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0年,作为国家“金卡工程”重点启动项目的银行卡业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各商业银行和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下面分别介绍中国金卡工程的由来和环境、2000年银行卡业务进展的回顾和中国银行卡三年发展目标的确定。  相似文献   

2.
一、金卡工程成果辉煌 1985年~1986年,中国银行在国内率先发行了中银卡和长城卡,从此我国跨入了银行卡时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已初具规模,到1997年6月,我国已发行各类银行卡5,050万张,各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已安装自动柜员机(ATM)1万5千台,销售终端机(POS)近12万台。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优化了社会资金流通环境,减少了现金流通量.对于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银行卡业务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技术服务手  相似文献   

3.
熊海东 《大观周刊》2012,(20):89-89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拓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银行卡业务运作模式缺乏活力,银行卡市场营销机制不健全,银行卡业务创新不足.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推进信用卡业务向集约经营和集中管理模式转变,增强风险控制、经营约束及系统服务能力.实施信息集中,突出核心产品的竞争优势,整合营销渠道,改进服务,强化经营。  相似文献   

4.
刘圳 《大观周刊》2012,(13):92-92
自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银行卡以来,中国银行卡产业蓬勃发展。2003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因此2003年被业界称作“中国信用卡元年”,从此以后具有循环信贷功能的银行卡发卡量快速增长。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信用卡产品。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银行卡市场,加强银行卡管理和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5月26日成立,它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股份制金融机构。它是在合并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和18个城市银行卡中心的基础上,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卡发卡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银联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制定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保障银行卡跨行通用以及业务的联合发展,提供各银行共享的银行卡基础设施,杜绝重复建设,开展技术和业务创新,提供先进的电子支付技术和相关的专业化服务,改善我国银行卡用卡环境,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联的注册地为上海浦东,注册资本165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6.
3月26口,随着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开园仪式的举行,中同银联宣布其投资5亿元的信息处理中心入园并开工建设。作为首家入园的金融机构,中国银联信息处理中心预计于2004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中国银联表示,将以现有国内商业银行行内银行卡网络为基础,实现国内银行卡信息的跨行交换,达到全国银行卡业务联网联合、资源共享的口的;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与国际信用卡组织(公司)的联网,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区域广泛、业务品种齐全、处理功能强大以及系统性能稳定的银行卡跨行转接中心。  相似文献   

7.
国内首张“电子钱包”银行IC卡在泉州面市日前,国内金融业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钱包”银行IC卡——金穗通宝(智能)卡在泉州面市。此张由中国农业银行福建分行推出的银行IC卡是国内第一张符合“中国EMV标准”(智能卡金融支付应用标准)的双界面银行卡,也是国内银行卡业务在产品结构上的又一创新。电子钱包是用于小额消费,余  相似文献   

8.
【IT168专稿】取钱不用银行卡,只要伸出您的手指,在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的ATM机上轻轻一摁,您的账号就会出现在屏幕上;然后就可以按照提示,办理取款、交费等业务了。这样的ATM机,被称作“指纹银行”下月将落户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的部分网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银行卡将逐渐从我们的钱包内消失,卡式生活也从此改变。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形式的日趋多样,人们钱包里的各种银行卡成了一道风景线,银行卡结算日渐成为大众化的一种支付和结算方式。1.银行卡档案的特点。从性质上看,银行卡业务档案属于金融中间业务档案,是银行档案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银行卡业务档案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持卡主体广泛,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发卡数量大,覆盖面广,这些都决定了银行卡档案的存量和增量不容小视;(2)银行卡类型众多,持卡人与银行卡呈现一种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客户往往持有多张同一家银行发行的卡,给管理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3)银行卡的现行期长短不等,…  相似文献   

10.
一张成功的报纸必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规模强度”阶段,追求原始积累的绝对化与最大化,谋求发行的覆盖广度与密度;第二是“成本回收”阶段,报纸进入市场达到一定的竞争规模后,即突破市场竞争的底线,报纸就要向广告商让渡版面,向读者出租注意力资源,回收成本并生产利润;第三是  相似文献   

