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过一段快速发展期,我校"友善用脑"教学研究渐渐步入瓶颈,改革难以有效推进。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新进教师缺乏实践,空有一腔热情却入门不得;接手新班的教师求简求快,重返"教"堂;年长教师因袭陈法,变革困难……经过反复的思量与研讨,参照教学竞赛磨课的经验,我们想出了"一课多上,都上一课"的教研方式。  相似文献   

2.
2014年,教育部推出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评选活动,极大地激发起了一线教师的晒课热情,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课例,但是对于很多老师,提起上优课,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鉴于此,我们试想研究已经被评为部级优课的课堂,从中找出不同课堂的共同之处,给以后上优课的老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精神指导下,省市县三级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授。教师需要在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实名注册,获取管理账户和空间,然后把自己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上传,活动分为网上赛课和评选优质课。其作用是形成课例的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开展网络教研,提  相似文献   

4.
正评课议课是基层学校经常组织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观课议课,可以进行有效反思,开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教育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在我们培训教师的过程中,很多观课议课活动都不尽人意。一、区别两个概念1、"听课"与"观课"。从传统意义上讲,两者是一回事。但也有区别:感观上看,听课用的是耳,观课用的是眼;效果上看,听时可以不用眼,而观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69):14-15
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一周一科一课"教研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教研组教学研究的常态化,进一步促进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时,高中思政课教师在交流和研究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文章以高中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为研究切入点,对"一周一科一课"教研活动及其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所起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题一课"主题教研既能促使教师研究试题又能促进教师研究课堂,是一项较好的校本教研范式。主要介绍"一题一课"的概念及其选择问题的原则;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基于案例,运用不同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教师。本文从城乡中小学教师"双教一课"的实证研究成果角度,阐述了"双教一课"所带来的"双赢效应":既促进了城乡中小学教育、教师的均衡发展;又强化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助推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涉县索堡中学积极贯彻落实教体局《关于2016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出台教师注册、报名和晒课的详细操作步骤,指导教师完成活动的相关工作。该校在放暑假时就已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动员,分析了该校去年在晒课中的经验和不足,要求全体教师以本次  相似文献   

9.
"一题一课"课程,就是教师通过对一道题或一个学习材料的深入研究,将这道题(或一则学习材料)拓展成一节课,让其承载更多的教育价值。其顺利实施的关键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的不断追问与挖掘,以及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一题一课"课程的内容取向基于教材而又不限于教材,可以是教材中富有内涵的习题、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学习材料等。在教学策略的应用上,更加注重以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引领学生围绕知识的本质展开数学探究活动,并与"四基""四能"的培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例研究"是一种是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课例研究"的核心特征在于:长远目标的共享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学生研究的周密性;课例观察的鲜活性."课例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暑假期间,笔者参加了陕西省教学能手大赛。大赛采取现场抽题、封闭备课、现场说课、上微型课的方式进行。按照规则,在比赛过程中,备课环节不允许参考任何教辅用书和网络资源,这种方式被参赛教师戏称为"裸课"。但在平时教学中,不少教师备课过于依赖教学参考、教辅资料和网络媒体,突遇"裸课"比赛,令许多人不知所措,难以应对。笔者有幸在本次"裸课"大赛中获得思想品德组第一名,赛后有许多感想、感悟,现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月11日,在参加浙江省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时,我开了一堂"形成课题方案"的教学研讨课.教学对象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高一某班学生,听课的是全省的研究性学习骨干教师.这是浙江省第一次省级范围的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研讨的主题是:如何上好研究性学习课?课后,省教研员伊红老师在博客上倡议,要求大家参与研讨,发表各自的看法.有教师说:"毫无疑问,这是一堂非常高效的课;毫无疑问,这是一堂理论教学的课;毫无疑问,这是一堂让人争议的课."作为研讨课的主讲者,我感受颇深,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爱是上好一门课的基因。需要明晰和践行爱的三个方面:爱什么、为何爱、如何爱。爱教师职业、爱学生、爱自己、爱课堂教学(四爱)是上好一门课的基本要素,并从职业道德、人生价值、大学功能和法律层面的结合上明晰为何"四爱"是上好一门课的原动力。在操作层面践行好"四爱"是上好一门课的保证,其中,思想上,重视教学;战略上,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术上,用心的课前准备、丰富的课堂过程、及时的课后总结和反思是上好一门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很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教材的某一点上,选材、说理过分侧重某一方面,忽略了本节内容在这一整课、这一单元所处的地位,从而使教学侧重点发生偏差。笔者结合区内一节研讨课,谈谈对该问题的看法,希望引起广大教师对整体把握教材的重视。该教师执教的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本单元共设三课,分别是"走进市场""法制:市场经济的护卫者""品质:市场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5.
吴红娅 《语文天地》2013,(20):22-23
语文复习课要求学生温故知新、查遗补漏、巩固旧识,以期考试取得好成绩。传统的复习课,教师往往辛苦讲授或是搞题海战术,教师和学生筋疲力尽,最后还是"高耗低效"。"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已经从过去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教育部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在复习课堂上,很多教师扮演"全权包讲"的角色,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复习课讲究高效率,试问,这种复习课如何能"低耗高效"?下面选取两个复习课课例进行比较,并加以讨论。一、初中语文复习课的两个课例课例一:某位教师执教"议论文阅读"复习,内容主要是:首先传发四套中考真题,提问学生"概括议论文的考点和要求"导入。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开始授课。教学环节具体如下:出示中考议论文阅读考点;出示论证方法的答题思路;出示议论文的语言结构和语言特色(以上三环节均由教师阐释说明);学生做试题练习(独立完成);教师自己讲解试题,整个过程没有提问学生,由全班一起回答;教师最后总结归纳做题技巧和方法。(昆  相似文献   

16.
说课是一项教改实验活动,它要求说课人在上课前或后,对教师、专家、评委、领导等,在规定时间内,将自己要上或已上过的课作介绍,阐述自己在教学中的设想及理论依据.因而,"说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课.  相似文献   

17.
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好切入点,教研组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主阵地,也是指导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最主要的团队。文本以某小学数学教研组及12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2016学年起持续两年跟踪研究该教研组如何通过"一课比较"的教研形式突破频率低、参与意愿低、评价低的教研活动困境。研究数据表明"一课比较"教研形式以"三提升"的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提升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积极性;二是帮助教师较好地掌握课例研究的方法,从科研成果和MPCK水平两方面较为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促进教研组建设成尊重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组织。  相似文献   

18.
对于班主任教师来说,三年一轮回,迎来送往每一届;对于学生而言,三年一嬗变,寒来暑往每一天。最后一堂思想品德课究竞该如何选择与设计,周智宁同志告诉了我们答案——上好最后一课,感受职业幸福。做有心的教师,积累与学生相处点滴;做有情的教师,关爱学生进步成长;做有为的教师,让学生引以为豪。又一届学生即将毕业,但愿广大思想品德教师都能够像周智宁那样精心设计最后一课,送走莘莘学子,留存情谊感动。  相似文献   

19.
刘贵伟 《中小学电教》2015,(Z1):134-135
通过合理地注册帐号,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让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和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使用统一的帐号,同时也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空间里实现"优质资源人人通"。  相似文献   

20.
代超 《安徽教育》2013,(2):20-20
<正>在七年级历史教材中有一课是选用课,讲述的是《两汉经济的发展》。我在讲这一节课时虚拟设计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两汉,我们将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你可以是当时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要求是必须符合两汉时期经济生活的实际。"课堂上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内容,然后再分别扮演角色。以下是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摘录及教师点评。学生一:"我是两汉时期的农民,我用耕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