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良好的情感 ,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 ,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 ,使人有尊严地生活。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引领学生感知体悟 ,激励学生表情达意 ,以达到丰富情感 ,培养移情能力 ,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的教育目的。课堂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构成三维动画。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 ,必然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  相似文献   

2.
童双仲 《广西教育》2005,(1A):56-56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要凭借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现代社会下,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现代社会中,良好的情感,不仅能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笔者认为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才能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情感是这门艺术的核心。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在当今社会,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魅力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反应,它是一种非智力性因素。有了良好的情感,不仅能促使人们健康地生活,调适好心情,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情感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内心体悟。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良好的情感,不仅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而且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认为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语,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爱憎、褒贬、哀乐、喜怒,无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的情感的具体表现。因而,积极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同步发展,不失为提高学生“情商”,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炼性,这种简约而概括的语言,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情感。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情感在诗歌…  相似文献   

9.
王心平 《甘肃教育》2014,(20):97-97
正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的人文性与情感性,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于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在当今社会,良好的情感不仅能使人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魅力的形成。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认识和体会这种情感的起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尤为重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挖掘文本中的情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学生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语言教学便是引领学生感知体悟,鼓励学生表情达意、丰富学生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在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正确塑造以及价值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素养由“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语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和教学经验,本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应。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根本的一条是育人。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位置,语文的课文体系和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独特的功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渗透情感交流,精心保护学生的童趣、童真、童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应。良好的情感,不仅能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明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当然要求与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进步与飞跃。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掌握、运用母语的效率与质量。一句话,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6.
林秀英 《广西教育》2012,(30):39+76-39,76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可见情感教育很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因而此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的人。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的每篇佳作都凝聚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现的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感情,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可以说字字句句皆是情。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努力来体现。在传统的“题海战术”、“满堂灌”的应试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得不到很好发挥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情商”至关重要。培养“情商”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始终关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现代社会,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的生活。人的各种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样,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情感学科,其教学活动也少不了情感的伴随,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现代社会下,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 ,同时它又具有思想教育性。语文教学中的这种思想教育性教学是教师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 ,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语文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联系在一起 ,“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既能提高能力 ,又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既符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也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