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通常人们所讲的教学隐喻指"教学是什么",这是对教学隐喻狭义的理解.本文中的教学隐喻是指人们在表达"教学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这样,隐喻的思维方式就是类比联想,隐喻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因此,以上所述的比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在本质上都具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主要包括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些隐喻运作的基础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以一种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质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正是这种跨域映射所造成的认知的间接性使得委婉语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隐喻的灵魂,不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便无法解释两个不同事物如何在人的观念之中联系起来,也无法解释人们对隐喻理解的深层机制,形态与空间对引起相应的不知觉效应和认识过程,从而完成隐喻功能,而隐喻功能在空间中常以格式塔结构显示。  相似文献   

4.
一、手的空间隐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性,我们对时间的认识也是借助于空间来进行的,可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依据空间为基础.依据莱考夫的观点,空间的隐喻来源于我们自己的体验,因为我们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一般是依据自己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进行判定.通过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事物处于不同的位置,如中心和边缘、上下、前后、左右、高低,来对事物进行认知.所以,空间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用"手"来隐喻空间关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田萍 《培训与研究》2006,23(5):34-35
隐喻是类推产生的心理机制,类推是隐喻在新词语产生和流传中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人们在认知上通过隐喻的方式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后,必然会把用于某一事物的名称类推到与该事物具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身上。“人间蒸发”是随着“蒸发"的使用范围扩大而产生的,它既突破了原来运用领域的单一性和专业性,又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相似文献   

6.
一、手的空间隐喻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性,我们对时间的认识也是借助于空间来进行的,可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依据空间为基础。依据莱考夫的观点,空间的隐喻来源于我们自己的体验,因为我们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一般是依据自己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进行判定,通过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事物处于不同的位置,如中心和边缘、上下、前后、左右、高低,来对事物进行认知。所以,空间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用"手"来隐喻空间关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和隐喻表达,这些隐喻表达是构成词汇多义性的重要理据。Lakoff & Johnson在其著名的隐喻理论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给隐喻下了这样的定义:隐喻是人们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越来越复杂,理解的概念也越来越抽象。这些抽象的概念常常需要人们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进行表达。这样,在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之间形成了一种投射。这种不同概念之间的映射正是隐喻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隐喻(metaphor)也称暗喻,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即一种事物被比为另一种事物,而不用比喻词。例如:He has a heart of stone.(他有着铁石心肠)。在这句中,把 heart 比作 stone,而没有用比喻词。同样,也可以把这句改写为:He has aheart like a stone.又如:He has a marble brow.(metaphor)也可写为:He has a brow as white asmarble.(simile)。这种比较通常是含蓄的,因此,有人也把隐喻称为简缩的明喻。隐喻的基础就是两个不同事物在特征上存在着某一类似之处。这样才能用指 A 事物的词来描述 B 事物.从而产生比喻和联想。所谓"特征上存在某一类似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形状上类似。例如:The effect is that of a flat woman with ablack eye.结果就好象一个肥胖的女人脸上长有一只又青又紫的眼睛。(这里the ugly stadium withan intolerable yellow penthouse 被比作 a fat wom-  相似文献   

9.
赵培 《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52-153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其实质在于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网络新闻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标题中隐喻的运用。本文将从句法层面、语义层面及功能层面,以CRI国际在线"环球媒体连连看"栏目为例,在认知隐喻框架下,对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期探讨网络新闻标题中隐喻的特点,以及在网络新闻标题中认知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方式.空间隐喻是人类语言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认知域.此研究从空间隐喻和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出发,并结合使用英语国家语料库检索"up",对语料进行词频和搭配的研究.重点探讨英语中"up"分别沿着哪些隐喻义拓展,换言之,就是要找出哪些抽象概念是通过"up"来构建的,即分析探索其原型意义(空间意义)及边缘意义(隐喻意义)和它们之间的拓展过程.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初步得出下述结论:(1)up主要用以构建4个目标域,即状态、动作、数量、方向;(2)up通常与好的事物相连如表示状态振作向上,事物的完成或结束状态,靠近,数量增加,方向向北(重要).  相似文献   

11.
修辞学中将隐喻定义为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为人们看待世界和事物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文章主要分析了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修辞学中将隐喻定义为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为人们看待世界和事物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文章主要分析了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隐喻"最早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文章主要从三方面探讨Lac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的发展轨迹,隐喻的工作机制,概念隐喻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4.
通常人们所讲的教学隐喻指“教学是什么”,这是对教学隐喻狭义的理解。本文中的教学隐喻是指人们在表达“教学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这样,隐喻的思维方式就是类比联想,隐喻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因此,以上所述的比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在本质上都具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把隐喻作为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是一种修辞手段,后来许多语言学家都依据这一观点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全新的隐喻,他们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还认为,  相似文献   

16.
“混杂隐喻”和隐喻连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表达方式与隐喻概念紧密相连,不同的隐喻概念必然产生不同的隐喻.在使用隐喻时,应特别注意隐喻概念前后一致,确保隐喻连贯性,否则就会产生"混杂隐喻",导致"譬喻不伦".隐喻的意义并不都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使用同一隐喻表达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也可能会用不同隐喻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因此,翻译时可能出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混杂隐喻".译者的注解有时有助于向其它文化借用隐喻,消除隐喻不连贯.  相似文献   

17.
伍廉松  钱秀芸 《文教资料》2006,(33):148-149
委婉语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积极运用语言表达的交际方式之一。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确立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和委婉语密不可分。许多委婉语都是通过隐喻构成的。在词汇层面上,隐喻是构成委婉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汉语中的"手"属于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系统研究"手"衍生出来的各种转喻和隐喻意义,笔者发现它的转喻与隐喻意义实质上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语义链,其转喻与隐喻意义存在连续体关系,并且试图用图形表示了这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下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金属"铁"相关的隐喻认知构建模式,以及金属概念向非金属概念映射过程。研究发现:不同概念域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得人们会用金属概念描述非金属概念事物。"Iron"和"铁"的概念隐喻以共性为主,其投射的共同领域主要为功能、状态、行为等方面。而"Iron"和"铁"的概念隐喻个性占少数,英语中特有的概念隐喻有"铁表示不纯之物""铁表示方式和任务""铁表示束缚",汉语中特有的概念隐喻有"铁表示牢固的关系""铁表示没有价值的事物"。"Iron"和"铁"的概念隐喻共性归因于英汉民族对"铁"基本性能的感知大致相同,而文化色彩、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导致"铁"的隐喻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通过一种概念去理解体会另外一种概念,是一种从"来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事物的映射过程。隐喻的使用使得文学作品简洁而生动,明了却富有内涵,展现了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增加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来分析一篇文学作品——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由于隐喻贯穿其中,向读者传递了大量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