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丁宝桢“忠”的内涵持征。一、用质朴的爱心关心民生疾苦,为民办事实来体现“忠”;二、舍弃“孝”的需要来成就“忠”;三、尽忠不愚忠,强烈而正直的主体意识,体现了丁宝桢深层次的“忠”。  相似文献   

2.
王磊 《考试周刊》2012,(78):12-13
忠孝矛盾的抒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琵琶记》中,高明虽高扬“全忠全孝”,而实际上在忠与孝的较量之中.“忠”却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变质与隐退的倾向。变质主要表现为尽忠为表象而功名为内核;隐退主要表现为尽孝成了蔡伯喈尽忠的前提和基础.而当二者矛盾到达顶峰时,蔡伯喈毫不犹豫地舍忠就孝。造成《琵琶记》中“忠”的变质与隐退的原因则主要在于科举制度对“忠”的扭曲、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及元代家庭伦理关系松动而造成的重孝轻忠。  相似文献   

3.
陈宝琛是一位清末遗臣;由于受着极浓厚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于清朝帝制是尽忠不渝的。但是他之所谓忠,也不是“愚忠”,乃是忠而有节。也就是说,他一方面对清朝尽忠,一方面又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大节。最主要的表现是,他对于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相似文献   

4.
“忠”、“孝”是中国古代两种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基础。通常统治者往往更重视忠,但魏晋南朝却由于种种原因,忠孝关系倒错,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浅析《论语》中的“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孝”不仅保持了“善事父母”的本义 ,更强调了其在人文关系中的地位 ,为尽孝与尽忠之间找到了责任心这个契合点 ;并进一步充实孝的内容 ,使之系统化 ,孝不但要养亲 ,还要敬亲爱亲 ,愉色而养 ,真正成为道德需要 ;最后还赋予孝以政治内涵 ,孝最终指向忠 ,为君王治理天下服务。全面正确地理解《论语》中的孝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对它扬弃 ,也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自从十九世纪中叶国门被西方的大炮和商品打开以后,中国历史转入近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习俗均日渐增变。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中国人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也随之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近代爱国主义运动日益高涨,历久不衰。而孙中山倡导的“振兴中华”则是它的一面跨世纪的旗帜。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中国人最大的伦常是君臣,“忠君”──—尽忠于皇帝、朝廷,是最为崇高的品德。虽然,“国”、“国家”两词在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已经出现,而且其含义历经演变,愈益被赋于“国家”──统治机关或领有的区域的意义,但“国…  相似文献   

7.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欧阳詹具有浓厚的乡情与亲情,这在他的诗歌和文章中有明显而特出的表现。这种情怀就是在现今的福建人中也多如此。后者与前者之间或许有着某种历史的延续关系。欧阳詹及其乡人由于恋乡恋亲,从不愿离乡北宦,到离乡辞亲追求功名,北宦终身,这一观念习俗的变化,乃与李椅、常衮在闽中的兴办教育,推行儒家思想大有关系。欧阳詹的恋乡恋亲情感与其功名的追求、报国尽忠的志向之间是有矛盾的。不过,他将情服从于志,在内心深处尽可能地进行调适统一。这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与结果。他与太原妓的恋情之事是可信的。与其“仁于妻子”在当时也并无矛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丁宝桢"忠"的内涵特征.一、用质朴的爱心关心民生疾苦,为民办实事来体现"忠";二、舍弃"孝"的需要来成就"忠";三、尽忠不愚忠,强烈而正直的主体意识,体现丁宝桢深层次的"忠".  相似文献   

10.
“忠”之观念对中国人一直有着重大影响。在“忠”之观念产生之初,并无那种单方面的把“忠”等同于封建时代臣子们对“君主”完全效命的“愚忠”思想因素,而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广泛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被誉为千古美文的《陈情表》,是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须由自己侍奉,暂不能应诏做官,而向晋武帝陈述衷情的表。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是这篇表文的主旨。作者处处围绕这个主旨摆事实,诉真情,论道理,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2.
李密《陈情表》中“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一语似乎道出了他在“忠”与“孝”之间难以选择的境况,然而,在我看来,李密的为难全部源于自身,他是另有所想。首先,李密以超众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皇上的重视,皇上三番五次下诏邀他出仕尽忠。自古像这样的事并不多见,可见李密对皇上的重要。此种情形李密完全可以向皇上请示,带祖母进京,既尽忠又尽孝,既是在奉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又可孝敬祖母,皇帝必然恩准。所以“进退狼狈”实在是源于自身。其次,李密之所以未敢出仕源于自己的虚荣心。因为“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已将李密定…  相似文献   

13.
从“仁爱”出发的中国文化强调“忠”和“孝”的重要性,孝道作为美好的伦理道德一直被历代所标举。李密为了对故国尽忠,充分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上呈《陈情表》,用委婉的言辞,陈“祖慈孙孝”之情,达到了“辞不就职”的目的,其孝道被大家称颂,《陈情表》更是和《出师表》一道,成为“表”类的古散文名篇,历代传诵。  相似文献   

14.
《水浒》一书,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概而要之,主要有:(一)“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二)以“和”为特征的群体文化观念;(三)以“孝”、“忠”为核心的向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5.
将动物人性化是保存下来的早期志怪小说的主要内容。对这些动物故事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当时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最有力证明。文章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有代表性的“蛇”故事文本的阅读分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志怪故事的产生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内容,在报恩观念和幻化观念中寻求人性化故事的合理解释,获得对中国民俗信仰的深层理念和中国文学生命移植原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孔子忠孝观念溯源──兼论先秦时期的宗族依附杨华忠孝观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且不说董仲舒以来的三纲五常,以及理学家嘴里的忠孝节义,在原始儒家孔子那里,忠孝观念就已十分严密。《论语》中“忠”字凡十六见,“孝”字凡十七见。就孝而言,孟懿子、孟武伯...  相似文献   

17.
《水浒》叙事中重点凸现了一个“忠”字,“忠”具有多重深层内涵。其表面形式下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多层次的内在逻辑,宋江“忠”的不断强化和动态发展体现出特定时代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处理“忠”与造反、“忠”与道义、孝义诸关系上也匠心独具。  相似文献   

18.
蔡邕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是他身上相当浓郁的忠孝观念。蔡邕将“忠”与“孝”共同视为士人品格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并把“忠”置于“孝”之上。蔡邕的政治态度表现得相当复杂,他对民生的关注、时政的抨击,都颇近于党人,但他似乎更愿意如王畅、郭泰那样,通过自身道德学问的张扬,在全身远祸之际,来刺激和作用于当世。  相似文献   

19.
《出师表》与《陈情表》分别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和西晋初年蜀汉旧臣李密的传世名作.前者旨在为国事尽忠,后者旨在为祖母尽孝,两表均是天下至性至情之文,虽然两位作者所处的乱世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作品所彰显出的“忠”“孝”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却超越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穿透时空,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20.
《出师表》与《陈情表》分别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和西晋初年蜀汉旧臣李密的传世名作.前者旨在为国事尽忠,后者旨在为祖母尽孝,两表均是天下至性至情之文,虽然两位作者所处的乱世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作品所彰显出的“忠”“孝”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却超越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穿透时空,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