11.
王琛 《当代传播》2006,(6):44-47
对中国古代传播史的研究,即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发掘传播的理论观念与史实,源自海内外华人学者对传播学“本土化”的学术追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研究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本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2.
论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连梅 《图书馆》2004,(4):53-56
计算机应用于图书馆,经历了单项业务阶段、集成系统阶段和网络阶段。使图书馆从技术手段到结构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对技术的推动,编目技术从手工编目、机器编目发展到联机联合编目;检索技术由字段检索、全文检索发展到内容检索;产生了全新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二是对图书馆结构和模式的影响,表现在对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评估标准、馆藏资源和图书馆工作重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目了然     
传媒竞争战略: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为传媒产业带来最大利润的价值支点是不同的:最初是内容产品的品质,接下来是市场拓展的规模(规模经济的特征),到现在则是全方位客户价值的挖掘——这便进入了范围经济的范畴。如果说,当传媒市场处在高速成长阶段时,由于规模开发的成本较为低廉,传媒通过规模化的扩张来追求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不失为高明策略的话,那么到了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竞争参与者越来越多,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时,  相似文献   

14.
电视台生产业务网络的互联互通需求 近年来,网络模式逐步取代传统模式在电视生产业务中占据了主流地位。随着网络化应用的不断深入,这种新兴模式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优势。对网络建设者而言,初始阶段的工作重点一般放在实现资源共享上,随着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和应用程度的深入,管理方面的需求才会表现出来。建设者对网络化基本目标的追求和对网络安全性的考虑,以及实际环境中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电视台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生产业务网络“规模小、数量多、业务专、结构独”的局面,这给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桎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首先要确保试点阶段任务如期完成,并作好对12个试点省市的工程验收和总结工作;其次是加快金卡全国交换总中心及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促进全国银行卡业务的跨行联营,逐步实现设备共享、信息共享和网络共享;第三要坚决贯彻产用结合的方针,积极扶植我国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真正建立在自己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上;第四要对IC卡产业与应  相似文献   

16.
打造品牌,实行品牌战略,是这几年出版界议论最多的话题.从一味追求上规模上数量,到讲究质量效益,到出版精品,再到追求品牌,反映了出版人观念的不断更新,也标志着中国出版业的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7.
毛建锋 《出版广角》2015,(11):20-22
近年来,选题数量的持续增长体现了出版行业的繁荣发展.2015年,这一趋势的转变预示着行业发展进入更理性的阶段.从追求选题数量做大出版规模向追求选题效益提升出版份额转变,是一个由规模向效益、由粗放向精细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只有贴近读者、贴近市场、贴近渠道的图书,才能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才能有效化解产销比、存销比一直居高不下的行业顽疾,才能提升经营质量,实现出版单位乃至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7,(11):12-13
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中国报业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变革与发展历程。在过去的时光里,中国报业无论从规模、形态还是理念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从规模上看,报纸数量从1978年的186份增长到2200余份,广告收入更是从零发展到目前的230亿元以上,报纸发行销售收入也突破250亿元(2004年数据);从形态上看,报纸从当时基本上清一色的4个版的党委机关报,发展到现在党报为主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报业改革绕不过的三道“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7,(11):12-13
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中国报业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变革与发展历程。在过去的时光里,中国报业无论从规模、形态还是理念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从规模上看,报纸数量从1978年的186份增长到2200余份,广告收入更是从零发展到目前的230亿元以上,报纸发行销售收入也突破250亿元(2004年数据);从形态上看,报纸从当时基本上清一色的4个版的党委机关报,发展到现在党报为主体,  相似文献   

20.
刘薇 《大观周刊》2012,(6):66-66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近几年来已有长足的发展,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从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个人理财业务还停留在形而上学的阶段。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找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策略和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