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行的资源税费难以满足能源产区生态环境成本的内部化要求,通过比较分析排污收费与排污权交易政策的生态效益,基于国际排污交易的经验与发展趋势,从污染权有偿使用、环境成本的完全定价、政府的补偿责任等方面探讨了能源产区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途径。  相似文献   

2.
环境污染治理的激励机制设计:排污权交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治理环境污染,成绩斐然,但到目前为止,环境形势却依然不容乐观。问题在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命令管制和“排污费”手段,无法赋予污染治理足够的经济激励。排污权交易实现了治理机制的创新,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设计、选择合宜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环境资源的可持续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从梳理环境绩效入手,对环境绩效评价、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及环境长效保护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了环境保护各主体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4.
交易成本与排污权交易体系的设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瑾  万威武 《中国软科学》2002,16(7):115-118
排污权交易兼有环境质量保障和成本效率的特点,成为总量控制目标下最具潜力的环境政策。本文基于对国外排污权交易实践的考察,说明了交易成本是影响排污权交易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通过在排污权交易理论模型中引入交易成本变量,从理论上证明了交易成本的存在对市场表现的影响。并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了排污权交易体系设计中的若干要素。  相似文献   

5.
我国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问题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是近年来环境政策的一项极有特色的改革,在我国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有许多特点和困难,本文在充分分析排污权交易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特点以及我国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的难点和进一步研究的有关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交通运输方式外部性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外部性内部化的意义,利用小汽车出行需求曲线、小汽车出行的平均成本曲线以及小汽车使用的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以小汽车使用的社会边际成本为参考依据,分三种情况对外部成本内部化效果进行了经济分析。另外,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小汽车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结论表明,由于存在着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小汽车使用外部成本内部化,有利于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公平竞争,真正体现和实现公交优先政策。  相似文献   

7.
 分析企业采纳环境技术的动机,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下企业环境技术采纳的净收益模型,通过净现值最大原则得到了环境技术采纳的最优时间;通过模型分析和模拟得到企业环境技术采纳的最优时间与排污许可证市场价格、政府污染排放控制量、技术一次投资成本、贴现率、生产变动成本、技术行业采纳速度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变量对企业环境技术采纳的具体影响;研究结论表明:(1)行业采纳环境技术的平均速度、减少的可变生产成本变动量、许可证市场价格、减排成本变动量、环境技术减排弹性与企业最优采纳时间呈反向变动关系;(2)环境技术一次投资成本和贴现率与采纳时间呈正向变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电子政务环境下"科技驱动型"行政成本管理的特征,依据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界定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行政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标,并且运用价值健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等现代成本管理分析工具,分析了技术应用型、管理信息化型、扁平服务型、电子民主型、全面响应型等五个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下政府应选择的行政成本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林曦  朱海滨 《科技风》2012,(11):250
排污权管理作为环境管理创新模式,近年来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对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深化总量控制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各地排污权管理实践经验的分析,提出了推进排污权管理、深化环境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亚琨  罗福凯  王京 《科研管理》2022,43(2):27-35
   本文以企业创新的环境效益为切入点,选取2009—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对环境成本的影响,考察了技术创新的环境导向性,并分析技术创新影响环境成本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环境成本的下降,在借助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等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且技术创新呈现“环境导向”,与自愿性环境成本相比,技术创新或通过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等,更有利于强制性环境成本的下降;技术创新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重污染企业及环境规制程度高的企业中更显著。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创新的环境经济后果检验,验证了创新的环境增益效应,还为企业投资方向选择、社会责任履行和政府环境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与对外贸易是关系人类发展和福祉的两个重要议题,在治理污染和稳增长双重压力下,环境规制对于实现“降污”和“增效”的双赢至关重要.在文献梳理基础上,从企业异质性视角讨论了环境规制对出口企业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机制,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与海关进出口企业的匹配数据,从微观层面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出口贸易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企业特征与所有制类型情形下结论稳健;随着地区财政分权和官员腐败程度的增加,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促进作用会降低;环境规制有利于提升新进入企业和在位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而对退出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不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环境规制会缩短低质量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并且延长高质量企业出口持续期.因此,从〖JP〗长远看,环境规制将提升我国出口贸易产品质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最终实现环境与贸易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解释落后或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与环境保护“两难困境”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基于FCVL模型框架分析环境政策、企业区位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内在传导机制的分析,从微观角度较详细地刻画了异质性企业的区位转移活动,同时分析了在合作与非合作的环境规制政策情况下,相应的均衡区位的形成以及污染量的显性解,为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对于贸易成本这一环境污染区域传导机制中的关键因素,通过对2010—2018年中国工业制造业38个行业动态面板模型的广义矩估计。研究表明,企业拥有的总资本大小对环境规制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又能够通过单位产品产生的污染量、消费者价格指数和总资本大小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环境规制。实证研究表明,在较高的贸易自由度下非合作的环境规制会增加总污染量,合作的环境规制可以降低总污染量。  相似文献   

