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长篇稿件或者重要稿件,作者或编者都习惯于在稿件前面用醒目的异体字写一段提示,如果这稿件是写某位名人的,提示则往往会以名人简介的形式出现。提示或简介由于位置突出,文字精粹,一般都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以先睹为快。近日,读某省的一张广播电视报,其中一篇《温瑞安自述〈四大名捕〉》的稿件就有一段关于温瑞安的简介(其实也是全文的提示)。这段简介,文字不长,照录如下:“温瑞安,电视连续剧《名捕震关东》的原作者,著名华人武侠小说家。他1954年生于马来西亚,1972年发表武侠小说处女作《四大名捕》。代表作还有《游侠纳兰》、《布衣神相…  相似文献   

2.
对于重要稿件,编者都习惯于在稿件前面用醒目的异体字写一段提示。提示由于位置突出、文字精炼,一般都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近日,读某省的一张广播电视报,其中一篇《温瑞安自述<四大名捕>》的稿件就有一段关于温瑞安的简介(其实也是全文的提示)。读这段简介,却如鲠在喉,心里怎么也“快”不起来。好在文字不长,不妨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一张照片胜过一千个文字。而一篇文字新闻稿件中,一个好的标题、好的场景描写也会胜过一张照片。文字新闻稿件,无论是什么体裁.都要有一种视觉感,让人读起来是亲近的,有人情味,读后忘不掉。  相似文献   

4.
忻志伟  周骥 《新闻实践》2011,(11):I0001-I0001
版面编辑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或为了向读行推荐版面中有分餐的新闻,往往会在编排新闻稿件中加注一段核心提示,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我们所常见的核心提示,通常是一段文字,也即报纸以往常用的提要题,其作用是对新闻稿什的核心要素进行一番罗列,以便读者更清晰地记住相关数据和情节。  相似文献   

5.
杨彪 《军事记者》2007,(5):10-10
新闻稿件材料化,就是把新闻写得如同机关的文字材料,语句结构程式化、模式化,没有新意和活力,套话、空话多,让人读起来枯燥无味。新闻稿件材料化是一个顽症,原  相似文献   

6.
向国内的对外传播的媒体和海外媒体提供稿件,是地方外宣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向海外展示当地形象并配合中央外宣的基本手段。然而,内宣和外宣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写内宣稿件的那一套搬到写外宣稿件上来,肯定不会成功。要写好地方外宣稿件,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两条是最基本的: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 一、“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说“写什么”更重要,是  相似文献   

7.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3,(10):22-23
写一篇新闻稿件并不难,写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却非常难。难在什么地方呢?仔细琢磨一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凡是有见解作支撑的稿件,总是要优于那些白水一样,什么见解也看不出来的稿件。 法国思想家加缪说过:“一切伟大的行动和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拥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对于新闻  相似文献   

8.
如何采访名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是因拥有某种化资本或社会资源而出名的人,比如歌星、作家、专家乃至一些高官政要。对于名人,记都想写出点独家新闻报道,写出名人身边受众所关心关注的故事,来提高媒体的吸引力。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都知道“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十分重要,采写名人稿件过程中采访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根据自己的一些采访体会,总结了以下几条,与同行磋商。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采访实践中,对于如何写好一篇合格的新闻稿件,我有以下几点感受:多读。“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关键,闲暇时多读些好的作品充实自己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作者的知识经验和感受,多读多看报纸及杂志上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0.
陈友莲 《新闻世界》2003,(12):26-27
时事新闻稿件来自新华社.而每天新华社播发的稿件有上百甚至数百条。时事编辑要从这么多条新闻稿件中编选出十数条来(一般不超过二十条)组织一个版面。从受众的视读心理出发,这些稿件如果像花开数枝.都各开各的,平均分布,肯定不能引起注意,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通常是选择一条重要新闻稿件或  相似文献   

