、数量亦属最多的档案材料[1]15。在内阁大库中保存的清代档案,编制有  相似文献   

7.
东北三省地方通志,历代修纂不多。元代的《辽阳图志》早已亡佚。明代仅有嘉靖刊本《辽东志》和《全辽志》。清代统治全国二百六十八年,东北地区性通志,成书亦不多,康乾之际,出于纂修《大清一统志》的需要,才先后修成《盛京通志》数种。以后,直到清末,也不见纂修。这仅有的几种通志,三百年来除乾隆元年刻本于咸丰二年补刻,乾隆一百  相似文献   

8.
赵增越 《历史档案》2017,(4):106-106
由刘铮云所著《档案中的历史(清代政治与社会)》一书,2017年6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华学人丛书》之一种。刘铮云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长期负责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工作,负责建置了内阁大库文件数据库,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三个清代档案典藏机构的数据库整合到一个检索平台上,使研究者可以同时检索三个数据库的内容,并得工作之便,从事清代政治与社会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金路 《历史档案》2023,(2):128-131
<正>清代皇室对玉牒的纂修和贮藏极为重视,纂修完成后均以隆重的礼仪进呈皇帝御览,始能尊藏收贮。大玉牒正本初纂修三份,一藏于皇史宬,一藏于礼部(后藏于盛京敬典阁),一藏于宗人府(后停修)。关于皇史宬所藏之玉牒,(光绪)《钦定大清会典》载玉牒在“皇史宬行(礼恭)奉尊藏”((1)),而(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2))中又有玉牒“移贮”寿皇殿之东、西室的记载。对此,研究者认为,“原藏皇史宬之清代玉牒,嘉庆十二年移存景山寿皇殿”((3)),在考证玉牒存址时亦提及嘉庆十二年(1807)玉牒移存景山寿皇殿耳殿衍庆殿和绵禧殿((4))。本文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清代档案、故宫博物院藏古籍及官修文献为依据,梳理皇史宬所藏玉牒移贮寿皇殿始末。  相似文献   

10.
清代自康熙年间起,每次重大军事活动结束及遇有重要政事,均要将有关这一活动的谕旨、奏折等档案史料汇集起来,择其要者,编纂成书,称为方略或纪略,为此而专门设立的修书机构,称为方略馆。现有著述认为,清代方略馆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目的是为纂修“三逆方略”。但笔者认为,清代方略馆并非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而应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是因为:第一,评定三逆方略》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这一部方略的纂修最早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提出来的。据《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①四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福建造…  相似文献   

11.
崔军伟 《历史档案》2012,(3):134-135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圣祖谕令臣僚议定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国史",开辟了清代国家主持编纂纪传体国史之先河。但"三朝国史"馆究竟存续了多长时间?"三朝国史"的纂修成果如何?《会典》、"三通"、《实录》等官书中均未详细记载。  相似文献   

12.
屈辱的契约     
在 丹 东市 档案 馆 的馆 藏中 ,保 存 着两 份 珍 贵 的历史 档案 :一 份 是 1908年“大清 安东 海 关”与日 本 “安东满 铁株 式 会社 ”签 订的 契 约书 ;另 一份 是 1914年 中华民 国 安 东 海 关 与 日 本 “安 东 满 铁 株 式 会 社 ”签 订 的 备  相似文献   

13.
《上海档案》2007,(1):31-32
姜之茂在《档案学研究》2006年增刊撰文就影响档案鉴定工作开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一、对"丰富馆(室)藏"的片面理解。为了急于改变馆(室)藏贫乏现状,一些档案馆将档案利用的不活跃和档案数量、结构上的问题简单划等号,片面从数量上理解丰富馆(室)藏的观念,促使某些档案馆(室)出现了接收、征集档案工作不顾整体的超常现象。  相似文献   

14.
档案材料是清历朝实录纂修的主要依据。实录馆借助政府权力,在史料征集方面享有诸多便利,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内阁大库、皇史宬及中央与地方各级官署的文书档案资料,实录馆官员都有权调阅。大量一手档案资料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清实录》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由张伟仁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言所”)出版,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印行的《明清档案》史料汇编丛书,已陆续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 此套丛书系将“史言所”现存的全部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明清档案缩影印行,故名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明清档案》,简称《明清档案》,以别于该所此前排版刊印数量较小之《明清史料》一书。 该套丛书第1册于1986年元月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6.
上海图书馆藏《办理四库全书历次圣谕》是四库馆臣抄录的纂修四库全书档案。部分内容为此抄本独有,对《四库全书》研究有重要补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山东省淄博市档案局(馆)联合张店区档案局、区科协、区文化馆在潘庄社区开展档案宣传活动。活动中,市档案局(馆)精心制作的"清代、民国教育档案资料展"吸引了众多的社区居民参观。该展览以征集到的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老课本、试卷、毕业证书、成绩单、作业本等档案资料为依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对清代、民国时期教育档案  相似文献   

18.
崔军伟 《档案》2011,(5):18-20
国史纂修是清代官方档案史料编纂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二十九年,基于从文化上构建新王朝政治谱系的目的,清圣祖谕令臣僚议定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国史”,开辟了清代国家主持编纂纪传体国史之先河。“三朝国史”纂修设立了纂修机构和人员,确定了史料编纂体例;拟定了纂修方法,并且终康熙一朝,纂修不辍,从组织、实践上为清代中期国史纂修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康熙与档案     
清代皇帝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统治者.在康熙统治期间,利用档案、图书资料来编辑出版的书籍很多,如<明史>(延续到雍正年间完成)和地方史志的纂修相继告成.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在史料发现上有四大收获: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六朝隋唐卷轴及内阁大库所藏元明及清代文书档案。其中内阁大库档案不为一般人所熟悉,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历经磨难,多有散佚,现存多处。大连图书馆即藏有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