13.
邸敬涵  温宗国 《资源科学》2021,43(3):612-625
资源产品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在对全球资源进行再分配的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跨境环境影响转移。传统仅从国家或产业层面评估国际贸易中单一环境要素的隐含流已远无法满足国际谈判与博弈中的精细化决策要求。本文以铜资源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了产品级、多环境要素的国际贸易环境影响及隐含流核算体系,选取了2018年6种铜资源产品的国际贸易数据,核算了铜资源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对各国带来的环境影响变化及在各国之间形成的多环境要素隐含流。分析发现:①不同资源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的环境影响类别、国际贸易带来的环境影响变化和所形成的隐含流规律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②铜资源产品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全球环境影响的显著增加,其中,约97%来源于铜矿、粗铜、精炼铜等原材料产品的贸易,主要流向原料国,其余3%的贸易环境影响增加来源于铜废料的国际贸易,主要由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③总体上,在铜资源的国际贸易中主要形成了“发达国家→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全球环境影响转移链条。根据研究所得结论,建议在资源产品国际贸易谈判博弈和环境政策制定中,应综合考虑多环境要素,并结合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对不同资源产品予以精细的差别化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丁凯  董志勇 《软科学》2012,26(8):60-64
基于公平贸易原则所形成的各种市场准入限制同样也在给中国出口贸易提出更多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逐渐成为贸易国参与国际竞争必备的通行证。通过SA8000国际标准对中国出口行业的经济学分析以及对医药制造出口企业的实证案例分析对于SA8000对企业产值、利润、出口增长率、产品要素密集度等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凤亚红 《未来与发展》2012,35(5):66-68,58
环境经济学的传统假说认为,环境目标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社会收益与私人成本的权衡,环境保护与提高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两难处境。文章以动态竞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合理的环境规制:通过激发企业创新进而提高其竞争力的机制;并分析了企业的环境行为成为未来提高其竞争力的一个基本要素的原因。研究发现,企业积极应对环境规制,通过创新降低污染、提高资源生产率是实现环境保护与提高竞争力"双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阮敏  简泽 《科研管理》2020,41(6):109-118
与其它经济体比较起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表现出更高的出口参与率。现有研究认为,贸易成本的下降是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呈现高出口倾向的主要原因。与这个视角不同,本文从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出发,考察了国内市场竞争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倾向的影响。在这个新的视角下,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与企业层面的出口倾向正相关,因而,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推动了企业出口;(2)在经济机制上,国内市场竞争推动了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而通过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了企业出口;(3)国内市场竞争不仅在扩展边际上推动了更多的企业出口,而且在集约边际上促进了企业出口强度的提高。这些结果表明,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增进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因此,我们促进出口的政策应该更多地转向以培育竞争性市场为中心的微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7.
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双重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乌赶  李青青 《科研管理》2019,40(10):87-95
环境规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生态技术创新,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难以为环境规制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本文通过剖析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双重影响机理,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ys-GMM估计法测度三种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均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曲线关系;FDI、要素结构和研发投入显著促进企业生态创新,产业结构和教育投入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正效应。环境规制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间接作用受FDI、要素结构和研发投入影响,其中,环境规制通过FDI、研发投入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通过要素结构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产生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原材料案”和 “稀土案”的败诉,迫切需要政府采取更为合规有效的关税替代性政策,推动金属矿产开采加工过程中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但现有研究只考虑了资源税对关税的替代,且用税收转嫁模型分析替代效果时,相关参数值也都是外生给定的。本文以战略性矿产资源稀土矿为例,从全生命周期的完全成本视角出发,测算出稀土外部性成本的理论税率区间为28.5%~48.0%;构建变换后的勒纳指数和SMR模型测算出中国稀土上游企业三个时期的市场势力值分别为1.0、0.8、1.2,下游企业分别为0.1、0.2、0.4。将测算出的稀土外部性成本、市场势力内生于税收转嫁模型中,发现稀土外部性成本的传递机制、转嫁幅度以及等效替代税率与中国稀土出口企业的市场势力、稀土上游企业供给弹性以及外国进口企业的需求弹性有关。本文得出的结论为中国政府制定更为合规的资源政策和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构建的分析框架也为其他战略性矿产资源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分析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赖晓瑾  唐一丁  祝树金 《资源科学》2022,44(8):1630-1644
随着经济全球化概念越来越深刻地体现在国际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中,全球价值链(GVC)的深化将如何影响环境这一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思考。本文立足于GVC的视角,利用1995—2018年6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依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体系,探究了参与GVC对于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影响,分析各国参与GVC是否会影响EKC的“拐点”。研究结论表明:①GVC参与度的提高将显著延后EKC“拐点”的到来,这一“延后”主要源于后向GVC分工的驱动,而前向GVC分工的提升将有助于EKC“拐点”的提前。②参与GVC对EKC“拐点”的影响存在国家异质性,环境规制严格的国家参与GVC将助其更早迎来“拐点”,实现经济发展意义上的碳达峰;而规制宽松的国家参与GVC则可能沦为“污染天堂”。③GVC参与度对EKC“拐点”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前向GVC参与度的提升将有效推动EKC“拐点”提前到来。④GVC参与度与CO2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本文的发现丰富了全球价值链在经济和环境效应方面的实证应用,为协调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约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