11.
报刊文字报道之所以易于引起新闻侵权纠纷,可能与诸多环节有关,如主动或被动消息来源提供不完全客观信息甚或虚假信息,记者调查采访不扎实、不深入、不全面,编辑编发稿件把关不严等,都有可能为侵权行为产生累积条件.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把原始新闻素材转换成文字作品的新闻写作,即将客观发生的事实或现象用有主观倾向性的语言和特定叙事方式固定下来,难免会出现“复制”、“再现”走样的情况.“七分采,三分写”,这固然说明了前期素材采访的重要性,但“三分写”同样重要,在取得新闻素材后,对相同素材的不同写作表达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新闻写作除了直接影响到稿件的质量和可读性外,有时可能还会牵涉到新闻侵权方面的法律问题.就避免或减少新闻报道侵权的策略而言,如何进行规范的新闻写作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业务问题.  相似文献   

12.
肖小明 《青年记者》2012,(16):49-50
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说过:"写好导语等于写好消息."什么是导语?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先导,位于消息的开头.它是紧接电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要求用最精粹的文字,简明、扼要、生动地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或是最能吸引受众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广播录音报道中的记者描述,是指现场音响以外的文字稿件。录音报道中除了“录音专访”、“录音剪辑”等少数几种体裁外,其他形式的稿件,都是既有音响,又有记者描述的。记者描述有时是由记者本人口述,有时候是由播音员播读,然后经过复制合成,把音响和记者描述合成为一篇完整的报道。那么,广播记者如何写好记者的描述呢?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5.
写政工报道易空,写军事、科技报道易涩。涩在有些稿件满纸的技术性问题和术语,新闻不像新闻,论不像论,让一般读看着费劲,感到生涩难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要从技术性中跳出来。  相似文献   

16.
采访名人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名人有着自身的特点:大多没有充裕的时间接受采访;接触记者多,对采访者的要求较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记者睿智并在采访中掌握技巧,“七分采,三分写”,采写名人稿件采访过程尤为重要,只有采访成功才能从他们身上挖到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我曾在机关担任新闻干事,每次下段队或班组,总有一些报道骨干拿着稿子请我提修改意见。我觉的,基层通讯员的稿件有一个通病,大都写得比较浅。要克服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能象写总结那样写新闻。许多报道骨干是段队或班组的小秀才,经常写总结,写成绩面面俱到,生怕漏掉。举的例子简单,都是结果。至于为什么会取得成绩,却往往不写。而新闻报道最怕面面俱到,最怕光  相似文献   

18.
刚写新闻稿件时,我几乎没有周末休息日,每天就是不停地写稿、投稿。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投了近300篇新闻稿件,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那段时间里,我真的有些心灰意冷。后来才想明白,这些新闻稿件之所以没有一篇见报,重要的原因是我总抱着只要把稿件投去了,编辑一定会帮着修改的想法,而不去认真写好每一篇稿件,不注重稿件质量。  相似文献   

19.
胡新刚 《军事记者》2001,(12):17-18
面对摆放的3篇新闻稿件:两篇通讯,一篇消息——为与初学新闻的同志共同探讨写稿应注意的问题,这是我从半年来特意留下来的一大捆稿件中随意抽出来的。这些都是“欲编不能。欲罢不忍”的稿件。所谓“欲编不能”,就是这些稿件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主题不明,或交待不清,或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等等;所谓“欲罢不忍”,就是这些稿件又有可取之处,或问题抓得准,或事迹突出,或角度新颖等等。有的稿件如果作稍微注意一下,动动脑筋,就完全可以见报,甚至刊登在重要位置上,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不能见报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20.
通讯是我国常用的一种新闻体裁,欧美称为专稿、特稿。它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寻找不同角度,对新闻事实或人物作比较充分的独家性报道,产生消息所难于达到的纵深性和形象性的特殊新闻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新闻通讯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一件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或人物,用有趣和具有吸引力的文字传达给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