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车星辰 《武当》2007,(12):34-34
今之习拳者,有的偏重于形,有的侧重于意(神),甚至还有只求神意而不重形骸者。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试想,一个习拳者连最基本的外形间架都做不到,何谈千奇百怪的"神意"与"假借",岂非耗神损气之"空想"?因此,愚以为,习艺者必先求形,在  相似文献   

2.
水火居士 《精武》2008,(11):35-35
拳家之责任,一方面宜精研拳理;一方面要勇于实战。研理无已时,即势变无已时。积累代宗师法乳,必能发现足以解释一切拳法之法则,然后用于指导吾人身心之修炼,此乃法则之所以有大效用于习拳者也。  相似文献   

3.
徐培良 《武当》2009,(3):18-19
太极推手怎么推?以笔者多年习拳之浅见,首要掌握“懂劲”与“听劲”,以沾连粘随为原则,从不丢不顶中找机巧,实现“四两拨千斤”之巧推.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晚清民国时期影响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形意拳的发展能够在晚清民国臻于大成,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人口增长为习拳练武提供了大量的习练人口;晋商的发展及其对形意拳的需求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晚清民国时期列强的侵略激发了众多国人的爱国之心,从而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韦公远 《武当》2012,(8):13
笔者居所楼前有一块练功场地,每天清晨有几十名练拳者在一名老者的带领下习拳练剑。他们从二十四式太极拳开始练起,继而练四十二式太极拳……一个早晨下来至少能练习五六种套路(拳、剑),练完后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见他们会演练如此多的套路,笔者虽习拳十几年也自叹弗如。一日,笔者与其中一位习拳者闲聊,问:"太极拳  相似文献   

6.
水火居士 《精武》2008,(7):25-25
~~心意六合拳习拳箴规@水火居士~~  相似文献   

7.
名家信箱     
我想向崔仲三老师请教在太极拳里如何去理解“腰”这个问题。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谈到腰的问题时说,“在走拳架时,四肢动度为最大,躯体为次,腰最小。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微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真动”,并强调,不要在“教习时‘转腰’两字不离口,不能有强化转腰的想法和念头”。这和我平常习拳时教课老师要求的正相反。教拳老师总要求我们以腰为轴,带动全身,强调太极拳的“力源”在腰脊,主张由腰脊带动四肢运作。那么应该如何去理解“微动不如不动”?在习拳中如何体验“不动之动才是真动”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我酷好形意拳,潜修二十余春秋。之前我利用礼拜天拜访一河之隔的西安市郭派形意拳传人单吉刚先生。听其拳史拳理,观其拳法练法。不知不觉就过去四个多小时,令我受益匪浅。现以问答形式整理,愿形意拳同道有所借鉴,从而对习拳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李虎 《精武》2011,(1):86-88
习拳初起,要使身子悠起,似有拔地欲飞之感,这样才能不至于一身笨力,才能六方灵动,八方浮涌。然,怎样才能悠起,如何形成拔地欲飞之势呢?首先要有"意想成真"的转识之能,即诚切的意感。要感觉自身形成“十”字结构再加一前后横线,形成上下、左右、前后的立体劲力之势,其横竖交叉在腰胯或在屁下。  相似文献   

10.
习拳二十余载,从简化24拳起步,到各种竞赛套路,以及养生套路,再到传统杨式太极拳,我求师多人,买书买光盘无数,可谓孜孜以求。直至2014年开始接触太极观真体系,认真的向其创建人康伟老师学习太极理论,我感觉对太极拳的认知与理解,真正上了台阶。现在,我把我2019年的习拳感悟写出来,希望能对太极拳爱好者,尤其是已经能用身体打拳的人,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精研习拳之道,每练习一个单式,在手、眼、身、步、心、神、意、念的四法四功中讨分寸。一个拳式有8种练法。通俗解释为8种技艺,从起始习拳到上乘功法,一个拳式有8个层次的功夫,十分精妙。 1.粗练 所谓“粗练”,指初涉拳场,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知之甚少,或粗知或浅知。导师无须深讲开合、虚实、阴阳、动静……只教授动作,先学会“划道”。为了便于记车每个动作的起止点,不要照葫芦画瓢。要一招一式做准确,不要落人“学拳容易改拳难”之境地。如果有时间,可以先学练“定式”,势熟练后,再练“连式” 2.严练 严练是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12.
郑钧 《武当》2000,(9):18-18
习拳习道,理义须明。功不间断,其艺乃精。  相似文献   

13.
拳术述闻     
余幼时.即好拳术。初不存有门派之见.故于各种拳术.均涉足而研究之。然拳术之为道也至大,体万物而不遗。余既无身体力行之实功.亦未明此中之精义.仅略窥其大概而已。曩居北平,有高道夫君者,汉中人.工书法.于大小篆及汉魏源流殆无所不通。从余习拳年余.伊云.吾兹习此.为日不久.而心领神会。乃知拳术之与书法及身体.故有莫大之关系者.运用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余诘之.伊云.拳术有五  相似文献   

14.
清代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与武术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盛行,而众多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几乎都与武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习拳练武与宗教给社结合,揭竿而起的事由来已久,清代这种形式更为普遍。 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在山西朔县一带,有以张四为首的称为善友会的秘密宗教举行起义,其组织同时又是一个习拳练武的结社,会众大都是娴习枪刀弓矢的农民。康熙以后,此种情况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5.
《精武》2009,(4)
王玉芳先生简介王玉芳先生是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之次女。王玉芳先生1919年生于北京,13岁开始随父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习拳练功,悉得芗老之心法,她精湛的武学造诣为国内外武术界所公认。她在继承和弘扬意拳(大成拳)的事业上,始终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在中华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王玉芳先生的功法,深  相似文献   

16.
翁心诚 《精武》2009,(12):17-19
《精武》杂志不时登载有关王芗斋的文章,较为引人注目者为瀚海鹤先生的《再谈王芗斋》(《精武》2009年第10期第56至57页),其文凭事实说话,所论较为公正,且作者并非大成拳门下。笔者以往读过的有关王先生的议论中,或存畛域之念,过于溢美;或抱门户之见,贬词不当。故思索探究写下此文,以凑研习拳学、探求拳道之热闹。  相似文献   

17.
叶兰花  凌金溪 《武当》2014,(6):22-22
当代杨式太极拳名家傅声远常说:“要学好太极拳,习拳者应当具备‘六心’。即信心、恒心、决心、耐心、专心和虚心,并且还要学会‘自讨苦吃’。”在多年的太极拳教学中,笔者把大师所说的这“六心”贯穿于其中。今拟拙文直抒胸臆,愿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8.
张春运 《武当》2007,(8):23-23
目前有很多人都在练习传统的形意拳,此拳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作干净利落若形意拳在技击方面,其起,落,进,退,左,右均以擒拿和反擒拿为原则,处处都藏有技击之能;在健身方面,只要坚持锻炼,可延年益寿,并因其动作较为简单,故老少皆宜。吾从师习拳三十余年,深感形意拳之妙。  相似文献   

19.
和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清朝晚期,河南温县赵堡镇的和兆元(1810-1890),师从邻里陈清平习拳,后在北京供职。在理学名臣李棠阶的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周易》理论、医家之学、儒家的主张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编了  相似文献   

20.
沈寿 《中华武术》2002,(8):55-55
拳谚说:“拳、兵同源。”已故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教授生前常说:“古来习拳知兵法,不知兵法莫对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